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鸢曾经在河内围困过汉王俱酒,逼得俱酒冒着风险穿越济水的地下河逃命。
楚国君臣认为,暴鸢犯有如此“大逆”之罪,与汉国一定是不死不休,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暴鸢居然反了!
由此可见,楼缓所献的“赵雍诈死”之计,妥妥的是一招臭棋!
暴鸢既反,上蔡失守,宛郡东侧侧翼暴露,整个楚国方城,就成了一个巨大的突出部。可以想象,汉国如果对楚作战,第一步就是要吃掉宛郡。
楚国君臣急于挽回影响,匆忙之间,立即对外宣布赵雍未死的消息。
楚王通过王令,加封赵雍的官职,升其为楚国左尹,死守宛城,不得令汉军进入楚国方城一步。
赵雍、楼缓在宛城闻言,相顾苦笑,扼腕叹息!
看来楚国朝堂已经没有清醒之人了,这一步步走得昏招迭出、进退失据,将赵雍苦心经营的宛城防线毁于一旦。
在赵雍的如意盘算里,对外诈死,必然会令汉军放松警惕,麻痹大意。
而赵雍在宛城暗中蓄力,以逸待劳,给汉军突然一击,定然会大获全胜,甚至扭转整个天下战局。
楚王宣布加封赵雍,这不仅使赵雍再一次暴露在聚光灯下,更给了汉王俱酒大举兴兵的把柄与借口。
明欺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王闻听赵雍荣升左尹,高兴得哈哈大笑。
赵雍的生死,天下人不一定关心,但汉王却十分关心,他要的就是这样一个名正言顺的出兵借口。
汉王立即下令,尽起举国之兵,全方位发动伐楚之战!
由武安君、大司马吴起任伐楚之战主帅,昌国君、大将军孙膑为副帅,统筹各路人马的进攻计划。
第一路:由武安君、大司马吴起,率领镇北将军庆载、横野将军白幕,扬烈将军当奇,率马步军十五万,出襄城、进鲁阳,由北向南,正面进攻楚国方城;
汉国空军、插翼将军彭轻生,由吴起直辖,根据战场形势自行调配。
第二路:由昌国君、大将军孙膑,率领安南将军大九,安东将军带佗、虎痴将军斗孟雄,出上蔡、过畐焚,由东向西,从侧翼攻击楚国方城。同时,威胁楚国的淮水防线,时刻准备渡水南下。
暴鸢献城献地、反戈一击,有功,封虎彪将军,暂在昌国君孙膑帐下听令。
暴鸢的上蔡军三万人仍归其统领,加上孙膑率领二十四万大军,全军总兵力达到二十七万人。
第三路由丞相卫鞅 ,率领平东将军巴宁,轻车将军陈赤、武牙将军度复,率领关中军精锐二十万,出武关,下丹阳,由西向东,攻击楚国方城。
至此,汉国派出吴起、孙膑、卫鞅“三巨头”,将方城之中的宛郡三面围住。
这阵容,比晋阳之战中的“五虎围城”也不遑多让。一方面,汉王明白楚国体量太大,必须坚持“牛刀杀鸡”战略;另一方面,也是对赵雍这位军事天才怀有警惕之心。
从上面排兵布阵看,汉王围住了楚国方城三面,似乎又在实行“围三阙一”战略,给赵雍的南撤留出了缺口。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
汉王这次是要对楚国打一场全面战争,因为楚国体量太大了,战略纵深广袤,战略空间巨大,一定要多管齐下,齐头并进,不会给楚国留出喘息之机。
第四路:右将军儿良率领平北将军细标,平西将军爨襄,荡寇将军苗冥、武毅将军风破,破胡将军渠昆,讨逆将军靖家孚,水陆军马十五万,从安康水陆两路,同时出发,沿汉江直抵大洪山、甘鱼口。
儿良飞鸽上书,要求王子彘领军,自己在帐前听令。俱酒明白,这是儿良在给自己儿子脸上贴金,为王子彘累积军功。
思虑再三,汉王准了儿良之请,暗地里命令儿良仍总督全军,作为第四路军的总负责。这毕竟是灭国大战,来不得一点马虎。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楚国虽然在宛郡周围修建了楚长城——方城,但是宛郡这地方仍然无险可守。
宛郡盆地(今南阳盆地)不是一个严丝合缝的闭环盆地,伏牛山与桐柏山并没有在宛郡实现会师,有多条道路可以从中原进出盆地。四路伐宛示意图 楚国人沿这些缺口修建了楚长城,称为方城。但北方力量一旦突破盆地边缘,整个宛郡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后世南水北调工程起于丹江口水库,能够一路畅行无阻送到北京团结湖,可见宛郡地势之平坦。
纵观中国历史,但凡北方势力向南渗透,宛郡几乎都是守不住的。
而在宛郡盆地的南出口处,有汉水与大洪山为依托,这里就是后世的襄阳城所在地,是守住江汉平原的重要门户。
比如三国时,曹魏与蜀汉、东吴的南北分界线,就在襄樊一线;再比如岳飞与金国对抗的前线也在襄阳一线;还有蒙古南下时吕文焕死守襄阳六年,可见襄阳战略位置之重要。
这个时代,还没有襄阳城,汉王派儿良东出汉水通道,卡住大洪山这个关键位置,就能够达到将赵雍的宛郡势力完全包围的目的。
但汉王的目的远不止此,他给儿良下达的命令是,见机行事。如果顺利占领大洪山一线,水陆两路疾进,沿汉水直接威胁楚国郢都,实施斩首行动。
如果在大洪山一线受阻,就配合汉国“三巨头”围歼赵雍。
因此,判断汉王是否仍在沿用“围三阙一”的铁律,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其中有个机动性的问题。
与汉王英雄所见略同的,是宛郡的赵雍。
这位历史上的赵武灵王,对军事地理有着天才的敏感性,他早在接手宛郡防务时,就对周边的地理条件进行了仔细摸排,早早地盯上了大洪山一片战略宝地。
他下令在此建立北津戍,这是一个集长城、城池、码头三位一体的立体式防御体系,紧紧依托大洪山与汉水优势,建立起严密的防守线。
赵雍一见汉军来势汹汹,立即上书楚王,要求全军退守北津戍,依托山形水势,锁死江汉平原,保卫郢都的安全。
然而,楚国君臣根本不懂什么战略撤退的重要意义。楚国虽大,却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
他们对于不战而退、放弃宛郡大片国土肉疼不已,认为是投降主义的表现。
于是派出将军昭厘率领援兵五万,直趋宛郡,名义上是向前线增兵,其实是对赵雍进行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