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与范文程目光一碰之后,微笑道:“英亲王言之有理……据报,李过反明,是因其子死于吴争之手,李过大怒之下,携短铳见吴争,侥幸行刺得手,吴争受了重伤。之后,北伐军数卫追击、围剿广信卫,李过只手难敌双拳,不得不北上,侵犯我朝凤阳府……但诸位都知道,从李自成死后,李过率忠贞营历来与我朝为敌,双方仇深似海,恐怕……李过不会轻易归降,若轻易归降,反而得提防有诈,还须谨慎为好。”
范文程附和道:“英亲王所担忧的,也正是我担心的,从与建新朝和谈之后,徐州大军已经北撤,我朝在凤阳府的兵力不足以控制李过的广信卫,若李过事后反复,后果不堪设想。”
福临有些愣,这几位这是闹哪出?
他一会看看这个,一会看看那个。
这不对啊,洪、范二人怎么帮起阿济格说话了?
边上济尔哈朗的嘴角,带着一丝不可察觉的讥讽,他上前一步,面向阿济格道:“广信卫已经占领定远已成事实,想来仅凭凤阳府驻军,恐怕一时半会难以收回失地……那依英亲王之见,这事又该如何应对?”
阿济格脸有得色,他也没料到洪、范二人会站在自己这边。
事实上,阿济格并非真心觉得岳乐的提议有什么不好,他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如果福临真允准岳乐去劝降李过,那么,这事一旦成功,广信卫就成了驻军凤阳府的唯一选择,而原驻守凤阳府的驻军将被北调,拱卫京畿。
如此一来,原本已经被阿济格视为禁脔的凤阳府,就会权力易手。
虽说阿济格不怕军权被收回,但大军在京畿的地位,是不能和驻守凤阳府相比的。
驻京八旗,加上兖州多尔博十万大军,阿济格的军队被团团包围着,能成什么事?
所以,阿济格绝对不允许岳乐前往凤阳府劝降,不管最后广信卫落在岳乐还是福临手中,都会对阿济格如今的地位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但话又得反过来说,在听了岳乐的话之后,阿济格心里觉得有道理,广信卫有三万多人,再加上已经装备了一部分来自江南军工坊的火器,这能省多少事啊?
阿济格甚至不用再与岳乐争抢正在筹备的新军主导权。
关键是,谁去劝降,最后广信卫归谁,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济尔哈朗询问应对之策时,阿济格瞬间改变了说话的风向,他一本正经地答道,“岳乐其实只说对了一半,能劝降李过自然是最好不过的,可纠结在于李过能不能真心归降我朝,这需要有足够强大的实力,才能震慑广信卫。”
在场的除了福临,哪个不是老油条?
谁听不出阿济格话中的意思,如今的凤阳府,早已不是八万徐州大军驻囤的时候了,留下的三万人,相较于广信卫,自保或许能成,进攻,那就是痴人说梦了。
阿济格话中说,具有“足够强大的实力”的选项,也就差没有直接说穿罢了,指得,就是他自己。
济尔哈朗目光不经意地与洪、范二人相碰,然后微笑着对阿济格明知故问道:“那依英亲王之见,谁是那个具有足够强大实力的人呢?”
阿济格理直气壮地回答道:“自然是……非本王莫属。”
说到这,阿济格转向福临,上前一步道:“皇上,请允准我亲自前往凤阳府,我定能收伏李过!”
福临有些愣,这怎么可以?
阿济格如今手掌大军,气焰正炽,如果再要是得到广信卫那三万多人,那还不成了多尔衮第二,又一个“皇父”摄政王?
就在福临极度为难之时,阿济格身后的济尔哈朗微微向福临点头示意,福临一怔,眼角往洪、范二人那一扫,见洪、范二人皆沉默不语,心中就有了底。
“英亲王既然愿意替朕分忧,朕自然是不会反对的……那就劳烦英亲王走一遭吧。”
阿济格闻听大喜,可能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吧,临走时还向福临行了个大礼,吓得福临差点没坐住。
路过岳乐时,阿济格还拍了拍岳乐的肩膀,轻声道:“小子,想和本王斗,你还嫩点。”
说完,根本不看岳乐的表情,哈哈大笑着,扬长而去。
……。
“皇上!”在阿济格身影消失之后,胸口堵得慌的岳乐导愤愤然道,“若是三万多广信卫置入英亲王手下,后果不堪设想啊……诸公都是明白人,难道就不出这些?”
福临心里一动,暗道这问题算是问到朕心里去了,于是转头看向洪、范等人。
可文人嘛,特别是有着大学士光环的文人,那腔调是普通读书人无法比拟的。
“范兄请。”
“还是洪兄请吧。”
“咦……洪某怎敢在范兄面前班门弄斧呢?”
在福临殷切目光注视下,洪、范二人还互相谦让起来了。
可福临还不敢去催促,也对,被这二人教出来的学生,哪会不“尊师重道”、“恪守本份”呢?
好在岳乐懂事,他开口催促了,“二位大学士,你们倒是指点一下本王啊。”
听听,听听,一个堂堂朝廷安亲王,开口请洪、范二人指点了,这是多大的面子啊?
得了便宜卖乖,那叫不识好歹、没有礼数。
洪、范二位大学士自然是最懂礼的,二人相视一笑之后,齐齐肃容,向福临揖身一礼。
洪承畴道:“其实英亲王开始时所说的有道理,李过不会降,他的儿子确实死了,可就算真是吴争亲手杀了他儿子,他儿子也必有取死之道……再则,以吴争的城府,要杀人子岂会不想到防患李过铤而走险?这是其一。”
“其二,北伐军的强悍,相信皇上也有所闻,可北伐军三卫愣是没有阻止广信卫北上,这其中竟还有吴争视如性命的第一军。”
范文程突然开口了,这么好的显摆机会,哪能说错过就错过?“其三……。”
哎,文人之间的谦让啊,这应了一句古话,“与子同游,动辄覆舟。”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