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徐州到金陵,轻装简行大概也就半个多月的时间,八百里加急的军驿肯定比李景隆一行人的速度更快,李景隆刚刚启程,朝廷就收到了济南围城已解燕王退兵的消息。
事实上自李景隆兵败的消息传进朱允炆的耳朵后,朝廷就加紧了对山东地界的侦缉,那边一有消息,立刻以军驿快速呈报京师,来回不过数日工夫,朝廷就得知了在山东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艰苦守城,逼得燕王一退几百里,铁铉盛庸趁势进攻,痛打落水狗,一路收复失地,端的是...出了好一口恶气!
此战的胜利给在偌大宫城里急得焦头烂额的朱允炆带来了一丝曙光,欣喜若狂的他召开了大朝会,被李景隆的事弄得灰头土脸的几位大人也松了口气,偌大朝堂,不管之前是赞成削藩还是不赞成的,此刻都弹冠相庆,毕竟坏消息接踵而至,朝廷实在太需要这样的一场胜利了。
大捷之后,就该论功行赏,之前被骇得思绪不清的朱允炆这才意识到李景隆那个草包身上还挂着三军统帅的职位,登时气不打一处来,立刻撤掉了李景隆的职务,并且将这个职责授予了守城一战中出力甚多的盛庸,封都督盛庸为平燕将军,授历城候,总领讨逆大军,堪称一步登天,而事实也在之后证明,盛庸也确实是眼下最适合这个职务的人。
至于厥功甚伟的铁铉...朱允炆却有些犯了难,毕竟铁铉是个文官,总不好让一个文官担任讨逆主帅,所以和百官商议之后,便让山东参政铁铉官升三级,出任山东布政使,同时加兵部尚书衔,也算是对得起铁铉在济南三月苦守的功劳了。
换了以往,论功行赏这样的事情,朝廷百官各有各的打算,总是要磨蹭拖延许久,但这次就不一样了,燕军压境,朝廷大败,铁铉和盛庸这样的人才这样的战绩,是要拿出来安定天下人心的,所以百官不仅没对铁铉盛庸这样一步登天的殊荣感到不平,反而还推波助澜了一番,于是封赏的旨意便风一般地出了金陵城,以八百里加急赶往济南去了。
陛下和百官的心思都很清楚,不管燕王是主动退兵还是被赶出山东,不管那些收复的失地到底是打下来的还是燕王不要的,朝廷说它是大捷,那就是大捷。
论功行赏,制定阻敌策略之后,百官的目光自然而然转移回了李景隆身上,有铁铉和盛庸的战绩摆在这里,百官的愤怒情绪都被点燃了,每日朝会官员们都磨拳霍霍地等着李景隆进京城,个个都打定了主意这次要给那废物一个好看,不止是京官,连地方官都凑起了热闹,战乱地区的官员弹劾李景隆的奏章像雪花一般飞向金陵,落在朱允炆的御案上,这种沸腾的杀意甚至从朝堂扩散到了民间,连百姓们都把李景隆当成了朝廷兵败的罪魁祸首,一个个恨不得将那李景隆生撕了吞下去,只差没聚众冲击曹国公府了。
凄凄惶惶的李景隆就是在这样的气氛里进了金陵城。
在进金陵之前,李景隆自然是派了人打听了一番,得知了此时的百官态度和民间舆论,他就不由心惊胆寒,全天下好像都站到了他李景隆的对立面,个个谈起他都希望一杀了之,这等局面说朝廷没在后面推动他是不信的,但也正因为此,朱允炆的态度...似乎也不那么难猜了。
于是第二天的朝会,进了金陵就被关在宫城门口签押房的李景隆自缚双手上殿请罪,咬牙切齿的百官看着这废物头发散落满身颓唐都不禁一脸快意,好些已经许多年没上朝老眼昏花的老将甚至站在武将队列里就开始朝李景隆吐口水,这次连鸿胪寺的官员都没出来凑热闹,所有人的目光就落到了朱允炆身上,态度再明显不过: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坐在龙椅上的朱允炆态度难明,他只是看着金銮殿上那个跪着的身影,那个从自己是皇太孙时就和自己极为交好的李景隆,眼神晦涩,一旁的黄子澄同样也看着这个几十万大军输得一干二净,只剩他本人光着屁股跑回来的废物,一想到自己当初在这金銮殿上保举他的举动...黄子澄只想拿把刀砍死他。
大概是觉得自己罪孽深重,恨透了李景隆的黄子澄第一个站了出来:“陛下,李景隆丧师辱国,罪该万死,还请陛下将他就地正法,以谢天下!”
杀意凛然,半句废话都没有,御史大夫练子宁和御史叶希贤早与黄子澄交好,此刻也跟着走出来慷慨陈词,但意思都出奇地一致:立斩李景隆!
按理说到这儿也差不多了,反对的声音一个都没有,朱允炆点点头,这事儿也就过去了,当下还是研究怎么抵挡燕王比较重要,李景隆满心绝望,只吓得簌簌发抖,连连叩头请罪,一时间磕头声回荡金銮殿,倒是磕得诚心实意至极。
也不知道朱允炆是不是看李景隆太过可怜,或者说还是念及当初没登基前的那点交情,只见他微微一叹:“当务之急...还是考虑如何应对燕逆,李九江固然罪无可赦,但终究是开国功臣之后,朕...”
一听陛下好像有赦免李景隆的心思,百官登时就炸了锅,黄子澄愕然抬头对上朱允炆的视线,但片刻之后明白过来,义正词严地开口:“祖宗之法,行法者以激励将士也,今李景隆奉命讨逆,却昏聩无能,以致几十万大军毁于一旦,虽万死不可赎其罪,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李景隆听见这话,死死地盯着正气凛然的黄子澄,他之前竟然将全部希望放在了眼前这人身上?真是可笑又可怜!黄子澄这个老匹夫,他巴不得自己死快点,他一开始就打算把自己卖了来替他脱责!
但此时的李景隆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黄子澄却依然是那个帝师宠臣,他就算再怎么恨黄子澄落井下石,也不敢在金銮殿上激怒于他,到时候就真的是给自己雪上加霜了。
黄子澄定下了主基调,其余官员也站了出来,练子宁怒气冲冲:“陛下,治军之道当赏罚分明,如此才能激励军心,李景隆身为国公,食朝廷俸禄,却如此误国误君,陛下不应予以宽赦,而应严惩不贷!”
金銮殿上响起一片赞同附和之声,武将们装聋作哑,没一个敢站出来,就看着文臣们边骂边跳脚,反正建文朝武将地位已经够低了,犯不着为了个必死的李景隆得罪那些文官,而且陛下心意虽然看不明白,但李景隆死不死关他们屁事?从某些方面来说,李景隆这次算是把勋戚武将的脸都丢光了,死了才好呢。
见朝堂上众口一词,百官的愤怒愈演愈烈,朱允炆长长叹息一声,脸上写满悲痛,沉声道:“既如此...”
“陛下,李景隆,不可赦!”文臣队列中,一个年轻御史跳了出来,怒不可遏地大喝道:“不但李景隆不可赦,举荐他挂帅出征的黄子澄亦不可赦!”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连打算稍微犹豫就顺应民意让自己显得宽仁的朱允炆都惊住了,百官太多,他哪里能个个记得?而那不认得的年轻御史也没有停顿下来,继续慷慨激昂地开炮道:“不但黄子澄不可赦,臣还听说,朝廷讨逆大军当初在北平城下是吃了大亏的,如果情况属实,兵部尚书齐泰隐瞒军情,蒙蔽陛下,亦不可赦!方孝孺执掌国政,截留奏章,亦不可赦!”
此时都察院的练子宁才认出这年轻御史是当初坚决反对违背祖制、削除藩王的郁新,不由勃然大怒,可他训斥的话还没说出口,郁新已经跳将起来,活脱脱一个愤青模样:
“这些人包庇李景隆这等无能之辈,害得朝廷八十万大军死伤惨重,江山撼动;害得无数百姓人家只剩孤儿寡母,日夜悲啼,个个罪无可赦!臣都察院御史郁新,奏请陛下,诛此等佞臣满门,以慰天下人心!”
老天爷,刚才百官跳那么狠,也不过是想让李景隆掉个脑袋,这位简直是疯了,居然跳出来要诛方黄齐三人满门?虽说朝中百官派系一向分明,如今就有倒向方黄齐之流和反对削藩的派系,也有墙头草般中立不站队但办事的官员,但谁都知道陛下对方黄齐三人的信任还远远没有到头,要想让陛下问罪这三人,不是异想天开是什么?
连黄子澄都只是微微一愣,然后觉得面上无光,却并不慌张,他本想摇摇头不予理会,继续问罪李景隆,事后再去找这年轻御史的麻烦,但才转过身,就反应过来大事不好,郁新这么个不懂官场规则的愣头青,坏了大事!
只杀一个李景隆,朱允炆还能下得去手,现在郁新把之前那些事抖擞出来,更是把三位天子宠臣和李景隆扯到一起,这让朱允炆如何重责李景隆?
果然,朝中官员那么多,看不惯方黄齐三人的还是很多,尤以年轻官员为主,郁新身为御史,无事不能奏无官不敢弹劾,率先向方黄齐三人开炮,这些时日以来对朝廷战败耿耿于怀,对方黄齐三人敢蒙蔽陛下郑村坝战败这种大事咬牙切齿的年轻官员都忍不下去了,一个个赤膊冲锋,看都不看身边上官的脸色,一个个跳将起来要方黄齐三人和李景隆一同去死,这阵势一时让朱允炆目瞪口呆。
不过经郁新这么一打岔,李景隆倒一下子从风口浪尖的位置退了下来,眼下朝堂,居然响起了处处请杀方黄齐三人的声音。
但这三人中有两人是天子帝师,朱允炆的建文新政更是全赖三人才能施展开来,削藩大计也是出自他们之手,要让朱允炆问责他们怎么可能?若是追究三人责任,他身边还有什么能臣可用?证明了三人庸碌,岂不是打了他朱允炆自己的脸?登基以来的种种政策,岂不是就要从此夭折?
面对如此后果,朱允炆心头一跳,他...犹豫了。
跪在地上的郁新,见朱允炆终究没能抛弃那三人,也无法面对百官的诘难独独问罪李景隆,他的嘴角,缓缓勾起了一抹笑容...
大概是哀莫大于心死的嘲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