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他的老丈人家没粮了,他的妻子想要他给老丈人家送几袋粮食,他还没想好给几袋,第二天他那小舅子就拉着牛车来了。
小舅子看到他家有十几袋粮食,贪欲起来了,非要他分半数的粮食给他们。
这些都是一号的父母留给他的老本,他怎么可能把一半给老丈人家呢?再说现在闹饥荒,有钱都买不到粮食了,谁知道这样的情况会持续多久?一号可不想自己饿死。
所以一号就拒绝了小舅子和妻子的要求,只给了他们五袋粮食。
人心不足蛇吞象,一号低估了小舅子的贪欲,那无赖趁着他妻子拦住他的功夫,跑去了他的仓库明抢。
一号彻底怒了,拿着大扫帚将人赶出去,连同他的妻子一起赶了出去,最后他插上了后门的门闩。
平复了愤怒后,他发现衣服还没洗,就自己去洗衣服了。
但他刚把衣服泡上,就想起平时都是妻子做这事,然后越想越气,最终洗不下去了,甚至看着盆子里的衣服和水都碍眼。
一号心里不舒服极了,打算把水倒了,他不确定门外的小舅子和妻子有没有离开,干脆将水冲着墙角泼了过去。
嫌疑人是谁似乎已经明朗了,不过郑文宣还是多问了一句,“你的妻弟能爬上这么高的墙吗?”
“能!”一号这次答得很快,“他从小就翻墙跑出去玩,我老丈人家的墙可比我家后院的墙高多了!”
这次不用郑文宣再问,县太爷就明白了,他当即让一号去把那老丈人一家叫过来,未免中途有人说漏嘴以及那老丈人一家不听一号的,他们也跟着过去。
一号的老丈人家在不远处的村子里,他们过去的时候,一号那小舅子正叼着狗尾巴草蹲在家门口,行为举止完全就是一游手好闲的光棍。
见到县太爷一行人,那小舅子瞬间变了脸,他拔腿就往家里跑,还不忘在里面插上门。
这反应不是心里有鬼就怪了。
县太爷怒了,大步走过去,使劲砸门,“我!荧阳县县令!开门!否则本官就让人把你们都抓起来打三十大板!”
看热闹的百姓:“……”
他们县太爷是把这三十大板当令牌用了吧?
不过不得不说,“三十大板”的威慑还是很管用的,一号的老丈人颠颠地从屋里跑出来,狗腿子似的给县太爷开了门,他还指挥自己那儿子搬了个椅子放在县太爷面前。
“大人,我们都是良民,没犯法的!您可别抓我们啊!”
县太爷还没说什么,那长得贼眉鼠眼的老头就带着一家子跪在他面前,开始卖惨。
“大人,我们连饭都吃不起了,整日待在家里,根本没功夫出去惹事,您肯定是找错人了……”
说起吃不起饭这个问题,县太爷来气了,大嗓门吼道,“是大人我让你们吃不起饭的吗?!我还愁得不行呢!行了,什么也别说了,本官问你,你儿子上午去哪儿了?”
老头下意识抬头去看县太爷,他的余光瞥到旁边的女婿,眼珠子一转,就抱着县太爷的腿哭起来。
“大人啊,我儿子上午就去了趟他姐夫家,接他姐姐回来住两天而已,他可没犯事啊!请大人明鉴呐!”
县太爷把自己的腿拽出来,严肃道,“你别跟本官耍无赖!什么都用证据说话,让你儿子跟本官走一趟!”
“啊?”老头慌了神,“大人,我儿子真的什么都没做,您别把他抓去坐牢啊……”
县太爷无语,坐牢?特么在这缺粮的年代去坐牢,跟在县衙里白吃白喝有什么区别!他求他他还不乐意呢!
“你们四人都有嫌疑,都跟本官走一趟!要是真无辜,本官也不会冤枉了你们!”
一号的小舅子表情心虚,他听到这话,登时从地上爬起来,想要往墙跟那边跑。
他倒是聪明,门口堵着人,他根本不可能跑出去,所以他直接去翻墙。
“你给我站住!”一号想去追,被自己媳妇死死拉住了,他回过头来,再也忍不住了,对着她骂道,“你这个吃里扒外的!快放开我!”
县太爷没料到那小子这么大胆,当着他的面,还敢跑?
“你们谁,给本官抓住他,本官重重有赏!”
一听有赏,所有人的眼都亮了,一窝蜂地涌上去。
百姓二号原本站在人群前面,他跑的最快,也最灵活,看着他很瘦的样子,力气倒是不小,在那小子爬上墙后,一把抓住了那小子的双腿,将他硬生生拉了下来。
既然好言好语不听,那只能“请”他们去了。
百姓二号抓着还想挣扎的那小舅子,押送他去了一号的家里。
一大波人又跟了回来,看县太爷亲自比较一号小舅子的鞋与泥印,结果毫无疑问,就是那小子的踩出来的。
那小子见事已至此,又听有人说要严刑逼供,吓得立马招了。
他在被姐夫赶出去后根本没走,而是听着家里没动静后就悄悄翻墙进来,原本他是想拿点值钱的东西就走,谁知看到了屋子里的一袋子米,便扛走了。
他先把米扔到了外面,随后翻墙出去的。
大概是一号的家比较大,那小子扔米袋的大动静根本没传到前院,所以等一号出来的时候,人已经扛着米走远了。
犯人已经认罪,现在还差最后一项物证,证据确凿后,这起案件就能结束了。
今日县衙内的官差去维护治安了,县太爷没人手可用,便叫百姓二号押送一号的小舅子回县衙顺便领赏,他让师爷跟一号去那老丈人家里取证,至于郑文宣,县太爷特邀他晚上到府上一聚。
交代清楚后,县太爷回了县衙,正式审理这个案件。
郑文宣在县太爷走后,也离开了,只是没走两步,他听到身后的脚步声,转过身来,看向赫连寒三人,“阁下可有事?”
话是问赫连寒的。
赫连寒拱了拱手,“唐突了,在下姓萧名清寒,来自宁菩县,带……舍妹与家丁路过此地,有幸见识了阁下的智慧,心中十分倾佩,因此想与阁下结识。”
郑文宣看他周身气度,以为他亦是书生,又见他诚意满满,心中顿生好感,便告知了姓名。
得知赫连寒三人马上就要走后,郑文宣出言挽留,“萧兄你们难得来此,不如去寒舍一坐,休整休整再启程?”
赫连寒歉意道,“按理说不该辜负郑兄好意,无奈家中长辈挂念,耽误不得,若是得空,我定前来寻郑兄一聚。”
郑文宣遗憾点头,与他告辞后,看他们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