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会试 下
至此,韩珣作完第一篇策问,可能是精神太过集中的缘故,他在放下笔,准备活动一下脖颈的时候才发现他的身前不知何时站了一位身穿红色官袍的男子。
韩珣并不认识眼前所站之人是谁,所以,他也只是随便打量了两眼便收回了自己的目光,喝了一口水后,开始修改文章有瑕疵的地方。
站在韩珣身前的这人乃是礼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本次科考主考之一,楚匡明。
刚刚楚匡明在巡视考场的时候,也有意的观察在场考生的墨卷,考生中虽然有两三胡言乱语者,但大部分考生还是言之有物的,但是能让他满意的却并不是很多。
当楚匡明来到韩珣的号房前发现居然有人已经开始作策问了,这让他有些许的意外,但是,他也没有多想什么,认为韩珣可能是比较拿手策问,所以,率先作答吧。
楚匡明如同之前巡视其它学子一样,原本是打算驻足观看两眼就离开,但是,他没想到这一看就没有再离开过,而是直至韩珣收笔。
深深的打量了一眼见到他仍能面不改色的韩珣,楚匡明露出一丝满意的微笑,随后,他并没有再继续巡视下去,因为,他已经见到一篇上佳之作。
“楚大人何故如此高兴啊?是遇到什么好事了吗?”
同在房间内正在下棋的是另外两名主考官国子监祭酒,观文殿大学士,顾崇明,以及门下右侍郎,曹贤亮。而出言相问的正是曹贤亮。
楚匡明坐下,喝了一口茶,想到刚刚偶然所见的那篇文章,脸上又浮现出笑意:“这次恩科学子的质量很不错,应该可以出几个良才。”
曹贤亮知道楚匡明刚刚出去巡视考场了,由此,他猜测道:“楚大人怕是见到好文章了吧?”
主考官并非不可以在贡院内讨论试卷,只要不涉及试卷内容就可以,毕竟,连试题都是他们出的,而楚匡明也不否认,捋着自己的胡须,笑道:“确实有人写出了好文章。”
顾宗明知道楚匡明一向对文章要求颇高,能得他一句称赞,虽然他还没有见过这篇文章,但是,想必已经是登堂入室了,如此,倒是让他有心痒难耐。
说到这里,楚匡明想起了一件事情,顾黎回到建康的时候,他这位当初的同僚兼好友曾去探望过顾黎,两人无意间提到了顾黎的关门弟子。
而喜好文章的楚匡明在韩珣写出了两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后,因爱其文辞华美,所以一直期待着他的新作,可是,后来韩珣人就这么突然消失了三年,这还曾让他一阵惋惜。
直到和顾黎谈起他的弟子,楚匡明才知道原来此韩珣就是彼韩珣,而据他的好友所说,韩珣还会参加这次的恩科,无论是韩珣的才华,还是顾黎关门弟子这个身份,都让他有理由去期待韩珣的发挥。
因此,楚匡明问道:“顾大人,可知道韩珣也要参加此次的恩科?”
顾宗明不明白楚匡明怎么突然问起韩珣了,虽然韩珣一直都和他的父亲有书信的往来,但是,他也仅仅只是知道他的父亲有这么一位弟子而已。
至于参加此次恩科一事,顾宗明还真的不知道:“并未听家父提起过,但是,想必会参加吧。”
“顾大人认为韩珣此次会取得怎样的成绩?”
“韩珣年岁尚轻,恐怕还需要再多多磨练一番。”
顾宗玉对韩珣还真的不怎么了解,他的父亲也没有和他过多的谈论韩珣,所以说,他对韩珣的了解真的有限,想到韩珣如今的年龄,他非常客观的给出了他的猜测。
楚匡明对此摇了摇头,笑道:“我看韩珣未必不能一鸣惊人。”
两人的对话,曹贤亮清楚的听在耳中,他疑惑的问道:“两位大人所说的韩珣是何人?”
“成国公世子,韩珣。”
“成国公世子,韩珣?”
听到这个名字,似乎是想起了什么,曹贤亮的眼睛微微眯了一下。
韩珣自然是不知道闲来无事可做的三位主考官将他的名字挂在口中,在讲文章誊写到墨卷上之后,简单的休息了一下后,他想趁着现在凉快,太阳还并未落山之际,在完成一篇策问。
第二篇策问:“不耕而食者塞路,不织而衣者实繁,浮泛之户渐多,兼并之家日富……所以备边有馈运之劳,积粟无通济之术……而来虽闻建议,未见成功,其理安在,幸为敷陈。”
土地问题向来是一个国家的核心问题,更是关乎立国之本,字前朝后期均田制废坏之后,土地私有化就越加的严重,而晋太祖立国之初也并未阻止这种情况,这导致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
这就直接导致富者益富,贫者益贫贫,这势必导致国家财政急速减少,而朝廷又时刻为西北可能的战争时刻做着准备,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使得形式更加的紧迫。
而末尾的两句话语言急迫恳切,既是求贤若渴,也是希望众学子能想出一条良策。
对于支持出这道策问的考官,韩珣是要表达敬意的,因为这位是真的诊断出了大晋朝最需要根治的顽疾,土地兼并。
对此,韩珣执笔如此写道:“昔黄帝设井田之法,周文用土着之令,故生民之众寡……而廪庾之积,未至陈陈相因;流亡之人,犹复稍稍而出……”
韩珣借用黄帝和文王的故事说明了古法的益处,并在文中表明虽已过数代,但是,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故此,他认为对于失去土地的流民应该“利其衣,食其源”,鼓励他们重新回到生产,而对于地主豪强则是“抑兼并之人”,主张“提利权而均国用”。
洋洋洒洒一千五百余字,韩珣笔不停缀,一蹴而就,用了一天的时间,他完成了五道题,每篇文章他都耗费了不少心思来揣摩,因此,接下来他需要好好的休息一下。
韩珣仰起脖颈,借着桌子上的蜡烛所散发的亮光朝对面的号房看过去,发现许多考生在灯光下依旧在神情认真的执笔作文。
因为他们想要好好的把握住这难得的机会,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博取一个功成名就的机会,即使最后真的失败了,也能对自己这些年日以继夜的努力问心无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