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秦渊登基之后恢复早朝,每天三四点就要起床的贺临也挺痛苦。
她有点想搬家,换个离午门近点的地方,这样每日早朝也能省点时间。
现在住的地方离午门有些远,上朝都不方便。
以前是图这里便宜,而且怕太高调,现在则不用顾忌了。
贺临其实也有想过要不要向秦渊谏言,取消早朝,改为午朝。
但这个节点,就算秦渊同意违背祖制改午朝,恐怕那些憋着一肚子气的大臣都不会同意。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贺临想了想还是作罢。
来到午门外候朝,钟声响起后,所有人都排着队往里走。
贺临如今是从三品的大臣,比起第一次上早朝,站的地方靠前了许多。
进了殿内之后,按照流程各部开始汇报。
等到一些日常的事情处理完了之后,有人站了出来。
“回皇上,臣有本要奏!”
秦渊瞥了他一眼:“你有何事?”
“臣以为,会考府查账过于严苛,朝中大臣,皆是兢兢业业,为国为民,等到老来,却要散尽一生积蓄补上亏空,如此行事,岂不寒百官之心?臣肯定皇上收回成命,立即遣散会考府。”
秦渊淡定的很:“朕若不收回呢?”
“若陛下不纳谏言,臣请辞官,告老回乡。”他跪下磕了个头。
他话音才落不到一秒,还没等到下面其它人开始议论,秦渊已经大手一挥:“准奏。”
秦渊如此干脆,所有人都是一愣。
不等他们反应过来,秦渊喊道:“陈勒。”
“臣在。”
“你管着刊物部,从今日起,朝廷辞官之人,皆要在大庆报上刊登,且要注明辞官原因,告天下人。”
百官又是一愣,随后纷纷议论起来。
当官要么图名,要么图利。
现在要补亏空,利得不到。
报纸上一刊登自己辞官的原因是因为不补亏空,即便辞官回了老家,名声也臭了啊!
百官纷纷面露难色,而那些原本准备响应辞官的人也纷纷退了回去。
吕兴文眉心蹙了起来。
居然以舆情相逼,秦渊这招着实太狠。
刊物部是秦渊一手组起来的,而且成立没两年,一直在给朝廷创收,从未有什么亏空,陈勒也是秦渊一手提拔上去的,他根本不怕得罪这些大臣,立即跪下:“臣领旨!”
“你的请辞朕准奏了,你任上的亏空朕也不会忘。朝廷的亏空不管如何都要补上。”秦渊淡淡一笑,看向那个要辞官的大臣:“别说你只是辞官,就算你是病了死了也得补。”
这话毫不留情,那大臣脸色一白。
百官也纷纷噤声,不敢说话。
意识到秦渊是真的会同意他们的辞官之请,一直到散朝,都没有人站出来再提辞官一事。
六皇子的期盼最终还是落空,什么风浪也没有翻起来。
在辞官这条路被堵死之后,之后的查账就没再遇到什么阻力了。
中央各部院的亏空,一直从正月查到了三月的会试结束,才彻底查清楚。
这段时间,贺临除了忙公事,也履行了自己的话,一直在跟着柳笙笙练拳。
不仅身体好了不少,运动分泌的多巴胺也让她心情都变好了。
秦渊责令了各部补齐亏空,而这之后,便按照贺临的谏言,派了钦差到亏空严重的省份查账。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便贺临已经想的足够全面,地方官会的花样也比中央各部院多的多。
比方说,有的地方在知道上面要来人查账的时候,就找当地的大户借粮,先放到仓库里,这样就能临时填上账目上的亏空。
等到检查的人一走,他们再把粮还给那些大户。
官府借粮利息高,而且不怕他们不还,同时大户也不想得罪地方官,因此这个办法总是屡试不爽。
好在秦渊派了不少巡按御史在外面巡按,知道这个情况之后,秦渊立即派人去当地告诉那些大户,谁也不能借粮给地方官应付。
如果硬是要借,可以,既然那些粮是官府的,那到时候中央会把所有粮都调运到省仓,想收回去?门都没有!
这一下,大户们都担心自己的粮收不回来,谁也不敢借给那些贪官污吏应付了事,这条对策就这么被秦渊给粉碎。
不过在此之后,地方官又有一策。
他们跟秦渊说,虽然这些亏空他们很难补上,但因为他们在任上做的不错,所以百姓想留下他们,愿意给他们代赔亏空,同时还交上了万民伞跟请愿书给秦渊看。
与此同时,他们还打通中央的关系,让中央的的官员替他们说情。
以往朝廷只要收到钱,补上了亏空,并不管钱是哪里来的。
不过秦渊可不是景历帝,他深知这些人心里打什么算盘,怒斥:
“各州县情况不同,百姓贫富不均,岂有皆同意代赔之理!无非土豪劣绅勾结官府,想留下那些贪官污吏继续敛财,亦或者流氓恶棍以补亏空为名敲诈百姓,此端万不可开!”
虽然如此,中央的官员拿了好处,依旧替地方官说话,劝谏秦渊:“皇上,朝廷培养一个官员不容易,有些官员虽然贪污,但他做事的能力还可以,不妨将他革职留任,这样朝廷既能有人用,还能让他在后面的几年慢慢补上亏空.”
若是一个心软的皇帝,亦或者脑筋转的慢点的皇帝,可能就答应了。
可秦渊是什么人?
他冷哼一声:“他都贪污了,还将他留在任上,岂不是纵容他盘剥百姓?绝不能行!一旦查出亏空是由贪污造成,必须立刻免职抓捕,查封抄家!”
见秦渊毫不松口,劝谏的官员也只能叹口气作罢。
见所有的路都被堵死,贪官们没有办法,使出了最后一招——自杀。
这个自杀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的自杀。
这样不仅能死无对证,还能赖掉亏空,保证家族后代衣食无忧。
毕竟按照人之常情,杀人不过头点地,人都死了,事情也就一了百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