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穆斯lin商人于伊斯兰时代初期即抵达东南亚,但迹象显示穆斯lin最早于13世纪居住于苏门答腊北部,印度尼西亚其他地区逐步采行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爪哇及苏门答腊地区至16世纪末才成为优势宗教。伊斯兰教的包容性使之在印度尼西亚的传播具有优势,此情形在爪哇最为显着。
荷兰殖民地时期
印度尼西亚人与欧洲人首次正规接触始于1512年,由佛朗西斯科·施兰(Francisco Serr?o)带领葡萄牙商人寻找并垄断马鲁古群岛上的肉豆蔻、丁香及荜澄茄等资源,随后荷兰商人也到印度尼西亚。荷兰于1602年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并成为欧洲位于印度尼西亚的主要势力,曾遭遇印度尼西亚人民武装抗争,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800年破产解散,荷兰政府续而成立荷属东印度接管印度尼西亚殖民地。
在多数殖民统治期间,荷兰在海岸堡垒以外的控制力相当薄弱,直到20世纪初期荷兰统治范围才扩张至今日印度尼西亚的版图。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之后,当地人开始争取自治。虽然在印度尼西亚独立战争时内部政治、社会、宗派分歧,但印度尼西亚人团结一致争取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2年日本入侵印度尼西亚,荷属东印度战役爆发,3月日军占领荷属东印度全境,印度尼西亚进入印度尼西亚日治时期。最初日本推行“三亚运动”,但并未获得认同而告失败;转而拉拢国族主义及伊斯兰力量。日本训练了年轻人武装,成为在独立战争中的军事力量,但战后联合国报告指出在日本统治时期有400万人因饥荒及强制劳动而死亡。
独立时期
印度尼西亚独立革命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而盟军东南亚战区最高统帅路易斯·蒙巴顿命令日军不得将权力交给印尼任何党派。在日本投降仅两天后,深具影响力的印尼领导人苏加诺宣布印尼独立,并出任总统职务。1945年9月29日,依据波茨坦会议决定,同盟国派出英国登陆印度尼西亚接受当地日军的投降,1946年11月下旬,英国军队从印度尼西亚完全撤出。而荷兰军则在10月中重返印度尼西亚,在1947年1月,荷兰军攻击了东面爪哇。同年7月21日,12万的荷兰军在印度尼西亚全境进攻,宣称其为恢复殖民地秩序的“警察行动”(Aksi polisionil)。印度尼西亚军放弃了都市部,在农村部进行游击战。在1948年12月19日,荷兰军在印度尼西亚全境再次进攻,让临时首都日惹陷落,并逮捕苏加诺、哈达等共和国领袖。荷兰当局则试图重建政权,但面对国际压力及谴责,且与印度尼西亚战争消耗了荷兰的经济,冲突于1949年12月结束,荷兰宣布印度尼西亚独立(不包括荷属新几内亚,该地区由于1962年的《纽约协定》及1969年《自由选择法》而并入印度尼西亚)。
自建国后,苏加诺一直实施独裁统治,借由平衡军方反对势力及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维持其权力。1965年9月30日印度尼西亚发生了“九·三〇”事件,部分印度尼西亚军方高层意图推翻苏加诺政权,后事情败露被处决,军事强人苏哈托镇压叛军后掌握大权,此后苏哈托组织部队进行fangong清洗和推翻苏加诺,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策动政变而受重创,包含华人和印尼共产党员在内约有50万人受害。1967年2月,苏加诺被解除总统头衔,苏哈托出任代理总统。1968年,军队司令苏哈托正式出任总统一职。
苏哈托的“新秩序”获得美国政府支持,促进对印度尼西亚的外商直接投资,成为之后30年印度尼西亚经济实质成长的重要因素,然而独裁倾向的“新秩序”被指责用以贪污及压制反对势力。
1997年,印尼于亚洲金融风暴经济遭受重创,引发大规模对“新秩序”政策的不满,并引发大规模排华动乱,苏哈托被迫于1998年5月下台,结束32年执政,政治意识形态也重新洗牌。
1999年,东帝汶举行公投决定独立,也结束了25年来印度尼西亚备受国际谴责的军事占领。苏哈托下台后,民主化进一步巩固,包括地区自治,并于2004年进行首次总统直选。政治及经济上不稳定、社会动荡、贪污延滞了民主化进程,但于近年来经济情况有所好转。虽然在不同宗教及种族间尚称和谐,但仍有各教派间的不满及暴力事件发生。与亚齐分离主义的冲突也于2005年告一段落。
2014年3月,印尼总统苏西洛签署2014年第12号总统决定书,正式废除1967年第6号通告,把“支那”(cina)改称“中华”。1967年第6号通告是印尼前总统苏哈托时代的产物,包含对中国与华人的国格和人格的歧视与侮辱。当地华人表示,40多年来对中国和华人的歧视称呼将一去不复返了,这是印尼民主政治进步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