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血性江阴人,李毅打出所有底牌
沉寂!
喘息!
过了好半晌,阎应元突然朗声大笑起来:“哈哈哈,越国公能记得我们这些江阴义士,那我们便为越国公守住这座城!”
“张总兵,你帮我带句话给越国公。”
“宁绍军收复江南时,江阴城要是不在了,请越国公莫忘了来给江阴人烧些纸钱。”
“江北四镇,江南诸公,都像没了膝盖一样跪倒在清虏脚下。”
“我要让越国公知道,并不是只有宁绍军才是好男儿!”
说到这里,阎应元不做扭捏之态,对张名振、张大彪、王之仁说道:“劳烦三位率军戒备,我这就召集人手搬运物资!”
张名振、张大彪、王之仁相视一眼,然后齐齐点头。
阎应元立刻命人回城传令,不一会功夫,江阴的青壮或是推着独轮车,或是扛着扁担筐萝,甩开两个大脚板奔向江岸边。
这时,船夫正大汗淋漓地往下卸货。
这里面有粮食、有铅弹、有火药、有石灰、还有数千柄锐利的长刀。
清军主营,刘良佐见明军没有乘胜追过来,顿时有些疑惑,还以为宁绍军准备把江阴义军接走。
“要不要反过来率军偷袭呢?”刘良佐口中呢喃,想了想后他又摇头道:“罢了,由他们去吧!”
刘良佐与阎应元曾经相识,攻城两月,各为其主,他已经上了满清这条贼船,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一旦阎应元走了,刘良佐便可攻下江阴城向多铎报捷。
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又何必逼人于绝地。
阴天,天亮的有些晚。
稀薄的光线洒在江阴城周边无人收割的稻田里,刘良佐睁大眼睛看向十几里外的江阴城。
清晨有些许雾霭,但还是能看清楚,大明的旗帜确认无疑立在那里。
刘良佐再看向江边,靖江岛周围停有大小船只数百艘。
尤其是他从未见过的大海船,每一艘船至少能装一千士卒,两侧有火炮,岸边还有明军在收拾战场。
来袭明军真有两万人!
刘良佐暗自庆幸昨晚没有轻举妄动,而在庆幸之余,刘良佐又不禁在想。
莫非这部明军要和江阴义军协同作战,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就麻烦大了。
半上午光景,几十条大船卸完物资,然后顺长江而下驶回崇明岛。
江阴城内一夜无眠,陈明遇、冯厚敦等人压抑不住兴奋。
新搬进来的这些物资足够江阴义军再支撑两个月。
更为重要的是,援军的到来让江阴人知道,他们不是在孤军奋战。
阎应元却是没那么开心,归来后一直皱着眉头。
李毅没有虚伪,在信中把战局说的明明白白。
江阴城是一根刺,也是一盘诱饵,有了江阴城,他才能放手在皖南发动战事。
“等皖南战事结束,我会亲自率军北上救援江阴!”
这是李毅的承诺!
没有期限!
没有保证!
如果皖南战事不顺利,那又将如何?
前景虽然悲观,但终究还是有一线希望。
人要是下了必死的决心,反而每天都会睡的很安稳,但突然又有了一线希望,脑子里考虑的就多了。
江南是一盘死棋!
多铎不敢从杭州城下撤军,刘良佐不敢从江阴城下撤军,李成栋不敢离开松江、苏州二府。
李毅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准备从皖南破局,江阴之战不过是故布疑阵而已。
虽然只是故布疑阵,但不得不说,江阴之战出现在洪承畴到达江南之际,也是意义重大。
每一场胜利,每一次突入江南腹地的偷袭,都可能让路边毫不相识的两个大明人交换振奋的眼神。
满清急需一场胜利压制暗流涌动的民心,李毅也急需一场胜利来破开僵持的局面。
当别人依靠不上时,那就只能自己奋起了。
萧山行营外,不知何时搭建了一排棚子。
棚子前方有一个巨大的木牌,上书三个大字“投军处”。
有背着包袱一路寻过来的汉子看见这三个字,眼睛不由一亮,连忙上前问话。
鲁王准许李毅开府建牙后,江南总督府专门设立了一个募兵处,用来招揽各地投军的义士。
越国公—江南总督李毅邀请各地义士共抗清虏的檄文,早已随着福顺昌的商队传播向各地。
眼下来投军的人并不多,但这只是开始。
萧山行营有徐明义和方以智管理后勤,陈靖玄管理军务,李毅放心带着一千亲兵北上。
白露之后,江南的天气不那么热了。
这时,钱塘江上游山区集聚了近四万兵马。
宁绍军一万九千人,方国安一万八千人,他们对徽州府虎视眈眈。
因为李毅的特意关注,暗卫探子每天一报,禀告宁国、徽州二府的战事。
宁国府的义军战败后有人逃入深山,更多的人逃向徽州府。
黄道周是江南大儒,又是唐王小朝廷的内阁首辅。
虽然没打胜仗,但声望依旧不弱,他在徽州府收集残兵,竟然一下子聚集了五万多人。
黄道周专为北伐而来,没成想首战就大败一场,这让他如何能咽下这口气。
十月初,黄道周命徽州府义军首领金声为主帅,与逃入徽州的宁国府义军首领尹民兴合兵一处,然后反攻宁国府。
北伐大军在旌德城外与清军相遇,宁国府义军先是溃败,数万北伐大军惶惶然如同丧家之犬,慌不择路逃回徽州府。
消息传到富阳时,已经过了两天。
李毅很清楚事情的严重性,立即率领三万五千人马向徽州府急行军。
临行前,李毅命方国安所部只留下三千人马守御富阳城,疏散钱塘江上游桐庐、诸暨等地百姓入浙东山区。
又调贺渊率宁绍军留守兵马进入诸暨县城,封死从钱塘江进入绍兴府的道路。
李毅把钱塘江上游的兵马调走,是有大风险的,相当于给杭州城下的清军让开了进入金华府的道路。
李毅在赌,赌多铎不敢孤军深入。
战局如此,不得不赌。
当然,李毅留下贺渊守御诸暨,金华府又有朱大典坐镇,未必会不堪一击。
至此,李毅手上所有的牌都打出去了。
宁国府,李毅丢得起。
但徽州府,李毅丢不起。
徽州府不仅关系到浙江的侧翼,还是李毅扩张势力的重要支点。
浙东几个地方,金华府的田赋归朱大典。
江南总督府以宁波、绍兴两府撑起十余万大军,全靠啃老底。
如果能夺下徽州、宁国二府,李毅又能多出两个府的田赋。
除此之外,李毅还看上了徽州府的富商。
黄道周瞧不起那些人,但李毅不会心怀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