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南巡(二)
经过半个时辰的激烈比拼,场上两支队伍几乎人人挂彩。正白旗队伍以微弱的优势,赢得了这场比赛。
福临将两支队伍都叫到了看台上,亲自颁发奖励,顺便慰问一下挂彩的将士。
“众将士为今日万寿节贡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比赛,朕心甚慰。”
正白旗队伍作为冠军,奖励非常丰厚。一杆锦旗,上面绣着“冠军”二字。福临从三德子手中接过锦旗,将其授予给带队的章京。“此旗乃两宫皇太后所绣,希望你们不仅能够在蹴鞠上勇冠三军,在战场上,也要勇冠三军,替朕杀敌。”
“天下还未一统,西域沦丧百年,正是将士们建功立业的好时机。”
为首的正白旗章京接过锦旗,随后举过头顶,高喊一声“冠军”,随后所有队员齐声高呼冠军,再然后就是整个场馆都在为其高呼。
欢呼过后,剩下的奖励由代善和济尔哈朗负责发放。代善为所有队员颁发的奖励一杆火铳,济尔哈朗颁发的则是一口腰刀。
火铳和腰刀都不是一般的大路货,尤其是火铳,一年多前,福临就把燧发枪的思路跟格物部的汤若望说了,让他组织人手进行研制。
燧发枪不是个新鲜玩意,早在一百年前(1547年),一个叫马汉的法国钟表匠就已经研制出了最早的燧发枪。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委任马汉作为他的“宫廷贴身侍从”,然后开始在军中大批量装备燧发枪。
只可惜亨利四世在乘坐马车看望大臣的路上遇刺,燧发枪的列装就此止步。直到福临所处的这个时代,欧洲才开始陆陆续续列装燧发枪。
在中国,燧发枪也有了十来年的历史。早在崇祯年间,一位名叫毕懋康的官员就研制出了燧发枪。崇祯八年,毕懋康编撰的《军器图说》上面就记载着燧发枪的制造思路,还曾将此书献给崇祯。
毕懋康本已被免职,后因献书有功被任命为南京户部右侍郎。不过他的书,终究没有掀起多大的波澜。
只能说毕懋康生不逢时,思路是好的,但是没人重视。就算有人重视,又会因为各种制度原因,造出来的东西参差不齐。
以至于毕懋康研制的燧发枪的到最后也没能得到推广,其本人也在崇祯十七年黯然离世。
汤若望知道燧发枪,可知道不代表着能做,想去查资料,却发现现在根本找不到,只能自行研制。耗费一年时间,格物部才将初代燧发枪给研制出来。
不得不说,燧发枪配上纸装子弹,发射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以前火绳火枪,好一会才能发射一次,若是对上骑兵,可能还没开个两枪,骑兵就已杀到了跟前。
不过燧发枪虽然已经研制出来,但是产能却跟不上。目前成熟的工匠太少,无法实现大规模量产。福临已经让代善知会工部广募工匠,提高工匠的待遇,只为能够早日列装。
福临可不像乾隆,硬要鼓吹骑射才是根本。他巴不得手底下的将士,人手一杆自动步枪。
燧发枪研制出来后,福临给亲近的王公大臣都赏赐了一杆。还剩下几十杆也无法装备将士,福临便想着将其作为这次蹴鞠比赛的冠亚军奖励。
这种枪目前还只有王公大臣拥有,能够得到这样的赏赐,队员们与荣有焉。
赏赐的腰刀也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极品,刀身散发着幽幽寒光,是一口削铁如泥,吹毛断发的宝刀。
皇帝颁发锦旗,首相颁发火铳,左相颁发宝刀,有着特殊的寓意。锦旗代表的是荣誉,福临希望大清的将士能够重视荣誉,而不要成为五代亦或是明末那样只看重军饷。
先发火铳后发刀,也是想表明时候朝廷会更加重视火器的装备,也会加大力度这方面的研究。膛线,底火,铜壳子弹的思路福临已经跟格物部的官员说过了,具体什么时候能研发出来,只有天知道。
主要是福临自己在这方面也一知半解,膛线和铜壳子弹简单,福临还能说出点东西来。可下面的人问他什么是底火,他就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了。
想了好一会,才对格物部的官员工匠说道:“就是子弹不是用铜壳包裹了嘛,前面是弹头,中间是发射药,末端是底火。这个底火就类似于燧发枪上的燧石,撞到底火就相当于撞击燧石,碰撞出来的火星点燃发射药。”
听完福临的解释,格物部的官员只能满脑子的疑问回去研究。福临也没有给他们设置时限,要求他们一定要在什么时候将其研制出来,尽力就行。
获得亚军的镶黄旗队伍,同样能够得到燧发枪加腰刀作为奖励。同正白旗队伍相比,只少了一面两宫太后亲自绣的锦旗。
奖励颁发完毕,两支队伍带着燧发枪和腰刀去涂跌打药。福临则带着大臣们回到了太和殿,接下来就是赐宴的环节。
过生日请客吃饭,天经地义。尤其是里面还有各地使者,像跨海而来的琉球使者,又如翻山越岭的乌思藏喇嘛。人家千里迢迢赶到京城送贺礼给他祝寿,不请人家吃一顿饭,实在说不过去。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热闹的太和殿逐渐趋于平静,福临的虚十岁生日也告一段落。
翌日,福临通过内阁下达诏书,宣布开启南巡。
今特诹吉南巡、躬历河道。兼欲观览民情、周知吏治。所至沿途供亿、皆令在京所司储偫、一切不取之民间。即有日用应需、该衙门于所在地方、照市估平买、不许锱铢抑勒小民。
南巡的日期定在了二月初十,内阁里代善,多尔衮,希福,范文程,洪承畴随行,济尔哈朗,多铎,阿巴泰留守京城。京中诸事,由三人商议后处置,若是遇上大事,三人可临机决断,事后再做禀报。
为了不影响朝廷的正常运转,随行的官员并不多。因为主要目的是巡视河道,以及拜谒明孝陵,随行的官员以礼部,工部,格物部的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