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襄阳善后事宜,徐韩姚存有默契
远方战场,清军丢下少许来不及过河的大明降卒,且战且退,往南阳城方向逃去了。
明军攻下与襄阳一江之隔的樊城后,停止了追击的脚步。
进城的明军急忙扑灭襄阳城的大火,为了不让襄阳毁于一旦,韩必先不得不调集更多的兵马入城灭火。
徐明义放下千里镜,陷入一种向往的沉思:“殿下,接下来你会给我一个什么样官职呢?”
东方泛出一抹鱼肚白。
天快亮了,襄阳城内的大火还在燃烧,城内弥漫着一股油脂的香味。
被烧伤的百姓哭天喊地,入城的明军疏通道路,同时拆屋隔离火区。
韩必先脸色铁青,洪承畴给他正在享受的宴席上了一道臭菜。
“水,水!”
四周都是快速奔跑的明军,城内的井水已经见底,明军不得不用马车从城外运水入城。
襄阳城一直到汉水边布满了尸体,不仅是人,还有无数牲畜的尸体。
除了襄阳城,洪承畴没有给韩必先留下任何东西。
李亨和袁宗第留守江北樊城,金桓已率军返回。
一直到午后,襄阳城的大火才彻底熄灭。
韩必先草拟出三份战报,分别送给两湖巡抚姚启圣、两湖总督堵胤锡和南京城。
明军张榜安民,徐明义带辎重营辅兵在襄阳城内设立粥棚,救济才在大火中失去一切的百姓。
两湖的战事至此结束了!
报捷的骑兵在各州府奔驰,挟大胜之余威,把朝廷两税案改制带来的暗流压制得无影无踪。
姚启圣四天后来到襄阳,安抚惶惶不安的襄阳百姓,他没有再像从前那样大兴牢狱,追究城内百姓乡绅协助满清守城的罪过。
洪承畴的心腹亲信早已离去,明军现在也不需通过搜刮乡绅来积攒军资。
襄阳府衙里一片轻松,城内的破败影响不了诸将攻取襄阳城的欢心。
姚启圣专门设宴招待军中诸将,军中无酒不欢,但韩必先治军严厉,诸将虽然欢乐,但不敢太过放肆。
酒后饮茶,有些人提前告辞返回兵营。
最后,花园内的亭子里只剩下三个人:徐明义、姚启圣和韩必先。
朝廷改革军制后,韩必先等将领不再归两湖巡抚统领,徐明义曾经是李毅的庶务总管,姚启圣很想往上爬,在两湖大战结束后刻意结交二人。
这样的机会很难得,连韩必先都能看出徐明义就要离开两湖了,姚启圣岂能不知。
只有三人在场,姚启圣详细说明南阳城下变乱的前因后果。
两湖产黑茶,香味浓郁,这样的茶在草原很受欢迎,但在大明上不了大雅之堂,但徐明义和韩必先挺喜欢这种味道。
韩必先一边品茶,一边听姚启圣讲述,最后问道:“这么说来,从今往后吴三桂就是大明的镇西王了?”
他的口气和神情很平稳,军中名将讲究的是面临山崩而面不改色。
姚启圣把嘴里的茶叶末吐出来:“正是!”
韩必先第二句话用了升调:“既然已经降明,为何不与我夹击清虏?”
姚启圣摇头说道:“只怕他自己才清楚,当日事情紧急,陈特使回到安庆后破例给我通报消息,然后立刻返回南京去了!”
徐明义插话道:“由此可知他虽然叛清,但并不是心甘情愿投靠大明,只不过是多尔衮要抄他后路,他返回四川妄想割据而已。”
“可笑又一个被野心冲昏脑子的!”韩必先嗟叹,他只是可惜未能在襄阳把洪承畴和勒克德浑等人一网打尽。
“天下人若是都能看清楚大势,还会有这么多战乱吗?”姚启圣面色沉静,继续道:“愚钝者对抗大势,聪慧者利用大势,唯有坚韧不拔洞彻天机者能逆转大势!”
韩必先听了后有些不解。
徐明义则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姚大人说的是殿下吗?”
姚启圣毫不回避,点头称是。
徐明义笑了笑:“江南枯骨老朽多,加两税也会引发那么多猜疑和反对之声,殿下对那些人太过仁慈了!”
这样的话姚启圣只敢在心中想一想,只有徐明义才敢说出口,他在宁波禁足一年,本性还是没变。
“这大明的江山是殿下打下来的啊!”
三人相视一笑,他们在试探中寻找有相同想法的人,这种事情谁走在前头,谁就能得到一个好位置。
文官系统中,东林党势力仍然庞大,尤其是陈子龙位居吏部尚书实权的位置,浙人则与北下者越来越紧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徐明义神情专注,侧耳细听,前面所有的内容都被他自动忽略,到最后他只听见了一个词“江南监税使”。
江南监税使?
这是什么官?
徐明义知道两湖监税使是许义阳,对他而言,这个官职起点或许不是太高。
但有一个好处是,南直隶总督空缺,他只要把监税使的职责履行好,升职是水到渠成的事。
次日,正好有运粮的大船从襄阳返回南京,徐明义收拾行装,与传旨的锦衣卫一同返回南京。
徐明义此刻归心似箭,不是思念家人,而是再受不了闲置的日子。
同时离开襄阳的不止徐明义一人,与传旨的锦衣卫同时到达的还有楚王令。
张天禄奉命镇守安庆,李亨和袁宗第调守随州,襄樊只留下韩必先、金桓和贺渊三部兵马,看来李毅不急于发动江北攻势。
木船顺汉水到长江,五天到达南京。
凌震上任南京提督后,内紧外松,南京守军如今统一调配,消除了曾经东营西营对立的隔阂。
街道虽然热闹,徐明义无心看周边风光,直接入楚王府拜见李毅。
王府门口一直有忙忙碌碌的传令兵进出,徐明义在门口等候片刻,很快被侍卫引入内,这里七成的人曾经是他的下属。
徐明义来得很早,李毅正在练武场试用林家新献的自发火铳的样品。
此次样品比前次又有改进,目前火器工坊已经停止生产火绳火铳,全部改为自发火铳,大规模在军中装备还有些日子。
因自发火铳是采用燧石打火点燃,李毅将其命名为“燧发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