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位姑娘的穿着,赵文振的心里其实已经确定了五六分,但是这种事还是问清楚的好。
吃过饭留老董照看着昭昭,一个人出了门。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问问府里的丫鬟便可知道那姑娘的身份,但是这样未免现的有点唐突,自己又不好瞎转悠,还是问问门童最保险,最起码他知道自己问的是谁。
赵文振尽量表现的随和,和白日里见的那位门童攀谈起来,感觉熟络了许多,才问道自己想问的话题。
“小哥,府上近日可来了客人?”
门童眼神有些疑惑,不知赵公子为何会问这个,相比府中的那些女子,像门童之类的男丁,虽也听到过赵文振的那些故事,也就是表现的稍微恭敬些,并没有同丫头们那般。
“近日不曾有客人来,公子算是这些日子来第一位”
他的脸上有些喜意,门童的话说明那姑娘就是李府上的人,自己的猜测应证了几分。
“哦,今日厅外的那位姑娘我还以为是府上的客人”
门童像是清楚了赵文振之前为何会问这个问题,笑笑说道:“那是我们小姐”
听门童这么说,赵文振心里了然,这李司马只有一个女儿李千月,被称为小姐的也就只有她了。
赵文振嘿嘿一笑,拍了拍手掌,拿出一锭银子递给门童说道:“来小哥拿着,买点酒喝”
门童看着赵文振手里的银子,先是一怔,这么多的银子,比自己好几个月的月钱还多,又有点惶恐,说道:“赵公子,这我可不能要”双手使劲摆着,赵文振硬塞进手中,笑道:“以后要改口叫姑爷了”
说完转身回了府内,留下两个门童面面相觑,“姑爷?”
李家算是规矩比较多的,现在刚刚下夜,除了值守之外,已经没有走动的人,四合院的宅府,不像江州园林制式那般,有回廊曲桥,走过一遍便能记住路,赵文振回到自己的房间,坐在灯下思量着。
……
此时睡觉还早,李千月在自己的院子里,对着窗外初升的月亮又发起了呆。
那个人见到了,不过总觉得心里怪怪的,失望吗?好像还谈不上,本来就没有报过什么期待,大概是听的故事有些多了,见到现实中的难免有些落差,江州距离青州千里之地,故事也难免会被添油加醋。
“小姐,以后就别站窗前了,天气凉了,再生了病又要喝红糖水了”
小荷关上了窗户,嘴里念叨着,这红糖水是李千月给药汤取的名,说什么喝的时候心里是甜的,小荷总是不理解,一个名字怎么能改变药的味道。
窗被关上了,李千月只好移步坐到桌旁,小荷已经准备好了洗漱的水,挑了挑灯芯,说道:“小姐看见赵公子了吗?”
见李千月没有回答,小荷继续说道:“这赵公子看着不怎么灵光,傻乎乎的,唉,这些江州的客商比起我们青州人,油滑的很,以后再也不信他们讲的故事了”
“你这丫头吵着要去看的人是你,现在说这话的人也是你”李千月笑着说了声。
“小姐,我说的是实话啊,听说那赵公子还带了两匹布,你说这年头,哪有拿着两匹布送礼的,这还不傻吗?”
“是挺傻的”
开始下霜时,李府的灯渐渐的熄灭,明日早上应该是今年第一个冷天,当然这只是开始,温度会一天天降下来。
赵文振不安的等待着李司马的召见,不安是因为心中多出来的感情,惊鸿一瞥的感情,他总有一种感觉,这李家的小姐,好像在那里见过。
等待总是最无聊的,赵文振心不在焉的翻着书架上的一本古籍。
“赵公子,老爷请你过去说话”
将手中的书放到原来的地方,整了整衣衫,便跟着传话的丫头走了出去。
今日赵文振脱掉了那身薄袄,昨日穿着确实是有点热,也显得有点臃肿,今日特地穿上了准备的衣服,一件深蓝色暗云纹长袍,内衬米白绸料褂子,看上去精神了许多,再加上昨夜睡的也舒坦,一双眼睛有神了许多,只是自己梳的头发没有玲儿梳的齐整。
院里的草木上面,都结了一层薄薄的霜,冷风嗖嗖,太阳照着却没有多少暖意,所幸身上的衣服,料子还算厚实,也不是太冷。
李司马召见的地方,还是昨日的厅堂,赵文振进来时,见到一个穿着灰色半旧薄袄,头发花白,留着胡子,面容威严的长者坐在首座上。
赵文振心想,这便是李司马吧,上前行了一礼恭敬的说道:“见过伯父”
李格非见赵文振没有称呼自己的官名,而是叫自己伯父,这是在拉近距离啊,这小子,到是聪明,威严的脸上露出几分笑意,“贤侄,来快坐”
等赵文振坐定,李格非上下打量了一番,点了点头,听说自己故友的儿子,是一个十足的纨绔,可是看这模样,到是没有一分的纨绔气,莫非传言是假?
“时间总是留不住啊,记得我跟你父亲认识的时候,也就如你这般大,几十年过去了,我们都老了”
赵文振一听这话,知道该自己表现的时候到了。
“我进城时看到,青州城守军,装备虽不如别处精良,但是精气神却是别处比不上的,我想这样的军队,定是有着一位年轻志高的将领,不想一打听才知道,训练这军队的是伯父”
李格非听的出来,这话明显是在拍自己的马屁,但是又拍的这么清新脱俗,不说自己,只说军队,不过挺舒服。
他干咳了一声,正了正色,自己可不能被这小子罐了迷魂汤,看来得多考校考校才行。
见李格非变了脸色,赵文振心想,不会拍过了吧,心里苦闷,有些紧张起来。
“我大梁各州都有出色的将领,贤侄说的严重了些,这青州是边境,自然不敢松懈,境外的蛮子时刻盯着关内的动静,马虎不得”
赵文振邪魅一笑,这话题合自己胃口,明史自己可是没少研究,抗倭事迹知道的也不少,虽说这是大梁,但是事就那么回事,差不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