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歌八百壮士》渐渐唱完,台下的士兵们也安静了下来。当乐曲终了,战士们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为了台上的演员,也为了自己,同样也为了还扣押在租界里的战友们。
胡一舟在借调71军乐队的时候,就跟乐队的队长交流了一下,问他们平常都练习一些什么曲目。结果他们的回答出乎意外,除了一些进行曲之外,军乐队练习最多的居然就是胡一舟写的那些歌曲。
所以,当《歌八百壮士》唱完之后,台上的合唱团们没有下台,而是直接退后几大步,退到了舞台的边缘。这时候,一个长相俏丽,身着一身军礼服的女兵走上了舞台。
军礼服早就被胡一舟自后世文抄了一个版本出来,又加上女人爱美的天性,几经改动之后,台上的女兵显得英姿飒爽之中又透露出青春的美丽。
女兵叫林玉莲,是林家村的。
胡一舟想着组建文工团的时候就在整个九寨保安团招募能歌善舞的年轻男女,结果林玉莲被选上了。
林玉莲娉婷袅娜的走到了麦克风的前面,合身的军装衬托出她美好的身材,美丽的脸庞在略显紧张的表情之中带着几丝羞红。因为台下的官兵们已经有些躁动了,有些还出起了口哨,更有一些直接张大了嘴流起了哈喇子……
俗话说,当兵三年,母猪赛貂蝉。
88师的军纪还是相当严明的,所以这些久没有见过女人的大头兵们有此表现也就不足为奇了。更何况都是一些大字不识的大老粗,没有更过分的表现就算不错了。
熟悉的音乐声响起,这是歌曲《我的祖国》的前奏。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优美的声音从林玉莲的嘴中唱出。
什么叫做开口跪?这就叫开口跪。台下那些刚才还沉迷于林玉莲美好面容的大头兵们突然之间就安静了下来。这时候,任何的动作都是对歌唱者的亵渎,只有认真的听着。
林玉莲的嗓音确实好,在胡一舟选文工团员的时候也被她给惊到过。这种纯天然没有任何修饰的嗓音,完全不比后世的那些民族唱法大拿要差。再加上胡一舟的精心调教,林玉莲完全可以说是当代的天后级人物了。
“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合唱的部分是台上的合唱团完成的。台下的士兵们也有跟着轻合的。
就像是这首歌的词作者乔-宇说的那样,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里面,都有那么一条大大的河流,那是寄托了童年记忆的地方,也是寄托了家的思念得地方。
其实乔-宇写这首歌的时候,是按照长江来写的,结果在郭-兰英的演唱下,都给听成了黄河。其实不论是长江长城、还是黄山黄河,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都有着千斤的重量。
音乐的魅力,就是在让你沉迷其中的时候,情绪也被它给带动了起来。
台下的士兵们多是南方人,家乡多是河流。随着林玉莲的的歌声,战士们的思绪被带走,被带回了自己生长的那个小小的村庄之外的河流里。
被阿妈用背篓背过小桥,跟伙伴们在和里面摸鱼抓泥鳅,天热了就钻进河里面洗个澡,躲在河水里面看在岸边洗衣服的小阿妹,想着怎么把她娶回家里……
许多的战士的嘴角不自觉的翘了起来,不知是想到了什么很美好的事情。
但是上翘的嘴角,却接住了眼里流下的泪水……
一曲终了,台下一片安静,唱完歌曲的林玉莲也从歌曲的意境之中走了出来。看着台下安静的观众,她有些忐忑,不知道自己唱的是好还是坏。拿眼看了看台下的胡一舟,胡一舟给了她一个鼓励跟赞许的眼神,她才稍稍放下了心。
“好……啪啪啪……”一个战士率先清醒,喊了声好之后,就开始鼓掌。
“啪啪啪……”热烈的掌声响起,伴随着叫好的声音。
胡一舟写的这些歌在军中流传甚广,战士们都听过,但是之前听的那些版本在林玉莲的演绎面前,简直就是渣渣。原来,这就是正版的魅力!
鼓掌的战士们情绪是激动而又热情的,他们看向林玉莲的的眼神是炙热而又温暖的。如果说林玉莲唱歌之前这些战士们看着她还有其他想法的话,现在却完全没有了。
在战士们眼中,林玉莲就是家乡的阿妹,是小时候过家家的新娘,是每次午夜梦回的时候梦见的那个人……
当战士们的掌声渐落的时候,更加激昂的前奏响了起来,战士们的情绪一下子高涨了起来。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
没错,林玉莲下一首歌就是《英雄赞歌》。
这首被51军的官兵们在阵地上合唱的歌曲,这首被战士们唱着去炸鬼子坦克的歌曲,这首被光头蒋评价战斗力可比一个德械师的歌曲在军中的传唱度是最高的。
这可不是《歌八百壮士》那首歌,那首歌传唱度高但是实在不怎么好听。论起好听程度,《英雄赞歌》完爆《歌八百壮士》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毫无疑问,合唱的部分又是台下的士兵们跟台上的合唱团一起完成的。这是一首新兵听了会心生向往,老兵听了会痛哭失声的歌曲。尤其是经历过跟鬼子血站的老兵。
88师还是有一些老兵的,只不过不是原88师的官兵,但是他们所经历过的血战丝毫不比88师的烈士们差。所以,他们的心情也是一样的。
胡一舟也在静静的听着,前世今生,他所经历的战斗丝毫不比现场的这些老兵们差。毕竟他这辈子也是被鬼子炮弹给炸成重伤才融魂重生的。
《英雄赞歌》很快唱完,林玉莲跟后面的合唱团谢幕之后走下了舞台。
这时候,有七八个战士抬着桌子椅子飞快的跑上舞台开始布置。
这一切看的台下的观众们莫名其妙。
“这是要干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