前些日子, 正当李榷郭汜等人动了东迁的念头时,小皇帝就如同看到希望一般,只他强自淡定,甚至在李榷来征询他意见之时表现出了拒绝之意。
只要东迁,就能够曹爱卿更近一些,现在小皇帝唯一相信的人就是曹爱卿了。
但事实上, 李榷郭汜二人也不是傻子,如果小皇帝说出赞同回洛阳, 他们就要开始考虑这代表的危险『性』了。
他们当然知道东迁所可能拥有的风险, 曹『操』现在不能动,是因为皇帝在他们手中,如今献帝所发出的每一道谕旨,都先被人审核过, 确定其中没有求援的诏书或者暗令。但是如果东行, 距离曹『操』越近,就越有可能出现意外。
对于曹『操』这个人,他们也有一点了解, 此人『性』子独, 脑子也转的快, 还会领兵打仗。
现在也不知道是请了什么佛,正是鸿运当头的时候。
对于曹『操』近来的一切顺遂,李榷、郭汜也是非常羡慕的。
尤其在听说兖州和豫州被他治理得欣欣向荣的时候。这两个地方都属于中原腹地, 平日里头两州就极为丰饶, 听说他还搞出了个轮作?粮食能翻倍呢!
而除了曹『操』外, 他们最大的顾忌还是北方的袁绍,虽然袁绍如今还在和公孙瓒对掐,但是局势已经基本明朗,袁绍在没了他弟弟的拖累之后,一时之间宛若醍醐灌顶一般,对付公孙瓒连出妙招,竟是将公孙瓒打得节节败退。
袁绍本就出生好,更是有个好名声,之前还是抗董势力的头目,无形中便是戴了一顶光环。
若是他们当真回了洛阳……也不知这袁绍小儿会不会和当时想要征讨董卓一般,也来征讨他们?
本来李榷郭汜对于迁都这件事情,虽然动了心思,但是动作还是慢吞吞的,促进他们行动起来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多日不曾降雨所带来的紧迫感。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的起源点便正是因为干旱,故而各大军阀对于干旱极为敏感。
李榷郭汜二人,有数万兵士要养着,这些兵士都是不见兔儿不撒鹰的主,你粮食敢断,他们明天就敢哗变给你看。
因此,在连日不下雨所带来的断粮的危机之下,『逼』迫他们不得不向东迁徙,因为东边的雨水更多一些,情况一定会比西边更好。
而且他们也接到了消息,但凡稍有经验的农人都说,今年有可能会是个大旱年。
他们的决定没有错,只是动作还不够快,在长安向洛阳一路东行的时候,他们便直面遭遇遇上了这一次大旱,沿途水井全部干涸,正在灌浆期的粟米苗结不出什么果实,本身所带的军粮也不够,首先被停止供给的是王亲、文臣,慢慢的,就连小皇帝的伙食也保证不了原来的水平。
小皇帝可能是这一辈子第一次尝到挨饿的滋味,他在心中无数次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留下曹『操』,而是听了王允的话?他知道自己不应该责怪王允,因为这一切也不是王允所想看到的,更何况王司徒已经付出了『性』命的代价。
只是理智如此,情感上却控制不住这一份的怨怼。
尤其在他极为饥饿的时候。
在这一刻,他脑子里面浮现出了一个极为没有骨气的想法。
他想,如果能给我吃饱饭,穿暖衣服,给了我帝王的尊荣,那么就算是,就算是曹爱卿和董卓一样,似乎也没什么不好。
但是不过下一刻,这种软弱的想法就被他自己所推翻了。
他到底是汉室天子,虽然自幼不曾受到储君教育,但是骨气他还是知道的,而且他也十分清楚,如果自己当真变成一个随波逐流的帝王,这汉室江山,就会灭在他的手上。
不要着急。
汉献帝硬『逼』着自己将刺啦着嗓子的粗粟米粥咽了下去,他一边暗自鼓劲,一边捏了捏自己的牙刷。
牙刷空空『荡』『荡』,里面曹爱卿的传信已经被他吃了,但是曹爱卿当时传来的话,一直被刻在了他心里,在他最痛苦,最难受的时候,就是曹爱卿的话给了他鼓励,而他也确实得到了一个美好的结果,只不过谁能想到死了董卓,又来了这二贼。
他必须创造机会,他若是落在李榷郭汜手里,他们就是良臣、忠臣,只有离开,也必须离开,只要他安全逃出,忠于汉室之臣就不必投鼠忌器,可以攻打这二贼,如果,如果自己失败了……也无非被看得更严了些,同现在也无甚大区别!
有如天助一般,就在文武百官忍饥挨饿走到半路之时,发生了一个众人所料未及的意外。李榷、郭汜二人忽然因为一件小矛盾有了争执,并且忽而产生了间隙将部队一分为二互相僵持。
简直是天赐良机!趁『乱』之中,几个忠心的仆役护着小皇帝就往洛阳逃去,李榷、郭汜二人虽已发现皇帝的东走,但是他们心中却是不慌的,盖因小皇帝不过带了十来个仆佣,没有钱粮,武器还是帝王出行的礼器,并无杀伤力,先不说他们能不能跑得快,单单就说安全『性』……呵呵。
他们自是不知,就在东逃之前,小皇帝写了一封书信,派了最信任的小黄门将其送给了曹『操』。
他现在还记得曹『操』当年在长安曾经对他说过,只要他有诏,哪怕是爬,他也会爬到自己的身边,曹『操』现在是他最后也是唯一可以相信的人。
被最后几个忠心于他的内侍护着逃跑的刘协捏紧了拳头,他得撑下去,一定要撑下去。
只有撑下去,才能看到这些『乱』臣贼子的结局!
那曹『操』这边的情况又如何呢。
这一场大旱,虽然兖州和豫州在更东边一些,受到的影响没有长安那么深,但是二州没有受大灾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们有防范意识。
从城中地势较高处的一口浅水井打不出水开始,夏安然便开始准备抵抗旱灾的事情。
在他们第一季冬麦完成收割之后,夏安然便让他们种植一些耐旱的作物,即便第二季谷物颗粒无收,他们也有了第一季的粮食打底,如此,此次大旱对他们影响当不会太大。
大部分的农户都种植了粟米,虽然当时已经过了粟米的最佳种植时期,但是粟米这东西本来就好养活。农人们也顾不得连种两轮农作物对于田地的伤害了,如果官府所说的是真的,这场旱灾可能要影响到明年的话,那么每一口口粮都是极为珍贵的,能抢一口就要抢。
有经验的农人还开创了一个新的种植模式,一行粟、一行豆。
当地县令没有阻止,因为老人告诉他如果有了大旱,蝗虫在有食物选择的情况下不会去食用大豆,所以这样种,就等于弃粟保豆了。
是的,蝗虫。
所谓久旱之后必有蝗灾,大旱大灾小旱小灾,如今百姓们已经有了如此意识,只是他们并不知道为何如此,只能想出些法子尽量避免受灾。
而且如此,浇水时候只需要重点浇灌大豆,大豆吸收之后的那些水量就足够粟米生长,比单纯全部种植大豆更加省水。
得知这一讯息的夏安然默默得将这个经验记下,提醒自己届时要关注一下这一块土地,看看这样是否可行,如果可以他以后再做推广。
东汉末年是小冰河时期,灾难频发,这一类的经验非常的宝贵。
这一年夏天,日当空,比往年都要热,整整有两周,不曾有一滴降雨。
村民们自己的井中水位也在一路下降,多亏这次种植的是粟米,而且因为他们种得晚,所以粟米现在还在生长季节,没有进入最重要也离不开水的灌浆期。
深水井的水还比较充裕,夏安然之前基本保证了不靠河的村子基本两个村子能有一口深水井,有些村子所在的位置实在不好,只能让他们去旁的村舀水了。
每一个县令亭长此时都发动了起来,命令下去,深水井中的水,首要保障是村人饮用水。
因为他们很快发现有农人拿着井水进行浇灌。
农人们却纷纷表示,他们可以不喝水,可以不洗澡,但是这一口水一定要给庄家喝。
最后这一种行为在官府的横加干涉后,才渐渐消除。
这是被『逼』无奈之下,有一个亭长想出来的办法,他守在深水井边上,想要来打水的村民必须带着一家老小一起来,要打水可以,先一人灌下去两杯温水先。
如此手段既让人哭笑不得,觉得白费功夫,却也造就了旱灾期间,兖州、豫州无一人渴死的奇迹。
当然,其实可能最根本的原因是,有亭长对着下头的人喊:你们喝下去的水就变成了肥,多喝水才能保住田!
咳,现如今的农人还不是很搞得清过度施肥烧田这个问题,所以他们转念一想觉得非常对啊!反正都是水,喝下去排出来后再一起浇田有问题吗?一点都没有啊!喝!大口喝!
幸好土地对于微量的未腐熟的『尿』『液』还是有承载能力的,并不会因为偶尔几次的行为被烧死,但无论如何,这的确是一个劝慰百姓多饮水的好方法。
总体来说,兖州和豫州,没有因为干旱而受到过大的影响。而且,曹『操』因为打井、以及从他上任便开始注重的修建水利引用黄河、溪流水这些事情,在后来人看来,的确是一个英明的决定,但是有另外一件事情就逃不过去了。
在入夏以后,夏安然便已经组织大家用麦秆、杂草搓成草绳,然后编织成网。
此举固然让大家不解,但是今年因为官方严令禁止烧火粪,田中作物尽量不要施肥,所以麦秆的确剩下了不少,百姓们或多或少都做了一些网子交到了亭长这儿,等确定数目够了以后,他们又在亭长的带领下将草网罩在竹竿之上。
正当众人莫名其妙之时,上头又下发了一个更让人茫然的命令,这些日子,凡有家畜者,白天必须全数放出。
这又是为何?
他们的疑『惑』没有多久,很快就有老人们给他们解答,为了治蝗。
蝗虫二字在民众心中的可怕可能比之大旱更甚,大旱若有一口井尚且可救,但是蝗灾一起,所过之处田不存一,而蝗灾一来便是密密麻麻,纵然民众奋力驱赶,也非常容易被蝗虫所伤。
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年的努力毁于一旦。
他们当然知道家禽和有些畜类会食用蝗虫,只是白天将家畜全数放出……若是踩了庄稼……
就在他们犹豫之时,亭长又征用了几口大锅,这几口锅大部分都是几个大姓用于祭祀所用的青铜釜,此刻他们都被架在了柴堆上,里头倒入了井水。
这,这又是要作甚?
村民们正不解,亭长便人人下发了一个他们之前所制作的捕捞网。
并且告知他们,这是为了捕杀蝗虫所用。
捕,捕杀蝗虫?
村民们一听,齐齐一怔,可,可是蝗虫一来便携铺天盖地之势,只靠如此小网
当然不是,农人只不过是起辅助作用,主要的生力军还是曹『操』帐下的兵士。
这些日子以来,兖州、豫州土地覆盖率空前的高,而且因为夏安然之前就知道会有旱灾,所以他做了很多预防措施,其中就包括在空闲的地段撒上了牧草种子,用以提高植被覆盖率,这样的生活环境并不是蝗虫所喜欢的。
对此,夏安然判断,兖州和豫州若是遇到蝗灾,那么主要来源大部分应该不是来源本地的蝗虫,因为这里的环境在此之前并不利于他们产卵,他们主要需要预防的对象,是从兵荒马『乱』的荆州飞过来的蝗虫。
那里更靠西,干旱、酷暑、无人耕种的大片『裸』『露』田埂,含水量不到百分之二十的土地,简直是蝗虫产卵的天堂。
为此,曹营下头的预备军早早就已经带着大网兜赶赴边界处,一来是为了捕杀蝗虫,二来也能预防一下贼兵作『乱』。三来,也可以了阻挡可能涌入的灾民。
如此时节,莫说曹军不仁义,将灾民阻挡在外,而是因为,和病灾不同,这种自然灾害下,谁也无法保证他们身上是否携带了瘟疫,虽说旱灾不像水灾更容易引发疫病,但也不代表旱灾就能有多安全。
曹『操』必须要对治下百姓负责。
事实证明这一决策非常的正确。
曹军抵达的当天,他们便击退了两股趁『乱』想要冲入豫州的贼兵。
他们穿着明显的制式装甲,手持利器,一看便知道曾是荆州或者袁术这边的兵士,只不过因为这一队人身上的装备多为东拼西凑,无法判断他们究竟是哪一边的。
古代的两省交界并无围墙,只有界碑或者天然的河流、山川作为分割,双方的人民可以自由的来往而不会受到盘扣,唯一会核对户籍的地方就是中心城镇、以及关口、道口,也就是说在东汉,你完全可以躲在另一个省份的山野地带很久而不会被发现,也可以一直在非官道的路上行走,只要你能自给自足。
但是显然这一群凶神恶煞的贼兵并不打算自给自足。
看这一群人的架势明显是打算乘『乱』袭击某个村落,以他们的人手、武器,出其不备完全可以办到这一点,当然现在他们是不承认有这个打算的,但是无论他们承认与否都改变不了结局,不经通知擅自进入别的州,就是偷渡。
就和国境线一样,虽然那里没有城墙,也不一定有人巡逻,甚至国家允许了两国边民可以跨越国境线进行交易,但是非边民擅自进入,没被发现也罢,被发现了就是违法,被入侵的国家就有权逮捕你。
所以这些人立刻被人双手后绑,带了下去,以后他们的一把子力气就得在矿场上发挥了。
这些人不过是开胃菜,曹军等着的不是他们。
七月流火,火星西行,此时原本当时将将入秋的时候,气候已经稍稍转凉,作为此地蝗灾主力的东亚飞蝗由今年夏虫产下的虫卵已经孵化,它们只需要半个多月就能够长成成虫,在小规模残害农作物的同时,它们会产下更多的卵。
这一批被产下的卵将成为明年五月时候农人们的梦魇。
夏安然当然不能让这些虫子活下来,五月孵化的夏虫,成长过程中所能够食用的正是时节刚好即将采收的冬麦果实。
如果这些虫子活下来并且成功在兖州豫州产卵,那么明年无论他再怎么预防,迎接他们的都会是粮食绝产的灾难,然后明年的八月还要再来一轮秋蝗。
只需要两年无收,就能轻松得掏空曹『操』的家底,这时候若是再来一场战事,就能上演人吃人的惨剧,那有可能不发生战事吗?
不可能的,袁术刚刚败逃,他正想要一块地盘,徐州的陶谦本就是袁术的人,如果能拿下兖州,兖州和徐州接壤,徐州就能成为袁术的最佳后盾,袁术就能一路向西攻,至于如此会对当地民生产生多大的影响……如果袁术在意的话,南阳百姓就不会被掏空以至养不起他的军队,以至于他兵败了。
如今袁术不敢动,不过是因为他内心多少还对曹『操』的实力有所顾忌,亦或者,他就在等这一场大灾给兖州豫州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曹『操』极为轻易得就答应夏安然出兵的原因,他赌不起。
曹『操』帐下大部分的预备军和步兵都被派往了西边,东边留下的是骑兵和重武器兵种,东线全权交于荀彧指挥,曹『操』本人则驻守在西线。
他亲自同兵士们共同守在边境线上,等着第一波蝗虫。
在预备期间,他下令,哪只军捕获的蝗虫最多,铁器便优先装备哪支营。
如此,手持网兜的兵士们更加兴奋,其中,就连曹『操』的亲卫营也被他派了下去。
军士们也没有浪费等待的时间,多军营齐聚的时刻难得,尤其是若干地方部队,平日里头更是极难见着的。既然机会难得,当然免不了比试。
大到斗将,小到斗兵,比军歌,比军纪,甚至连每个部队里头的下令手谁的唢呐吹的更好都要比一比。
但是最后他们都输了。
赢的人是夏安然。
作为文官代表的夏安然,听了几首之后摇着手指表示你们这不行。
太舒缓了,军歌就得恢弘、大气,而且乐器也不应该只限于唢呐啊。
见状,以孙坚为首的搞事派挥着手,起哄让裁判来一首,由他带头,他领军的那一支孙家军自然笑闹着起哄,就连关系不错的周瑜也揶揄着看他,还跟着拍拍手表示自己的期待。
被他带动,旁边的吕家军也逃不了,吕布和他倒是不熟,但是也知道自己的方天画戟正是这小谋士命名,对他也有看好,如今见小孩要来事,自然也不会让气氛冷下来,如果需要的,吕布也是很能凑热闹的,他一起哄,张辽高顺当然也不会闲着。
当下“来一首,夏主簿来一首”的要求络绎不绝。
就连曹『操』也拍着手让他别害羞,难得今日时光正好,景熙不若也来上一个。
引火烧身的夏安然当下有些为难,他的确有不少歌,但是如果唱起来,实在有些单薄,要不用鼓配乐?
他看了眼被放着那边的用于指挥三军的大鼓,他倒是不会用鼓,但是打个节奏还是可以的。
正当他犹豫的时候,忽然见到曹纯站了起来,他随手拿起了一个唢呐,长腿一迈,身着甲胄的青年步伐稳健,极为坚定得站到了夏安然身边,二人默契对视,夏安然便知道他想唱什么了,甚至都不需要语言。
于是他也不多犹豫,征得曹『操』同意后拿来了大鼓和金锣来给自己打节奏,他手执鼓锤,玩了一个花式捏在了手中,见他准备好,曹纯将唇套在了唢呐吹嘴上。
他自然是会吹唢呐的,甚至可以说是夏安然之后的第一人,只是在教会了信号兵之后他就不再吹奏,如此一举,反倒让后来加入的吕布孙策齐齐一愣
嘿呀,这小子居然还藏了这一手?
曹纯起调较为平缓,夏安然的嗓音还带着些少年人的腔调,他的调子起的也有些低“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边唱,他用鼓槌敲击着鼓沿给自己和曹纯打节奏,此曲曲调舒缓,词郎朗上口,夏安然嗓音压低,随着乐曲渐渐高昂将嗓音一点点放出来,忽而就见他重重一锤落在金锣之上,之后便是放出了嗓音,正是那日曹纯唱给他听的《白马篇》最为高『潮』的四句。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鼓声伴随他的歌声直冲云霄,忽而,就见吕布竟是突然站了起来,他握住方天画戟昂首挺立,背脊挺直,雉翎向天。
作为诸多将领中唯一北抗过匈奴的兵士,他自对此曲极有感触,只不过,如此短时间内吕布自然是背不下歌词的,便以长戟击地,一下下扣着节点,算是为夏安然合奏。
见如此,曹纯指音一转,将节奏稍稍带快,如此更显激昂。
夏安然音率极好,立刻就跟了上来,亦是同时,他们的曲乐中掺进了一缕笛音,正是没带古琴的周瑜来合乐,眉目清隽的青年睫羽微垂,呜咽笛音混入唢呐与鼓声中,半点不显突兀,更能于激昂处恰到好处得承接了唢呐无暇顾及的低音部。
显然这位以琴闻名的江东周公瑾,于笛之技亦是不弱。
待到第二遍时候,曹『操』也站了起来,他拿着一柄长戟,正是他con曹仁的武器,大笑着走至场中“『操』来为尔等舞戟相乐。”
说罢,他长戟一舞,破空声便响,此三人相和,旁的将领自然不会再呆呆坐着看,曹仁被夺去了兵器没法下场,便索『性』放开嗓子为夏安然合乐,他亦是世家出身,音率自然不差,不过三两下便合上了夏安然的吊子,后来为了让他安心唱歌,还抢走了他的鼓槌,曹仁双锤齐下,竟能以鼓锣与他弟弟的唢呐抗衡。
这二兄弟斗乐,『逼』得夏安然不得不靠远了些。
如此,孙策干脆也拿起了长枪,他道“主公一人舞戟,可是有些许无趣?不若策来同主公共行?”
曹『操』自也不多话,他横戟一对,挑挑眉,“来。”
如此二人便戟枪相对,偏偏每个步伐还要踩着乐点,一时叫人分不清是武还是舞。
等唱到了第三遍,夏安然嗓音终于有一点点哑了,兵士们却也渐渐能跟着他唱了,再一遍结束,曹纯直接收音,留着曹仁一番炫技不得不噎回了肚子里,简直憋屈。
倒是夏安然浑然不在意,他接过了曹仁僵在半空中的鼓槌,便是一击。
“男儿立志出乡关”
又一击
“学不成名誓不还”
鼓声上通天。
“埋骨何须桑梓地”
掷地下有声。
“人生何处不青山”
最后,夏安然放下了鼓槌,等他自己从那个激扬的状态退出,整个人都要羞耻得蹲下去,这首《白马篇》的作者此时还躺在『奶』娘怀里,自然不知道有那么一个坏人用了他的诗还不打算给他正名。
完了,我终于也走上了剽窃旁人诗文的老路子!夏安然简直想捂脸。
自觉他堂堂真真穿越十来年,一朝回到解放前啊!
见他害羞,曹纯只微微一笑,深藏功与名。
恰在此士气高涨之时,忽听长哨示警,原是登高了望的兵士远远便见着黑沙移动,向此而来。
正是蝗虫来袭。
曹『操』哈哈一笑,他举起了手中长戟“儿郎们!且先同此小虫一战!”
“喏!”
兵士们举起的并非武器,而是网兜,他们面对的虽非敌手的箭矢,却是比箭矢更为可怖之物。
箭矢放过去,不过丢的就是自己一条命,而这虫子放过去一只,灭的就是一家的口粮,是一户百姓的栖身之所。
“一个都不漏!”
“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