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慧禅师乃是达摩院首座,对于少林寺七十二绝技再熟悉不过,他又专门修习一指禅这种指法,自然对大智无定指、多罗叶指这类同为少林七十二绝技的指法无比了解。
“少林七十二绝技,不但一指禅,包括大智无定指等等所有少林绝技,几乎都是与禅修有关,也就是所谓的功不离禅,禅不离功,这些武学,说到底,终究是一种参禅的方式,通过武学来了解禅宗中的真意。”法慧禅师缓缓开口道:“大智无定指,其名来自于《大智度论》,此论乃是由龙树菩萨所造,龙树菩萨乃是天竺人士,在大乘佛教之中,被誉为释迦再来,他的缘起性空,在佛门禅宗之中十分重要。”
“缘起性空,大约就是说,这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事物,亦没有常住不变的事物,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气,而这些东西乃是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就不能有,即是真空生妙有之真意。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果定律与世间万物从不脱离。”法慧禅师解释道。
张寒城有些似懂非懂,他毕竟不是佛门弟子,这些天虽然听了法慧禅师教他一些佛学道理,但涉及到一些高深的学问,他便不能领会了。
法慧禅师似是看出了张寒城的不解,道:“先前贫僧与你说过《心经》,佛法各种经典,乃是共通的,而《心经》之中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便是与龙树菩萨所传佛法相通的道理。”
张寒城这才稍微了解了一些。
法慧禅师道:“大智无定指并非是龙树菩萨所创,而是隋时一位名叫无定的道人所创造。”
张寒城微微一怔,道人?
道人所创造的武功,怎么跑到少林寺来了,又成了七十二绝技?
法慧禅师道:“这位无定道人云游四方,过着闲云野鹤的日子,他虽出身道门,但却喜欢佛学经典,他认为,道家之学说,可以与佛家之学说相互印证,在他六十余岁的时候,来到了少林寺与当时般若堂的首座探讨佛法,两人时常进行佛与道之剑的辩论,并共同精进。同时,这无定道人,也是一名习武之人,他内力深厚,可一掌印壁寸许,即使是当时的达摩院首座,也不是他的对手。”
张寒城认真听着这个故事,心中感叹少林寺的历史悠久,背后存在了太多太多的故事。
法慧禅师继续道:“有一日,这无定道人在般若堂首座的桌上,看到了一本书,便是《大智度论》,他一看这《大智度论》,便迷上了《大智度论》其中的内容,便沉迷其中,也不再跟般若堂的首座探讨,整日只抱着《大智度论》在少林寺中行走,久而久之,便像是入了佛门,成了个头陀一般。”
“这《大智度论》他看了五年,不知读了多少遍,旁人也不知他在看些什么,终于有一天,他好像明白了什么,在寺中开始哈哈大笑了起来,好似癫狂,又好似痴妄,又好像是明悟了什么。之后,他只说是错了,错了,不该,不该,而后便恢复如常。”
张寒城道:“那么,他明白了什么?”
法慧禅师道:“《大智度论》主要是在讲述中道实相,以真谛、俗谛解释实相之理,通达般若思想,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进行解释,内容是以故事为主,被称作经论之王。其中中道实相,乃是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而无定道人所明悟的,便是知道了他自身存在的意义。”
张寒城道:“自身存在的意义?”
法慧禅师点头道:“正是,从前,无定道人认为自己是个道人,他虽喜爱佛法,但根本上的认知,是以道家为本的,而因为他读了诸多佛经,又喜欢引用许多佛家典籍作为辩论之用,又自觉好似做了个僧侣,这两种身份,或多或少,叫他有些迷茫,有些佛学道理,他不大赞同,而有些道家之理,他又觉得也不怎么对,总是徘徊在中间,左摇右摆,对自身不能了然,执迷在辩论、切磋上面,争强好胜。”
张寒城目光一闪,他倒是也和这无定道人的想法有些想通,他也不觉得佛家的道理都是对的,不过大概他没有无定道人那种想要弄清楚道理的心思。
法慧禅师道:“无定道人从《大智度论》中,明白了三个字。”
“三个字?哪三个字?”张寒城好奇道。
法慧禅师道:“不重要。”
张寒城道:“为什么?”
法慧禅师微微一笑道:“那三个字,就是不重要。”
张寒城道:“不重要?”
法慧禅师道:“诸法非空非有,无论佛法,亦或是道家典籍,都是法,而这两种法,自然也是非空非有,同时,又是亦空亦有,可以说,既是重要,但同时也不重要,未必要过于觉得重要,也不必刻意的觉得不重要,一切应该遵循本心,以自己之心作为量度之尺,才能做到圆融无碍,做到真正的修行。”
张寒城目光一闪,好像明白了什么。
这世上道理千千万万,佛家有佛家的道理,道家有道家的道理,儒家有儒家的道理,还有更多各种各样的道理,也许并非是来自于某一个流派,只是自身所经历的。
而这些道理,无论是谁家的,从哪里来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心里要有一把去衡量的尺子,去定义和丈量这些道理,但也不是进行高下之分,只是去了然,明悟,不能了然,明悟的,也不强求,一切不刻意,遵从本心,这样才能做到那所谓的圆融无碍。
这些东西,张寒城也会在自己思考的时候偶尔想一下,他本身的一些理解,可以说是与无定道人类似的,只是不大清晰,如今听了法慧禅师的说法,才算是一下打通了这个想法。
法慧禅师道:“当然,具体无定道人所领会的东西,远远不仅限于此,只是粗浅的解释和道理,便就是这样。而无定道人终于打开了真正的修行大门,从此之后,反倒开始代替寺中的高僧,对佛门弟子讲经说法,也是少林寺曾经的一桩往事。有一次,少林寺来了一名密宗的高僧,名为玉树法王,来进行密宗与禅宗之间的交流,这位密宗高僧不禁女色,不守戒律,不禁杀戮,吃荤腥,但对于佛法却十分了解,他更是也在将佛法与武艺相互融合。当时,达摩院的首座不在寺中,寺里其他学武的僧人,都是以武为禅,并不擅长争斗,所以接连败在了这位玉树法王的手上。”
张寒城也接触过密宗高手,正是那大雪山般若寺的般若神僧坐下弟子,他们的武功十分厉害,与中土武功有别,的确不是寻常的少林僧人能够抗衡的。
法慧禅师道:“无定道人终于站了出来,他便主动以一指,应对了这位玉树法王。而这一指,便是后来的大智无定指了。玉树法王内力雄浑,武学迥异中土,又掺杂密宗佛法,根本无往不利,而无定道人一指,便令他败下了阵,令玉树法王直接重伤。”
张寒城惊愕无比,大智无定指这么厉害?
法慧禅师微微一笑道:“玉树法王十分震惊,他虽是密宗,但毕竟佛门中人,被无定道人击败之后,并未恼羞成怒,反而向无定道人请教,于是,无定道人与他说了这一指的出处,正是《大智度论》,并讲述了这一指之中的道理。”
张寒城顿时认真了起来,法慧禅师说了这么多的事情,最终,就是要告诉张寒城大智无定指的真髓究竟是什么。
法慧禅师道:“这大智无定指,便如《大智度论》其中的道理一样,乃是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之法,而玉树法王再是厉害,在无定道人的眼中,他是空的,这一指打出去,便如同随意挥出的一指,即是在击败玉树法王,又不是要击败玉树法王,而是阐述无定道人自身的道理,回归到他自己的本心,所以,这大智无定指,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心指。”
张寒城目光一闪。
法慧禅师道:“这一指之中,涵盖了无定道人对修行的理解,涵盖了他心之力,身之力,精之力,神之力,同时,对面的玉树法王,又存在,又不存在,既是虚妄,又不是虚妄,而玉树法王,并不重要,像是一块石头,又像是一棵树,又像是池塘里的水,也像是灯笼里的火焰,在这一指中,所包含的是无敌之心,既然无敌了,便也没人能做无定道人的敌手。”
张寒城只觉得,这大智无定指,真要追究起来,其背后的真髓太过精深,如不能理解这深奥之处,所用出的大智无定指,一定是空有其招数的。
他的大智无定指,甚至,不但空有招数,还是模仿出来的,并不是真正的大智无定指。
想到此处,张寒城微微一叹。
法慧禅师道:“为何叹息?”
张寒城道:“可惜这大智无定指背后的道理,我恐怕是弄不懂了,就像法慧师伯时常所提的愚痴二字,我便是愚痴之人。”
法慧禅师哈哈一笑道:“怎么会呢?你现在不就是正在弄懂大智无定指的过程中么?你难道忘了,这无定道人的一指真意,那便是无即是有,有即是无,无法、有法,存在与虚无,对立却又圆融,正也像是先前我们在那养心斋处,所看到的道家阴阳鱼一般,两者并存,形成了一种圆满平衡,但又可以只存一种。”
话音落下,法慧禅师提起了右手。
这一次,他的起手式,不再是一指禅,而是食指与中指并在一起,化作了大智无定指。
但见,他陡然间将手指朝着前方轻轻一打!
一道无形之气,猛然间从法慧禅师的指尖打出,看上去无比凶猛!
但这力道,才窜出半丈不到,便好似突然间消失,竟然毫无威力了。
张寒城目光一闪,只觉得震惊。
还不等他回过神来。
法慧禅师再次打出了指力!
这一次,竟无声无息,好像,只是在随意点指。
而!
张寒城猛地听到,后方的一处石壁,突然间响起了一道爆裂之音!
嘭!
他转过头去,却见到方才一指禅留下的指洞旁边,出现了一个犹如爆裂开来的凹陷。
法慧禅师微微一笑,道:“第一指,乃是从有到无,但未必没有威力,第二指,则是从无到有,旁人却看不出来,即是有,也是无。不过,贫僧并非真的专研大智无定指,乃是以一指禅催动这大智无定指,而这一指所打出的,也是贫僧的理解,毕竟,你也要清楚,这大智无定指之中的无定二字。”
“无定……”张寒城喃喃自语。
法慧禅师道:“每个人对于自身的理解都是不同的,领悟的也是不同的,而大智无定指在命名的时候,看似是取了《大智度论》之中的大智二字与无定道人的无定二字,但实际上,这无定二字非常巧妙,无定,就是没有定数,是无所不包,亦是只是一指,这大智无定指之精髓,便是在此了。”
张寒城终于明白了,这大智无定指,打出的是道理,打出的是真意,并不是表面上的一种武学,如果把它理解成为了参合指、一阳指那样的功夫,便是落入了下乘当中,法慧禅师从一指禅,说到大智无定指,就是希望张寒城能够将少林寺的武功与江湖中的其他武功做出区分。
武功,对于少林寺的僧侣来说,只是一种修行的禅法,而不是用来争强斗狠的,主要是用来明悟道理的。
张寒城道:“我明白了,这大智无定指,只是一个形式,它是没有定数的,而它之所以叫做心指,就是因为,是遵从使用者本心不同的道,所用出的一指,而这一指,需要在无和有的基础上,来做自身的领会,理解,从来不是固定的。”
法慧禅师道:“你果然有悟性。可惜,未曾遁入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