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不想像卢象升那般被出卖!
柳随风脑中如同雷鸣,李毅这番话振聋发聩,竟然让他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这几年来,李毅对朝政愈发熟悉,让他觉得自己渐有鸡肋之嫌。
这时,李毅的声音再次响起:“弘光皇帝和马士英若是能守住南京,我自然能说服方国安效仿南北宋交替时的宗泽起兵勤王。”
“但可惜的是,弘光皇帝先跑了,留下的朝臣也早就想要降清。”
“如此一来,我冒险去那里干嘛?”
“像卢总督那样再被出卖一次吗?”
李毅说到这里,情绪稍显激动,嘿嘿哼笑,话音中有些酸楚:“当年陷害卢总督的高起潜从北京逃到南京后,正在南京的京营当监军,马士英当下与东林党之人势不两立,我去那里干什么?”
“他们会让我率军进入南京城吗?”
“谁能成为我们宁绍军的盟友?”
“江北三镇已经降了满清,江南只剩下芜湖黄功,杭州方国安,福建郑芝龙,湖广还有大明的巡抚何腾。”
“我如果率军攻打方国安,必会被朝廷定为叛逆,到时便一个盟友都没有了!”
这一点柳随风也很清楚,所以他从未劝过李毅攻打方国安所部。
这就是政治,若是李毅走的是义军的路子,那自然不必有如此多的顾忌。
“南京只战了三天便主动投降,城中如钱谦益等人都是东林党中极有名望的人,他们降了,各地的官绅都找到了榜样。”
“我若是带着三万宁绍军将士北上,岂不是等于孤军深入,岂不是等于自寻死路。”
李毅这几年暗中做的准备要击败方国安所部,虽然不说如同探囊取物般容易,可七八成把握还是有的。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在还不到时候。
柳随风若有所思地接话道:“除非皇帝在主上手中。”
李毅眼睛盯着浙东海岸线边的群岛,随口回答道:“弘光皇帝即便被我们掌控在手,也没用!”
另立新君?
柳随风心中一跳,他没想到李毅如此胆大,同样没想到李毅考虑得如此深远。
也就在这时候,帐外传来林宪的声音:“大人,陈副总兵带着夫人回来了。”
李毅闻言脸色一喜,可想到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事,他隔着帐蓬门帘吩咐道:“命陈副总兵入营候命,夫人不用回定海城了,径直前往台州兵营吧。”
这道命令才传达没多久,林宪又来禀告:“大人,水师游击罗定求见。”
李毅把地图折叠起来,吩咐道:“带他进来!”
没过多久,罗定进入大帐,向李毅拱手一礼后禀报道:“大人,福建水师两万人前天退出长江口到达海宁卫所,他们想要进入钱塘江但被江潮所阻。”
“福建水师竟然来了!”李毅眉头微皱,随即吩咐道:“你不用率军过来了,直接返回观海卫协防舟山岛。”
罗定有些迷糊了,宁绍水师不入钱塘江,难道宁绍军不准备北上了,亦或者是宁绍军准备绕过钱塘江进军?
虽然心有疑惑,但罗定不敢多问,回了一句‘遵命’便告辞离去。
随后几天,李毅连下数道号令。
命韩必先率五千步卒大张旗鼓乘坐海船前往舟山岛。
命张名振率五千兵马返回绍兴府。
命杨国忠率步骑八千往钱塘江上游的桐君山驻扎。
整个浙东边界,李毅只留下中军一万二千人。
杨国忠率军前往桐君山的路上,遇见带着大量财帛返回的张定远,当即告知他前往钱塘江边的中军大营复命。
现在没有人知道李毅真正想干什么,除了李毅自己。
张定远率部抵达中军大营,面见李毅后把自己一路上的见闻详细说了一遍,然后把银子和财帛的详细数量上报。
李毅取出两千两银子奖赏给张定远所部,其余的财帛交由徐明义入帐。
五月二十八日,内阁首辅马士英带着数千残兵护送邹太后以及黄得功周、张桢等一干大臣到达杭州,柳随风奉李毅之命前往拜见。
马士英见了柳随风之后,先传旨申斥李毅,然后命李毅率军驻守钱塘江侧,没有他的命令不准擅自渡过钱塘江。
李毅胸口孕育一座火山,想要立即爆发,但最终还是忍住了。
有时候冲动固然爽快,但却于大局不利。
这时候,李毅已不再考虑他人的大局,开始筹谋起自己的大局来。
马士英一行人逃到杭州没多久,关于江南各地的消息才算明朗地传到李毅这里。
满清大军杀到南京城下时,弘光皇帝逃向芜湖黄得功的兵营。
马士英经广德府来到杭州,把京城丢给了早已跟满清暗通款曲的赵永泰、钱谦益等人。
江北四镇三镇已降,高杰死后,以黄得功兵力最盛,又刚刚击败左良玉。
所以,马士英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黄功身上,期盼黄得功能够击败满清大军扭转战局。
对于李毅,马士英的防范之心可谓是极重,李毅越是热心,越是难以成事。
宁绍军三万将士被阻在钱塘江边足足一个月。
而这一个月,江南近乎全部归于满清的统治下,各府县的官绅献出降表无数。
柳随风作为宁绍军的代表,暂时留在杭州与马士英、方国安以及张桢等人交往。
他是整个宁绍军中除了李毅自己,最了解李毅意图的人,算是最合适的人选。
芒种过后,骄阳开始发威。
柳随风渡江归来,见到李毅第一句话便是:“大人,潞王监国非是合适的人选。”
前些天,兵部左侍郎朱大典和兵部右侍郎阮大钺从芜湖逃过来,告知噩梦般的消息。
弘光皇帝在芜湖被清军俘虏,黄得功被暗中投降满清的部将偷袭,最终受伤后自杀。
马士英紧急召集杭州诸官僚商议,由邹太后下懿旨,推举潞王朱芳为监国,张桢为兵部尚书,黄得功周为内阁大学士。
李毅饶有兴趣地问向柳随风:“为何潞王不适合监国?”
柳随风细细解释道:“潞王害怕登基后成为清虏的目标,死活不愿担任监国,直到马士英诱骗他上任监国后可与清虏议和并割让江南四府,潞王才勉为其难上任。”
李毅闻言抚掌大笑起来:“哈哈哈,这就是东林党人鼓吹的贤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