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北伐开始,杨国忠的对手鳌拜
三月,江南细雨蒙蒙,就在天下人都以为战事不会发生时,战事却突然来临了。
楚王府传令各部,韩必先兵出襄阳,与金桓部兵马合力共进中原,喊出援助西川的口号。
李亨把安庆的城防交给才征集的府兵,率军攻入庐州府。
与此同时,杨国忠率两万兵马渡江在泰州登岸,秦虎在海门登陆。
长江沿线,明军三箭齐发,但这三支箭看上去都像是虚张声势。
一时间,各地急报飞驰向北京城。
多尔衮完全没有意料到明廷会在春季出兵,他一面命各地守军坚守城池,一面调集兵马支援。
从眼下来看,明廷在两湖战场投入的兵力最多,很像是想与吴三桂夹击汉中。
扬州府。
杨国忠得到李毅的许可后,亲自领军过江,在泰兴休整一天后往泰州城下进军。
与此同时,秦虎率军攻向如皋。
这与去年明军在淮扬的动向完全相同,多尔衮紧急下令,驻守淮安府的鳌拜督五千八旗兵马和李成栋所部两万人南下。
连日降雨,淮扬的道路有些泥泞,行进的大军前后左右全是雾蒙蒙的一片,杨国忠抬起千里镜也只能看清楚几十里远。
铳手分成前后两部行走,铳手身上背的燧发枪外面都包裹着一层防雨外罩,队列中间是一百五十多辆油布蒙盖的骡马拉车。
在此之前,从未有一支明军的野战携带这么多的铁炮,杨国忠神情沉静如道观中的天师塑像,心中激荡如八月十五的钱塘江潮。
他这次只带了两万人,但兵在精而不在多,他要用此战彻底改变战争的方式。
大军行走不快。
午后,斥候奔走来到杨国忠的马前禀告:“启禀将军,先锋差十里到泰州!”
杨国忠在马上打开地图看了片刻,下令道:“继续打探,一定要查明从淮安南下清军主力的动向!”
斥候还没走远,杨国忠又下令道:“命先锋不得在泰州城下停留,向高邮城进军。”
在这种雾气缭绕的天气中北上,随时可能与南下的清军相遇,杨国忠不怕意外,也许他等的就是那一刻。
高邮在扬州正北,扼守扬州通向淮安的道路,他向高邮进军,正是逼迫清军不得不来救。
杨国忠希望老天爷能下点小雨,又害怕下大雨,但事情哪能那么如意,大军过泰州往北行进次日,天气忽然变得晴朗。
头顶是南天白云,脚下的绿草还挂着水珠,马夫的鞭子甩得啪啪响,马车的车轴偶尔会陷入泥坑。
过泰州后第三天,明军先锋到达高邮城下,还没等杨国忠选好安营扎寨的位置,斥候疯狂往中军奔跑。
为数不多的骑兵像是被一群马蜂在后面追赶,杨国忠没有等到他们禀告,他抬起千里镜,看见北方镶着黄边的满清旗帜。
真是意外的相遇,还好不是雾天,
“列阵!列阵!列阵!”
中军的旗帜挥舞,传令兵飞驰向各部,高邮城外地势平坦,零零散散有些长满树木的土坡。
杨国忠登上一座土坡顶部,抬起千里镜,看见清军骑兵分左右两翼狂奔而来,显然清军也发现了明军的踪迹。
明军铳手分成七列,像一根横放的尺子朝隐约可见的清军骑兵杀来的方向备战。
马夫驱赶马车在铳手队列后半里地列阵,炮手掀开马车上黑色的油布包,铁炮旁边是装满弹药和铁球的木箱子。
杨国忠挥手,身后的传令兵打出旗语:“装填弹药!”
炮手们忙忙碌碌,熟练的操纵着铁炮。
杨国忠看着前方,嘴唇紧咬,这些铁炮的轰击距离最远只有七八里,只有百炮齐放才能得到最好的攻击效果。
清军的斥候在明军队列十几里外观望,鳌拜没想到会在高邮城下碰见明军,接到李成栋的禀告后,他将信将疑地率一千骑兵随李成栋上前查看。
一看之下,鳌拜既惊且疑,因为远处的明军并没有逃窜,而是像蚂蚁搬家一般忙忙碌碌。
鳌拜胡须像针扎在皮肤上,他长相粗鲁,但心思细腻,不由问道:“明军怎么会到这么北的地方,难道他们想攻打高邮?”
李成栋想了想回道:“应该是这样!”
清军斥候骑兵多,两人看了片刻,有斥候打探清楚回来禀告:“高邮城外的明军有两万人,打的是“杨”字旗!”
李成栋很是惊讶:“杨字旗,那应该是杨国忠了,这厮是明廷的江防总管,怎么会突然北上?”
鳌拜脸上阴晴不定,他听说过杨国忠的名字,但他并没把杨国忠当回事。
满人对明廷兵马的轻视心理根深蒂固,各位贝子和都统只有亲自输一阵才知道好歹。
就像驻守扬州府的博洛,在杭州吃了大亏,坚守扬州近两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给明军可乘之机。
李成栋请命道:“大人,明军可能是想偷袭高邮,没想到遇见我们,明军不善野战,只需骑兵冲击明军铳兵不战自溃。”
鳌拜沉吟片刻下令道:“先让骑兵分两翼包抄,且看明军动向再做决定。”
他战场经验丰富,觉得明军此举过于蹊跷,不敢盲目冲击。
博洛可以打败仗,阿济格也可以打败仗,但他鳌拜决不能打败仗。
豪格已死,多铎兵败后上三旗与多尔衮矛盾越来越深,他得太后之助才得以外出领兵避祸,如果他在淮扬打了败仗,等于把自己的首级送到多尔衮手上。
两列骑兵在叫嚣中离明军越来越近,鳌拜上前见明军队列整齐,无机可乘,心中又开始犹疑不定。
就在这时,鳌拜看见明军的铳手队列竟然向前移动,主动逼近他的骑兵。
谨慎不代表畏惧,以鳌拜的身份要是对兵马少于自己的明军不敢野战,他就当不起那个‘大清第一勇士’的称号。
明军用两条腿在平原上行进,远远看上去就像一堆步履蹒跚的蚂蚁。
鳌拜眼眸微眯,传令两翼清军骑兵散开撤回,然后将视线落在李成栋身上:“杨国忠竟然敢主动来挑衅,比以前的那些明军要强上一点!”
在他眼里强上一点,也只是强的有限。
鳌拜入关后,在西线战场立功无数,一直没有遇见能让他正眼看待的明军,若不是多铎在江南兵败和两湖战事不利造成的影响,他或许早就直接指挥骑兵扑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