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1章 陨星
将军们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长年搞政治斗争的他们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阴谋论。不过身处这么一个已经走到暮年的星系,就算有什么阴谋将他们这帮人坑在了这里,建造此处的外星人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终归是有很大风险的事情,将军们的意见是让机器人先行进入武器内部探索,等确保安全后他们再进入。
然而李乾却否定了这一点。
[不用,我们直接进去。]
李乾的态度很坚决,根本不给将军们反对的余地,说罢他就带头离开会议室前往自己的飞船做登陆前的准备。
李乾如此强硬的坚持让将军们面面相觑,一般来说李乾太会在关乎到自身安全的事情上和手下唱反调的,除非……除非李乾已经提前知道这个武器内没有任何的危险存在。
这不可能呐。
这处遗迹都不知道在Y2317星系埋藏了多少年了,是什么文明在此建造的,建造的目的又是什么……什么都不知道,李乾他是如何确定没有危险的呢?
将军们百思不得其解,可现在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旗舰AI开始广播皇帝陛下的飞船正在脱离对接,将军们只能慌忙放下心中的疑惑抓紧时间乘坐飞船跟上皇帝陛下的脚步。
尽管李乾是打算亲自探索武器内部,可是谁也不敢就真的让他这么去做,在李乾穿戴好太空服从飞船上走下来的时候,机器人其实已经把武器入口及后续通道已经探索完毕了。
旗舰的舰载AI根据资料里对武器的详细描述指挥机器人找到了武器内部的电源开关,当李乾通过遗迹内的通道真正进入武器内部的时候,进入武器内部控制室的通道已经灯火通明了。
遗迹和武器控制室之间有一条大约1公里长水平方向通道,这条通道尽头需要乘坐电梯向下垂直运行大约100公里左右才能到达武器的控制室。
从遗迹中获得的资料里关于武器本身的介绍大约有10个G的数据,在旗舰里众人也只是看了一个前面的简介李乾就决定过来了。
步行在通道内,李乾和将军们正好让旗舰的舰载AI将资料的后续内容播放出来打发一下走路的冷场时间。
舰载AI的声音随后在所有人的耳麦中响起开始对这个超级武器进行详细且简略的介绍。
什么叫做既详细又简略的介绍呢?
看过某个产品说明书的人应该都知道,在产品说明书中会存在大量不得不存在却又没什么用处的介绍,或者是刚开始上手时用不上的功能介绍。这些都属于在最初的介绍中可以被忽略的部分。
舰载AI显然是拥有非常高的逻辑判断能力,它很轻松地就将这部分内容给pass掉,直接对超级武器进行全面的介绍。
超级武器的名字叫做陨星,整体采用了那种不知名的合金打造而成,其实际体积大约相当于二分之一个主星的体积,质量却相当于1.5倍主星的质量。
这种不知名的合金具有十分出色的物理性质,对于物理攻击有着极强的抗性。
陨星的外围是厚达20公里左右的装甲层,配合不知敏合金的性能让陨星拥有了正面抗衡小行星撞击的实力。
这点并非是理论数据,陨星生产出来之后由于自身庞大的质量让其在运行过程中会对周围小质量单位产生巨大的引力,一些小行星一旦被陨星的引力所捕获最后的结局就是坠落在陨星的表面。
因为陨星并没有设计什么近防武器,坠落的小行星基本上都会毫无阻碍地撞击到陨星的表面,然后被因为被陨星引力束缚最终成为陨星的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陨星的外层装甲无法抵御来自小行星的撞击,这个超级武器早就已经损坏报废了。
当然了如果撞击陨星的小行星质量过大,撞击产生的能量释放还是可能会对陨星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大质量小行星撞击,陨星的设计者专门引导了一大批质量不会对陨星造成什么实质性伤害的小行星撞击陨星。
这么做的目的是在陨星的表面形成一圈土石结构的外壳将陨星包裹起来,这个层外壳能够有效吸收来自小行星撞击的能量释放从而保护内部的陨星。
在完成第一次主动加壳后,陨星在运行的过程中又不断遭受过往的小行星、彗星之类的天体撞击,最终在陨星的表面形成了一层厚度高达50公里的土石结构外壳,这也让陨星外观上看起来更像一颗自然形成的行星。某种程度上倒是增加了陨星的隐蔽能力。
当土石结构外壳的厚度达到50公里后,由于引力的减弱后续的天体撞击都会让大量的物质被抛向太空脱离陨星的引力范围,一增一减之下倒是让陨星的这层外壳始终保持着50公里左右的厚度。
也正是这层外壳的存在让本就防御力惊人的陨星拥有了更加不可思议的防御能力,如果按照联盟人类文明的武器来计算,陨星足以在战争中保持非常长时间无敌的状态。
说完陨星的防御力,接下来就说到重点部分了。
陨星本质上是一个用恒星能量进行攻击的超级武器,那么问题来了,任何一颗恒星的体积和质量都是庞大到不可思议的,仅仅只有主星一半体积的陨星是如何利用恒星能量的呢?
随着AI的介绍这一层神秘的面纱也被一点一点掀起。
包括李乾在内,将军们最初理解的利用恒星能量思维还是局限于抽取恒星活动所释放的能量,当年联盟和虫族战争进行到最关键时期的时候,虫族曾派出数不清的脑虫硬生生地吸干了某个星系内一颗与太阳差不多质量的恒星。
所谓的吸干,其实是由于脑虫在短时间内对能量的大规模抽取导致恒星温度的急剧降低最终因为没有足够的能量支撑后续的活动而熄灭。
这已经让当时的人类文明大为惊叹,就算是以现在人类科技的手段想要做到这一点也基本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