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李毅视察讲武堂,送李麒入讲武堂
当然,每个学员都需要不时回顾剃发令给江南带来的剧变,以及摄政王李毅在反剃发令中的作用。
连李毅看见幕僚编写的那份颂扬之词,也不免心跳加速,他的确是反剃发令的号召者,但在幕僚详细记录的《甲申战记》中,只能见到一个光芒四射的人物,那就是摄政王李毅。
至于大明皇族,要么庸庸碌碌,要么降了满清,而鲁王之贪和唐王之怯也都很隐晦地写在上面。
李毅曾把这本书放在案头三天,最终还是同意放入讲武堂中作为通读书本。
讲武堂不是苏州书院,士子们需要分辨是非的能力,但武将的职责在于服从,服从摄政王府的命令。
讲武堂共分四期,现有一千两百名学生,通过考试进入讲武堂的人需学习四年,因在各军中表现突出被遴选出来的士卒需学习两年,然后各由兵部选定去处。
南京提督凌震特意在应天府紫金山下找出一片宽阔的地方修建校舍,摄政王府又在广德府山区寻找合适的地方修建炮场,供讲武堂学生熟悉和练习炮战。
南京天气寒冷,讲武堂迁徙过来时校舍还没修建完毕,学生们只能暂住在简陋的土房中。
送灶日,一队百人骑兵护送一辆马车来到地处紫金山下的讲武堂新校区,在学生们惊喜的目光中李毅走下马车。
在李毅身后,两个小孩亦步亦趋跟着,他们正是李麒和李麟。
“这就是讲武堂了,这里将会走出许多为大明开疆拓土的将军!”李毅伸出手臂,在半空中划过。
一千两百名讲武堂学生排成六个方阵,听号令齐声单膝跪在雪地上:“参见摄政王!”
李毅见过这种场面次数多了,但李麒和李麟明显被震惊到,李毅挥手示意学生们站起来,转头对李麒道:“你年纪还小,元宵节之后便以旁听生的身份加入他们!”
李麒点头道:“是!”
李毅又说道:“多则三年,少则两年,在这里你不是摄政王世子,但这里的经历会让你受益终身!”
李麒点头道:“儿臣知道!”
李毅向另一边扭头,恰巧遇见李麟期盼的目光,他只是笑笑,没有多说什么,也没有许诺。
讲武堂设文职祭酒和武职堂丞各一人,两人都需文武全才,总管讲武堂日常事宜。
摄政王前来巡视,机会难得,两人各自使出浑身解数。
堂丞亲自上阵,指挥学生操练方阵、百锻刀、燧发枪等各式武器。
在李毅看来,这些年轻人的表现还是很稚嫩,比不上淮扬军中身经百战的悍卒。
但经过讲武堂锤炼过的学生不是用来与清军持刀面对面砍杀的,虽然他们也免不了需要去做一次这样的事情。
中午,李毅与学生一同吃了一顿雪水就饭团,他许久没有吃这样的午餐了。
一直到未时,李毅才登上马车离开,留给学生们无尽的回忆与谈资。
从讲武堂回到南京城,李毅的案头摆放了一份上午送达的急报,来自贵阳。
柳随风终于等到了期盼已久的消息。
密报中书写道:“孙可望扣押了云南各地上缴的粮食,在入冬时只分拨极少许给刘文秀部,刘文秀心中愤恨向朝廷求救。”
李毅看完后,忍不住笑骂了一句:“这个柳随风又在玩花样!”
随后,李毅批复道:“命贵州府拨米一万石援助刘文秀。”
刘文秀迈出了第一步,大西军分裂已成定局,李定国再也没有了回旋的余地。
想李毅起孙可望的霸道个性,又疾书一封:“为防孙可望狗急跳墙,暗中施用毒辣手断,可召刘文秀入贵州府,授其总兵职位。”
摄政王府的信使没有在家过春节的自由,要立刻出门送信。
处理完手头的事情,掌灯时分,李毅来到王府东院,林汐正坐在灯下等着他。
“听说夫君想让麒儿明年去讲武堂?”林汐语气中似有些不满意。
“不错!”李毅坐在她身边解释道:“适逢乱世,不学点军中本事难以执掌大局。”
“麒儿还小,且之前不是在苏州学院跟随方先生学习治国之术吗?怎么非要学征战的本事?”林汐的语气似乎有些不舍。
李毅先是有些恼怒,他从未在家中妻妾面前发过脾气,今天也不会破例。
他很快明白症结所在,近几年,武将地位日益抬高,但在平常百姓甚至富商士子眼里,武将的地位还是低下,就像一道永远摆不上台面的菜。
李毅口气加重道:“畏惧打仗还是我李毅的儿子吗?”
林汐听出他的怒意,婉转道:“我只是担心他有一天要是上了战场,生死安危难测。”
李毅笑出声来,他实在是无法理解女人的心思。
其实,设身处地思考便不难理解,林汐这辈子只有李麒这么一个儿子,母亲的爱与父亲的爱完全不同,在经受李毅上战场时担惊受怕后,她不想再为儿子日日提心吊胆。
“放心吧,我李毅的儿子日后要掌控大局,岂会让他处于险境?”李毅暗自觉得好笑,责备道:“你整天都想些什么?”
想什么?
林汐心中轻叹,今天的地位还有什么值得她去期盼的呢?
南京很冷,但与陕西没法比
冰天雪地里,陕西的战火从未停息。
黄河边的百姓都被撤到陕西深处,县城和府城里装满了百姓。
寒冬季节,死尸不会腐烂,也不那么容易被野兽吞食。
从南京北上的明军与义军混编,在各座县城统管城防。
韩必先在延安府,这里处于西安和怀远卫之间,地形不适合骑兵作战,他留在这里可以统筹陕西全局。
有了蒙古斥候帮忙警戒巡视,韩必先可以随时了解清军的动向。
阿穆尔率领蒙古联军在怀远卫附近驻扎,任由清军攻破三座县城,没有出击一次。
尽管如此,有蒙古骑兵在怀远卫威慑,山西的清军不敢调动大部人马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进行纵深攻击。
由于西安城的重要性,明军七成正兵和半数义军被用于驻守西安。
阿济格猛攻西安城两个月,又要分心应对身后的吴三桂,攻势已经没那么猛了。
清军实际已经控制了黄河沿线,东线的战场才是陕西的关键。
在东线战场,韩必先暂时只能依靠衣衫褴褛的义军和不那么可靠的蒙古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