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扩军(下)
过了一天算一天,不打仗消耗也可以将到最低的程度维持营里的基本运作,但是扩军是势在必行。
手下的各营士兵都已经是历经了战阵磨砺,心理素质和战法配合都已非常纯熟,唯一欠缺的就是数量。
在这个时代动辄几万,十几万兵力的混战里头,自己手下这批人哪怕在厉害也是肉长的,也架不住别人人多,更不可能一个人去包围别人十几个。
校场上经过了几个月劳动改造的青州军看起来精神头都不错,已经没有第一次见的时候的懒散。个个皆是皮肤黝黑,身体结实,在校场上站立不动大半个时辰也没见什么松动。
这次李璋没打算像第一次招募那般来个先声夺人,给对面来个鲜血淋漓的实战教育。这些人毕竟是被逼过一次的,心理多多少少也有了些准备,再来这样吓唬实际作用也不会太好。
“尔等当中有人想随本中郎出征打仗,建功立业吗?”
校场上黑压压的数千人依旧是鸦雀无声,李璋寻思是不是劳改得太狠,把这些人改得都脱离社会了。
再一次重复了刚才的话,场上依旧没有任何声响。
“尔等莫非因本中郎遣散尔等入流民营劳作,怀恨在心?”李璋高声喊道:“本中郎这样做也只为了磨砺尔等,若知耻奋发,亦不失为一条血性汉子!本中郎再问尔等一遍,可有人愿意跟随本中郎?就如本中郎手下这些精锐一般,从此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陷阵营官兵立时喧腾一片,整齐划一的战吼给李璋捧足了场子,气氛一时间也热烈了起来。
“中郎,我等只想知道,要是去打仗能多领多少粮米?”
人群之中,其中一名原青州军的营官说道:“我等并非记恨中郎,反倒非常感激中郎。若不是中郎将我等遣入流民营中,每日劳作,多做一件事情便多得一份粮米,我等都是有家室之人,在营里靠一双手也给家小多挣了一份口粮,这比当初在青州军每日混吃混喝图个半饱要强多了。”
赤裸裸的利益啊,人心不古啊。这东汉的人怎么就那么势利了,自己这头正为粮饷发愁,那头谈价钱的人就来了。早知如此,自己就该把五千懒人弄到校场上来了。
“粮饷待遇,自是与本中郎麾下的精锐等同,如有斩首俘获,另有褒奖!”
场上一片静默,接着便是如同山崩海啸般的呼应声。
“我等愿随中郎!”
“我等攻下过徐州不少城池,愿随中郎建功!”
......
还有一万七千石粮米......
真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曾氏家训》曾有言: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自己还没发家,估计就得先叫这帮孙子给吃穷了。想想赤壁之战时,曹领导水陆大军号称八十万,照这个章程,估计把整个汉室江山搬空了也喂不饱这些“高级蓝领”。
还是那句过一天算一天吧,毕竟眼下口袋里还是有粮的。
※※※
冬天是李璋最喜欢的练兵季节,来自西伯利亚的新鲜空气,让人心旷神怡,精神抖擞。
李璋把心一横,也懒得挑,五千人全部留下了。没了程抠抠在边上指指点点,反正是吃穷,也不差多一个少一个。
先让两个骑兵营先挑选有马战经验的人,剩下的统统拨给陷阵营。
一支部队,老兵是灵魂。
广义上讲,这支兵马包括那五千新兵都是上过战场的。狭义上说,原有的三营皆是战后余生,以一比二的比例充实到新兵里,手把手的传授作战技能,比当初李璋在濮阳草创时从零开始要简单得多。
剩下就交给这寒冬来完成了。
经过劳动改造的新兵显示出无比的坚韧,雪地里和老兵一起摸爬滚打,站立成雪人也是一动不动,每一个战术动作和阵法配合也显示出了军人应有的素养。
流民营的工匠区也在濮阳工匠们的带领下建立起来,昼夜不停的鼓风声和铁锤敲击声为这些新兵们打造出趁手的装备。从武平一战之中收缴来不少的兵器盔甲,为这些工匠们提供了更为充足的材料。有鉴于在对阵之中,缺乏重甲保护的枪骑兵伤亡比例非常高,李璋决心要给新成立的枪骑营配上适当的装甲防护。
以东汉末年的冶炼工艺,虽是经过李璋这个后世人的指点开发,但工匠区此时的水平也只是推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规模应用全身型的铠甲并不适用于数量庞大的骑兵。
李璋对此便提出了所谓的“重点防护”,枪骑兵除了原有的长枪,另外再增加一面木制的弧形盾牌,用以仿佛箭矢和侧面骑兵的打击。
前胸多带一块弧形铁板,肩头和手腕容易受到袭击地方再增加铁制护肩和护腕。这些东西皆无需太多繁复的加工工序,只消基本的铸造和打磨便可批量生产。
陷阵营仿罗马军制,前方盾刀兵每人再配数杆木制标枪,盾牌后边加装简易的卡扣,用于行军时卡住标枪的枪杆,作战时便可直接取用。
寒冬腊月,全副武装的士兵在白茫茫一片的校场里摆开阵势,每进一步都仿佛雷霆万钧。
负重增加了,战斗力也增加了,食量同时也增加了。
入冬以来,李璋还是登了几次太守府的门,程抠抠似乎对李璋擅改曹操的命令,将军队扩编了五千人表示了默许。一应的战马,锻造兵器的所需的木炭,矿石皆从不拖欠。唯独是对军粮,除了开始的三千石,后边再给了五千石以外,无论李璋如何求告怒骂,程太守依旧是无动于衷,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有本事你来抢的表情。
没有办法,这抠抠的确是铁了心不给自己行这方便。
李璋将兵马全部交付了给属下的营官,带上小五和小黑,赶在这冷得都没人愿意动刀动枪的季节里,再回一次自己的根据地濮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