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小人出行
“真是一个好地方啊。”
如此精巧雅致且又不失恢宏大气的园林,让韩珣都忍不住赞美了一句。他转头调侃道:“辰佑你这就不厚道了,建康有这么一个好地方你怎么都不和我说呢?”
杨辰佑笑道:“那也要我见到你才行啊。”
韩珣也只是和杨辰佑开了个小玩笑而已,即使杨辰佑将石园告诉他了,他可能也没时间来此好好玩一玩,毕竟,他的老师最近一直在抓他的功课。
“哈哈哈,玩笑而已,走,一起进去看看。”
“嗯。”
此时,院内已经聚集了大量人,其中据大部分都是准备参加此次科考的学子,还有一些知名的文人墨客,除此之外,周玉敬还请了几位翰林学士来此。
大晋朝的风气开放,文会并非只有男子可以参加,一些饱读诗书的女子同样可以受邀参加,比如湖泊对面的一处地方就是特意为今日参加文会的女子所准备的。
在韩珣来之前,文会就已经开始了,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也没有特定的时间,只见众人或两三人,或三四人的聚在一起吟诗作对。
曲廊的二层显然都是一些非富即贵的人物,韩珣无意与这些人交谈,而是寻了一处空位置一边小酌一边听旁边的人就某个问题争的面红耳赤。
至于杨辰佑则是早就被熟人拉到了曲廊上。
与此同时,在曲廊中做好的一处位置,这里呈现椭圆的形状,一闪屏风将其与过道分隔开,屏风外还守着两人,以免有人来此打扰。
桌前除了宁王世子周玉敬外,还有两外三人,分别是工部尚书之子方齐,成郡王之子周湛,另外一个如果韩珣在此的话一定对这人还有印象,就是早已结怨的杨世景。
“噗。”
脸色略微有些苍白的周湛歪着脑袋将口中的瓜子皮吐在地上,然后,再喝一口小酒,无精打采的说道:“堂兄,你没事弄什么文会啊,有这个时间,我们去潇湘馆不好吗?”
说实话,周玉敬怎么可能不想去潇湘馆呢?可是,在听了杨世景的建议后,他还是决定举办这次文会。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去年会试的时候,景王世子周启明就靠一次文会为他博到了不少的赞誉,如果对方只是为了博点名声的话,周玉敬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仁宗皇帝虽然在位将近三十载,但是,除了几个女儿外,并没有继承大位的人,不出意外的话,储君的位置最终就应该在众王子嗣中的一个。
而众王之中无疑是身在建康的人占据绝对的优势,从前年开始就有人向仁宗皇帝提议为了大晋江山稳固,要尽早确立储君之位,虽然当时被仁宗皇帝搪塞了过去,但是,这个话题既然已经有人动了,后续就会一直存在,直至储君确立。
其中周玉敬和周启明都是对那个位置有想法的人,所以,近两年两人都在积极的表现自己,获取人脉,争取在仁宗皇帝面前留下一个好印象。
上次让周启明占取了先机,这个他怎么也要挽回一点损失,如今廊下的这些学子虽然现在看起来并不显眼,但是,有谁能预测未来呢?事先结个善缘也好。
周玉敬白了一眼周湛,恨铁不成钢的说道:“你能不能少往女人堆里跑,干点正事不好吗?这次如果不是南一兄提醒,恐怕我又要拉那周启明一程了。”
周湛丝毫不在意周玉敬的态度,依旧我行我素的磕着瓜子,喝着小酒,转而不屑道:“去年还不是被人先行了一步,现在只不过是亡羊补牢罢了。”
在杨世景眼中,周湛就是蠢材,而对于周湛的奚落,他不紧不慢道:“周公子岂不闻亡羊补牢为时尚晚?”
“哼。”
周湛读书少,所以懒得和杨世景去争,再者,周玉景对杨世景的新人明显要比他高,看在两人同属一个阵营的情况下,他就不去自讨没趣。
当西方最后一缕光线消失在天际边,夜幕降临,清澈的湖面上倒映出将曲廊照亮的一盏盏火红的灯笼,文会也在此时达到了高潮。
“请诸位静听!接下来以鼓瑟声为题。”
此时周玉敬和杨世景等人也从曲廊上走了下来,既然将人都请来了,当时是要做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给人留下一个好影响,否则的话,只是坐在曲廊众又有谁知道他呢?
正在随人说话的杨世景突然看到右前方有一个熟悉的人,仔细回想了一下,他便想起了这张令他厌恶的脸是谁了,当年韩珣在众人面前给他的难看,他可是还记得呢。
现在能在这见到韩珣,杨世景认为韩珣的命还真大,居然能活到现在。
“吕兄,杨某还想要请你帮一个小忙,一会……”
当年,杨世景曾查过与韩珣相关的一切信息,自然是知道韩珣消失的这三年去了哪里,他可不认为韩珣在那种穷乡僻壤的地方能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韩珣自然是不知道他已经被人盯上了,此刻,他正凑在一群人中看众人所做的诗词,不得不说,确实是非常有水平的。
突然有一人从人群中站了出来,举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说道:“今日承蒙宁王世子相邀参加文会,让吕某有机会认识了诸位才华横溢的学子,在下真是不胜荣幸。”
在场的众人都在揣摩诗句,突然就有一个人窜了出来说了这么一番话,好话又有谁不爱听呢?话音落下,便有人笑道:“吕兄不必客气,今日我等不分高低,只以文会友。”
“正是如此。”
“此举颇有古风。”
众人你一句我一句,场面突然就热闹了起来,如果不是韩珣亲眼所见,恐怕真的会以为双方是许久不见的老友。
待到场面热烈之时,那吕姓书生适时的说道:“众位仁兄可曾听过《洛神赋》与《铜雀台赋》?”
话说到这里,韩珣感觉到了事情好像有些不对,但是,他并没有走,想看看对方到底想耍什么把戏。
这两首赋当年一经传出便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竞相争阅,一度令建康纸贵,就连一些文坛宿老都被其华美的文辞所折服,并称百年内无人能出气其右。
而在过去的三年,两首赋早已传出了建康,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加被人推崇,并被无数文人奉为传世之作,如此,在场的人怎么可能不知道呢?
其中一人直言道:“怎么可能不知,当初在下还曾模仿其文风,可惜只得其形,未得其神。”
“正是,我也曾拜读过这两篇佳作。”
“据说这两手赋出自一名十二岁的少年之手,真是令人不可思议,果真有天授之人不成?”
“天下文人何止千万,有此人物也不意外。”
显然在场的众人没有不知道这两篇诗赋的人,见此,那姓吕的学子非常满意现在的氛围,见此,他笑道:“诸位有所不知,两篇诗赋的作者就在你们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