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蛮无义,我等武林侠士自然要挺身而出,保家卫国!”
“少林不愧是大汉帝国的武林正道领袖,竟然连武圣法海都出山帮助朝廷守卫辽东关。”
辽东关关城之上,人头攒动,除了普通身穿汉材官(汉帝国正规军的士卒称呼)战袍,还有一批穿着各色服饰的武林人士。
其中被众星拱月一般的是一个身穿少林寺袈裟长袍的中年男子,站在他对面的则是辽东关守将杨伟。
辽东关城下数里地之外,大营连绵数十里,燕字军旗铺天盖地,方圆百里的木材几乎被砍伐一空!
大量和辽东关关城一般高的攻城塔楼和攻城云梯一架接着一架云集到辽东关城外,需要数百人推送的冲城车在燕军抓捕的奴隶青壮的号子声中,一步一个脚印的滚滚向前。
如今已经荣升为副总兵的白起坐在一个木制高台之上,周围则是成片的战鼓和号手,上百个骑乘草原军马的传令兵在高台之下随时待命,传达白起的军令。
第一师和第二师外加奴隶青壮和民夫,人数足足有5万之众!
这一次赵作仁甚至将系统近卫军派来大半帮助白起。
当然,赵作仁已经千叮咛万嘱咐,如非必要,不要让系统近卫军攻城消耗。
燕军中的奴隶青壮主要来自于东胡之战中抓捕到的战俘,以及辽东关附近心向汉庭的‘仁人志士’。
燕军抵达辽东关下可不是一路顺风顺水,比起强者为尊已经深入骨髓的草原民众,大汉帝国治下的汉人平民国家认同感还是不小的。
倒不是说普通老百姓愿意为了大汉帝国抛头颅洒热血,而是大汉帝国的辽东郡因为地处边关,还留存着门阀政治。
地方豪族私人武装比比皆是,虽然实力一般般,但一家出个几十上百个武装家丁,还是可以给燕军制造一些麻烦的。
要是赵作仁来指挥,少不了浪费一番手脚进行清理。
不过在白起的指挥下,辽东关外的豪族护卫被各种小部队的遭遇战伏击战打的土崩瓦解,没有对燕军制造多少麻烦不说,还贡献了数千青壮奴隶……
至于普通的民夫,则是白起带着燕军路过时顺手扫荡辽东郡关外之地强征来的。
这就是战争,最苦的永远都是老百姓。
好在赵作仁没有把汉民当作异族对待,燕军有所约束,否则大军行过之后,辽东关外基本上就会被清空一遍……
现在只是强征民夫出一膀子力气,还管饭吃,在这个时代已经算仁慈之举了。
而且这些汉民在赵作仁的‘照顾’下,还不用充当攻城的炮灰,毕竟燕军中有大量的奴隶,炮灰管够,犯不着驱使民夫冲城。
最重要的是,辽东关这种地形险峻的关隘,正面可以进攻的横截面并不宽,也就意味着攻城一方一次性无法投入太多兵力。
关隘周围都是险峻的高峰,大军根本无法跨越,即便强行攀山越岭,在山峦之上辽东关守军有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御险地等着燕军。
因此,最适合大军进攻的仍然是辽东关本身。
这里修建有雄峻的辽东关,就是因为这是一条地势相对平坦的通道。
虽说冷兵器时代攻城难,但攻城难不代表不能攻城,在绝对的兵力优势和先进的攻城器械之下,只要舍得往里填人命,什么城池都能拿下来。
当然,这只是理论说法,毕竟士卒不是冰冷的战斗机器,攻城方死伤太多的话,士气低迷不说,强行攻城还有可能发生兵变。
要是士卒人人悍不畏死,什么城池也给你拿下来,区别无非就是兑子的时候损耗有多大。
不过,正是因为士卒都是人,有七情六欲,所以战争才充满了不确定性,要是机器人战争的话,那就纯粹看兵力和火力了,什么阴谋诡计都没啥用。
战争中所谓的计谋说白了都是在算计军队士气的问题,包括各种战术,也是想方设法的降低敌人的士气,当然,杀伤敌军有生力量是最直接有效降低士气的方式。
经过近一个月的准备工作后,进攻的号角终于在辽东关外吹响。
一批戴罪立功的奴隶青壮被押到前线,他们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箩筐,任务就是将箩筐里的东西填入辽东关关墙下的壕沟中。
在背着箩筐的炮灰奴隶后面,则是拿着伐木斧等工具的炮灰奴隶,他们的任务则是将壕沟周围的拒马等木桩清理掉,至少要清理出数条可供大军前进的道路。
完成的工作量决定了这些奴隶炮灰今后的伙食,而且完成工作后还可以进行累计,累计到一定数量就能摆脱奴隶身份,到时候回家也好,继续从军成为正卒也罢,反正就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了。
枯燥且残忍的攻城前奏开始了。
成千上万的奴隶炮灰分成数十个波次,在绝望的呼喊声中前仆后继的奔跑到辽东关关外。
一时之间,辽东关城上箭如雨下,白起甚至看到关城之上数架床弩射出一根根长矛般粗细的弩失!
一根床弩弩失从奔跑的炮灰奴隶群中横穿而过,插在地上时上面已经挂上了足足3具尸体!
越接近壕沟,关城上的箭矢射得越准,大量的炮灰奴隶哀嚎着连同背着的箩筐滚入壕沟当中,自己的尸体变成了填沟的‘材料’。
一个个炮灰奴隶在木桩前奋力砍伐清理,其中部分炮灰奴隶双手拿着一面破旧的木盾,帮助身边劈砍的炮灰奴隶遮挡箭矢。
一波退下,另一波再次上前,退下的那一波人开始计算完成的任务量。
武圣法海站在关城之上,看着下方如同修罗地狱的场景,不禁面色动容。
武林之中虽然尔虞吾诈比比皆是,厮杀更是屡见不鲜,但如此规模的屠杀他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难怪有人说,在战争面前,武林争斗如同小儿科一般可笑至极。”
武圣法海看着下方的尸山血海,情不自禁的发出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