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隆武皇帝妥协,江南风评变化
锦衣卫快马加鞭出南京往广东传旨,想尽快结束广东的混乱局面。
一番密议后,隆武皇帝肯定了郑芝龙确实拿到了自己的密旨,承认益亲王朱慈与陈邦博暗中勾结犯下大错。
陈邦博斩首,已经伏诛。
益亲王朱慈将被押送至南京,进宗人府囚禁。
消息传遍天下,江南一片哗然,各地的总督巡抚都傻了眼。
郑芝龙究竟干了什么,官场中人何人不知,何人不晓?
隆武皇帝如此处置,实际是在自掘坟墓,伤了天下文臣之心。
因为隆武皇帝的圣旨,秦淮河畔近日的讨论也悄然改变了话题,之前对李毅的抨击大多转移到了郑芝龙身上。
郑森有柳如是这个眼线在秦淮河畔,自然对秦淮河畔的情况十分清楚。
郑森得到秦淮河畔风评的变化后,一直没有再前往河坊,怕见到那些士子时说些尴尬的话。
事实上,郑森想的太多了。
秦淮河畔的士子喜欢风花雪月多过国家大事,郑芝龙就是把两广全部都占了,他们也不会有过激反应,只是背后骂骂过过嘴瘾而已。
武昌府,李毅对这事总体还是比较满意的。
隆武皇帝这种做法正在不断贬低朝廷的威信,李毅乐见其成。
南京城凌乱了,圣旨是皇帝发出去的,内阁的威望跌落到谷底。
黄宗羲纠集了一批士子弹劾内阁首辅马士英,同时呼吁必须要惩戒郑芝龙擅杀同僚。
这是一场对郑芝龙声势浩大的声讨,有浙东的士子,也有江南东林党的士子,他们中有些人同样瞧不起李毅。
黄宗羲出生浙东,对以浙东起家的李毅很有好感,但他这样的人不可能被李毅收买,完全出于心中的‘义愤’。
李毅对这事没有太上心,稍稍了解情况后便放到一旁,他写信给何腾蛟和堵胤锡,劝他们加紧攻打荆州城和岳州城。
福顺昌的掌柜和护卫押送装满银子的战船到达荆州城外,这次又带来了十万两银子。
柳随风负责接纳这笔银子,看到负责押送的年轻人后,眉头微皱问道:“秦逸,你怎么来了?”
秦逸是秦宁的长子,二十岁之前从未接手过福顺昌的生意,迁徙至杭州后在江南中了举人。
秦逸长相还是西北人那般粗犷,但因为定居江南,行为举止多了一份江南士子的儒雅。
因为柳随风和秦宁相交莫逆,秦逸向柳随风恭敬行礼道:“叔父,是我爹让我来的,此来一是为了押送银子,二是有一件大事要请教叔父。”
柳随风的眉头皱得更紧:“何事?”
秦逸抿了抿嘴嘴,满脸烦恼地说道:“我爹一直让我放弃学业来经营福顺昌的生意,可我对生意一直毫无兴趣,不知该如何是好?”
柳随风先是诧异,随后笑道:“那你想干什么?”
“当官!”秦逸一点也不避讳。
“当官?”柳随风摇头道:“你知道你家现在有多少钱吗?那数目让镇南王也会羡慕。”
柳随风说到这里,神情变得郑重起来:“你家太有钱了,这般情况下,你想当官可不容易。”
“我就是想走仕途!”秦逸很坚定。
“只要你想好了,你爹不会再阻拦你!”
柳随风看着年轻的秦逸,他年轻时也曾有过同样的梦想。
秦家如今风头太盛,柳随风暗想自己回去后定要好好劝劝秦宁,不可把生意上的钱都赚完了。
如盐、火器和稻米,福顺昌倚仗镇国大将军府的威势,都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如果秦逸不继承父业走入官场,对秦家日后更有好处。
交接完十万两银子后,秦逸没有急于回去。
柳随风没有功夫答理他,他交了一半的银子给堵胤锡,其余的银子当做自己的活动经费。
忠贞营因为一心想为大顺皇帝李自成报仇,打清军时非常热情,对军饷要求不高。
五月中旬,隆武皇帝下诏召见李毅,他之所以这么做,是想把李毅拉进漩涡。
对此,李毅充耳不闻,只是回信给陈子龙和秦宁,让他们尽快押送粮草和饷银至武昌府。
江南各府都有慷慨陈词,议论朝政的士子,他们总想弄出点动静,让世人别忘记了他们。
如果能入上位者的耳目,得到任用的机会,也不枉叫喊一通。
陈子龙被李毅逼得焦头烂额,实在是没有功夫加入那些注定没有结果的活动。
东林党的分裂趋势越来越严重,好在陈子龙没把东林党看的那么重要。
“又要十万两银子?上个月不是才发过去十五万两吗?”
陈子龙拿着盖有镇南王印信的文书,心中感觉非常苦涩。
奉命催饷的姚启圣认认真真解释道:“王爷在武昌有将士九万三千人,金桓反正后增饷两万五千人,至五月初,还欠军饷十三万两银子。”
“我知道,可是…我手中确实没有银子了!”陈子龙恨不得把自家的宅子卖了,以证明自己没有说假话。
“我知道,但军中一旦断饷,其后果不敢想象。”姚启圣很严肃地说道:“王爷让我告知你,江南各地都有豪强私瞒土地,侵占官田,若不下狠手,只怕无法满足征虏大军所需。”
“要动手了吗?”陈子龙心头一震。
其实早就该动手了江南总督府借助‘降清案’之机,在江南初立威严,延迟半年后才对朝政动手已算是滞后。
“江南各地蓄奴之风盛行,镇南王以为,有恶奴借助主人的名气和权势在各地欺凌百姓,镇南王的意思是,请陈总督借丈量土地之机,整治蓄奴之风。”
姚启圣把一个个点燃的火药球放入陈子龙的口袋哪怕其中有一个爆炸,虽然不至于伤害他,难免会沾染上一身的烟灰。
“陈总督实行新政时,李毅命杨总兵听陈总督之命行事!”姚启圣的话中藏着一股血腥味。
姚启圣走后,陈子龙陷入沉思中。
李毅远在两湖遥控江南的政事,此时借助郑芝龙引发的争议实行新政,其用意正是不想引起太大的反响。
大明从中期开始,每隔几年都会有大量的土地被有权势的缙绅地主侵占,不少选择瞒报以避税。
陈子龙生在江南富庶的松江府,对此事早已见怪不怪,反倒是有些缙绅老老实实的上税被人看不起。
陈子龙很清楚,他上任至今,虽然在各地安排了不少官吏,但真正还是在借助徐明义设立的系统为李毅效力。
如果没有特别的功劳,陈子龙未必能在江南总督的位子上长久地做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