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概况
工农业比较发达。独立后通过企业私有化走向市场经济,经济形势基本平稳。国内有三个自由经济区:考纳斯、克莱佩达和希奥利艾,那里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有欧洲标准的公路网,4个国际机场,不冻港(东波罗的海岸)和该地区第一个卫星通讯系统。工业是立陶宛的支柱产业,主要由矿业及采石业、加工制造业以及能源工业三大部门组成。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以食品、木材加工、纺织、化工等为主,机械制造、化工、石油化工、电子工业、金属加工工业等发展迅速,生产的高精度机床、仪表、电子计算机等产品行销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首都维尔纽斯是全国工业中心,全市工业产值占立陶宛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以上。农业以水平较高的畜牧业为主,占农产品产值的90%以上。农作物有亚麻、马铃薯、甜菜和各种蔬菜,谷物产量很低。
立陶宛电子、纺织和食品加工业较发达,糖、奶、肉制品出口有一定优势。现已基本完成市场经济转轨,非国有企业产值占Gdp的73%。2002年,宏观经济状况进一步好转,金融、税收改革取得成效,私有化进程不断深入,市场供求改善,外资流入增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Gdp增幅为5.9%。但支柱产业不多,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对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投入有限,失业率居高不下。
工业
2002年工业产值266.52亿立特,同比增长7.5%,占Gdp的52.56%。主要工业部门为采矿和采石业、加工和制造业以及能源,在工业产值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7%、86.2%、12.1%。采矿和加工制造业产值222.93亿立特,增长7.7%,电力、天然气、供水业产值40.63亿立特,增长6%。工业从业人口占全部人口的17.9%。
2021年工业产值284亿欧元,同比增长31%。
农业
2002年立农业产值35.5亿立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其中谷物增长9%,糖类增长17%,油菜增长63%,马铃薯增长45%,肉类增长8%,蛋增长6%,牛奶增长1%。共有6.75万个农场,耕地面积230.13万公顷。全国33%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业从业人口占总从业人口的17%。
服务业
服务业是立陶宛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从业人口90.12万人,占就业总人口的63.6%。2009年立服务行业收入共计129.79亿立特,同比下降28.1%,占Gdp的14.1%。其中各种商业性服务52.38亿立特,增长5.14%;医疗保健28.6亿立特,下降13.4%;房地产业20.23亿立特,下降52.6%;文体娱乐11.6亿立特,下降29.4%;电脑及相关服务10.8亿立特,下降12%;教育服务6.18亿立特,下降15.7%。
旅游业
2009年1至9月,立宾馆、旅店、疗养院等旅游机构共接待游客116.5万人,同比下降21.8%,其中外国游客62.4万人,占53.6%,主要来自波兰(17%)、德国(15.8%)、俄罗斯(9.9%)和拉脱维亚(8.2%)等国。立公民赴国外旅游50.31万人次,同比下降27.9%,主要目的国为白俄罗斯、波兰、俄罗斯、拉脱维亚。截至2009年底,立共有各类宾馆、酒店等209家,客房5351间,其中71%集中在维尔纽斯、考纳斯、克莱佩达市。主要旅游景点:维尔纽斯老城、尼达沙丘、凯尔纳维遗址、特拉盖古堡、百浪港、首莱十字架山、德鲁斯基宁盖市等。
生物技术产业
立陶宛在生物技术领域是中东欧国家中的佼佼者,依靠遗传工程药品及遗传工程相关的生物化学和化学媒介进入西方市场。改过生物技术公司向血多国家出口产品,发展较快。
激光产业
立陶宛激光企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跻身国际激光市场,截止2014年9月其在某些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有些产品市场占有率甚至超过50%。
财政金融
截止2013年底,黄金外汇储备80.13亿立特,同比增长20%。国家债务总额131.63亿立特(占Gdp26.3%),其中外债91.78亿立特,内债39.85亿立特。
共有10余家银行,主要银行及资产情况如下:
1.维尔纽斯银行(Vilniaus bank),资产60.48亿立特,存款及信用证价值41.62亿立特,贷款额27.44亿立特。
2.汉莎-立陶宛储蓄银行(hansa-Ltb),资产39.59亿立特,存款及信用证价值33.60亿立特,贷款额12.06亿立特。
3.立陶宛农业银行(Agricultural bank of Lithuania),资产17.92亿立特,存款及信用证价值11.79亿立特,贷款额9.58亿立特。
4.斯诺拉斯银行(\"Snoras\" bank),资产9.01亿立特,存款及信用证价值6.86亿立特,贷款额5.48亿立特。
对外贸易
据立海关统计,2002年出口额为202.798亿立特,增长10.6%,进口282.201亿立特,增长11%,逆差79.403亿立特。主要出口商品是矿产品和纺织品,主要进口商品是矿产品和机电产品。
2002年对欧盟国家出口98.154亿立特,占出口总额的48.4%,同比增长12.0%;对独联体国家出口38.937亿立特,占出口总额19.2%,同比增长7.7%。从欧盟国家进口126.990亿立特,占进口总额45%,同比增长13.6%,;从独联体国家进口73.937亿立特,占进口总额26.2%,同比减少0.9%。
2002年主要出口伙伴国及所占比例分别为:英国13.5%,俄罗斯12.1%,德国10.3%,拉脱维亚9.6%,波兰6.2%。主要进口伙伴国及所占比例为:俄罗斯21.4%,德国17.2%,意大利4.9%,波兰4.8%。
外国资本
截止2002年底,立获外国直接投资累计131.82亿立特,同比增长23.7%,其中2002年外来直接投资额23亿立特,人均获外国投资总额3808立特。主要投资领域为:加工制造业29.3%,金融20.1%,贸易17.3%,邮政及其它服务业务13.9%。主要投资国家为:丹麦17.2%,瑞典15.3%,爱沙尼亚11.7%,德国9.6%,美国8.7%。
外国援助
2000年上半年,立共得到各种财政和人道主义援助1.326亿立特,同比增长61.6%,其中1.03亿是以物资形式提供的。这些援助15.9%来自立本国企业和个人,其余84.1%来自世界35个国家,主要为:美国6000万立特,德国2200万立特,法国790万立特,丹麦450万立特,挪威190万立特,波兰158万立特。
文化:
语言
立陶宛语为立陶宛的官方语言,且为欧盟官方语言之一,与拉脱维亚语同属印欧语系波罗的语族,但彼此无法互通,有学者认为立陶宛语是印欧语系中最保守(英语:Linguistic conservati)的语言,保留了许多原始印欧语的特征,因此立陶宛语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以及原始印欧语的重构相当重要,弗兰茨·博普、奥古斯特·施莱谢尔、阿达尔伯特·贝岑贝格尔(英语:Adalbert bezzenberger)、路易·叶尔姆斯列夫、弗迪南·德·索绪尔与弗拉基米尔·托波罗夫(英语:Vladimir toporov)等语言学家均曾研究过立陶宛语。
立陶宛语可分为奥克施泰提亚方言(英语:Auk?taitian dialect)与萨莫吉提亚方言两大方言,前者主要通行于立陶宛中部、南部与东部,后者则流行于西部,因萨莫吉提亚方言使用许多和奥克施泰提亚方言不同的词汇,有些语言学家将前者视为一独立的语言,两方言中复元音uo与ie的发音也有差异。
立陶宛文使用稍经修改的拉丁字母书写,在16至17世纪逐渐成熟,当时的学者米卡洛尤斯·道克沙(英语:mikalojus dauk?a)、斯坦尼斯洛瓦斯·拉波洛尼奥斯(英语:Stanislovas Rapolionis)、阿布拉欧马斯·库尔维埃蒂斯(英语:Abraomas Kulvietis)、尤纳斯·布雷特库纳斯(英语:Jonas bretkunas)、马尔蒂纳斯·马日维达斯(英语:martynas ma?vydas)与孔斯坦蒂纳斯·希尔维达斯(英语:Konstantinas Sirvydas)等人推广使用立陶宛语,并编纂字典与书籍,孔斯坦蒂纳斯·希尔维达斯于1620年左右出版了第一本立陶宛语字典,为拉丁语、波兰语与立陶宛语的三语字典;丹尼尔·克莱恩(英语:daniel Klein (grammarian))于1653年以拉丁文出版了第一本立陶宛语的文法书《立陶宛语文法》(Grammatica Litvanica);19世纪的语言学家卡齐米埃拉斯·布加编纂了更为详尽的20册《立陶宛学术辞典》。
20世纪作家尤纳斯·亚布隆斯克里斯(英语:Jonas Jablonskis)的文学作品对立陶宛语文的发展影响重大,他将字母u引入了立陶宛文中,他考察的语言学资料至今仍为学者研究、编辑时使用的参考文献。
宗教
天主教自1387年立陶宛基督化以来即为该国的主要宗教信仰,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全国信仰天主教者占77.2%,沙俄与苏联时期政府推行俄罗斯化政策,天主教会均受到迫害,苏联时期许多天主教神父与修女领导反苏抵抗运动,他们在1972年至1989年出版《立陶宛天主教会记事》,纪录当局对教会的迫害以及其他qinfanrenquan的行为,立陶宛北部的十字架山即为和平抵抗的象征,苏联政府曾数次尝试以挖土机将其破坏。
除天主教外,立陶宛有4.1%的人口信仰东正教,多为俄罗斯裔立陶宛人,另外有0.8%信仰东正教旧礼仪派,其社群可追溯至十七世纪中叶。宗教改革对立陶宛的影响不若在东普鲁士、拉脱维亚与爱沙尼亚般强烈,信仰基督新教者只有0.8%(路德宗0.6%、归正教会(英语:Lithuanian Evangelical Reformed church)0.2%),有文献记载二战前信仰新教的人口占3.3%,多为居住在克莱佩达地区的德国人与普鲁士立陶宛人(英语:prussian Lithuanians),但他们在战后多被驱逐,现时的新教徒多为本地立陶宛人。1990年代起也有新的福音教会来到立陶宛。此外利普卡鞑靼人(立陶宛鞑靼人)仍信仰伊斯兰教,少数尚存的犹太人也维持了犹太教的信仰与文化。
近年来一种称为洛姆瓦的新异教信仰人口渐增,洛姆瓦脱胎自立陶宛神话的多神信仰,遵循波罗的海地区古代的信仰仪式,崇尚自然的神圣,且具有祖先崇拜的元素。2001年人口普查(英语:Lithuanian census of 2001)显示立陶宛有1,270人尊奉波罗的海传统信仰,2011年则增加至5118人。
文学
早期的立陶宛文学(英语:Lithuanian literature)有许多是以拉丁文写成,例如14世纪的格迪米纳斯信件(英语:Letters of Gediminas)与明道加斯法典。16世纪初的诗人尼可劳斯·胡索维阿努斯(英语:miko?aj hussowczyk)也是以拉丁文写作的立陶宛早期作家,他于1523年写成的诗作《水牛外观、野性与狩猎之诗》carmen de statura, feritate ac venatione bisontis描述了立陶宛的自然风光与风俗,也提及了一些政治与宗教的议题;同年代有诗人以“立陶宛人米哈罗”(michalo Lituanus)的笔名写成专着《鞑靼人、立陶宛人与莫斯科人的风俗(英语:de moribus tartarorum, lituanorum et moscorum)》,但直至1615年才出版;1560年左右维尔纽斯市长奥古斯提努斯·罗顿都斯(英语:Augustinus Rotundus)以拉丁文写作立陶宛历史,但此书今已佚失;尤纳斯·拉德瓦纳斯(英语:Jonas Radvanas)模仿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艾尼亚斯纪》写作了拉丁文长篇史诗《拉德维利阿斯(英语:Radivilias)》,歌颂立陶宛大公国贵族米科瓦伊·拉齐维乌在乌拉之战(英语:battle of Ula)(立窝尼亚战争)战胜沙俄。17世纪仍有立陶宛作家以拉丁文写作,如着有许多神学与音乐书籍的日吉曼塔斯·利奥克斯米纳斯(英语:?ygimantas Liaukinas)。
16世纪开始出现了以立陶宛语写作的书籍,以神学书籍为主。1547年马尔蒂纳斯·马日维达斯编纂、出版了第一本立陶宛语书籍《教义问答概要(英语:catechi?of martynas ma?vydas)》,为基于马丁路德《路德小探题(英语:Luther's Small catechi)》的波兰语译本而编成,不久后米卡洛尤斯·道克沙也将耶稣会教士亚科伯·雷德斯马(Jacobo Ledea)所着的教义问答翻译成立陶宛语出版。
18世纪诗人克里斯蒂约纳斯·多内莱蒂斯为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立陶宛作家,其诗作《四季(英语:the Seasons (poem))》以六步格(英语:hexameter)写成,是首个立陶宛语的虚构文学作品。19世纪初立陶宛文学受古典主义、感伤主义与浪漫主义等思潮影响,重要作家有麦洛尼斯(英语:maironis)、安塔纳斯·巴拉纳斯卡斯(英语:Antanas baranauskas)、西莫纳斯·道坎塔斯、奥斯卡·米洛什(英语:oscar milosz)与西蒙纳斯·斯坦内维丘斯(英语:Simonas Stanevi?ius)等。十九世纪末沙俄颁布立陶宛书刊禁令,查禁所有以拉丁字母印刷的立陶宛语出版物,有许多书籍走私者(英语:Lithuanian book ugglers)私下传播立陶宛语书刊,使立陶宛语免于消亡。
建筑
立陶宛境内有约20座城堡(英语:List of castles in Lithuania),还有许多古代贵族(英语:Lithuanian nobility)的宫殿与庄园,许多留存至今。泽尔维诺斯(英语:Zervynos)与卡皮尼什基艾(英语:Kapini?kiai)为民族村(英语:Ethnographic village),保留了许多历史悠久的老屋。
约翰·克里斯托夫·格劳比茨(英语:Johann christoph Glaubitz)、马尔钦·克纳夫斯(英语:marcin Knackfus)、劳里纳斯·古采维丘斯(英语:Laurynas Gucevi?ius)与Karol podczaszynski(英语:Karol podczaszynski)等17至19世纪的立陶宛建筑师(英语:List of Lithuanian architects)将巴洛克与新古典的建筑引入立陶宛,使维尔纽斯成为东欧巴洛克风格的重镇,维尔纽斯旧城因建有大量巴洛克式教堂等建筑而获选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战后的战间期立陶宛的临时首都考纳斯建了许多装饰风与立陶宛民族浪满主义风格的建筑,为欧洲装饰风建筑的代表之一,获选欧洲遗产标识(英语:European heritage Label)。
戏剧
立陶宛主要的戏剧院包括维尔纽斯的立陶宛国家剧院与维尔纽斯旧剧场、考纳斯的考纳斯国家剧院(英语:Kaunas State drama theatre)和克莱佩达的克莱佩达剧院(立陶宛语:Klaip?dos dramos teatras)等;着名剧团包括怪人剧团(英语:Keistuoli? teatras)以及剧作家奥斯卡拉斯·科尔苏诺瓦斯(英语:oskaras Kor?unovas)和吉蒂斯·伊瓦纳斯卡斯(英语:Gytis Ivanauskas)的剧团等;Sirenos(意为警报器)、theAtRIUm与Nerk ? teatr?(意为潜入戏院)等为立陶宛重要的戏剧节。
音乐
立陶宛传统音乐(英语:Lithuanian folk music)为波罗的音乐的一支,使用拨弦乐器(康科勒琴(英语:Kankl?s))与管乐器,传统音乐多用于风俗仪式,包含一些多神异教信仰的元素,可因地区分为单音(英语:monophony)、异音(英语:heterophony)与复音(如苏塔廷内斯 Sutartin?s)三种型式。1924年第一届立陶宛音乐节(英语:Lithuanian Song Festival)于考纳斯举办,1990年起音乐节每四年举办一次,每年均吸引约三万名传统歌舞的表演者前来参加,2003年立陶宛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音乐节共同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1636年9月4日,数名意大利歌剧家在波兰国王瓦迪斯瓦夫四世邀请下,于立陶宛大公宫演出歌剧,为立陶宛首次的歌剧演出。现时维尔纽斯的立陶宛国家歌剧和芭蕾舞剧院有歌剧演出,为立陶宛的重要演出场地,由独立艺术家组成的维尔纽斯城市歌剧团(英语:Vilnius city opera)也有歌剧演出。
19世纪末的艺术家米卡洛尤斯·孔斯坦蒂纳斯·丘尔廖尼斯为立陶宛历史上重要的画家与作曲家,在他35年的人生中创作了超过200首歌曲,对立陶宛文化带来重要影响,为象征主义、新艺术运动与世纪末艺术的代表人物,还被认为是欧洲抽象艺术的先驱之一。1970年代布罗纽斯·库塔维丘斯(英语:bronius Kutavi?ius)、奥斯瓦尔达斯·巴拉考斯卡斯(英语:osvaldas balakauskas)、奥努特·纳布泰特(英语:onut? Narbutait?)与维德曼塔斯·巴图利斯(英语:Vidmantas bartulis)等新世代的作曲家逐渐登上舞台,他们尝试将现代极简主义及新浪漫主义(英语:Neoromantici?(music))与立陶宛传统音乐结合,以创造新的曲风 ;同时期维亚切斯拉夫·加内林(英语:Vyacheslav Ganelin)、弗拉基米拉斯·塔拉索瓦斯(立陶宛语:Vladimiras tarasovas)与弗拉基米拉斯·切卡西纳斯(立陶宛语:Vladimiras ?ekasinas)三位爵士音乐家的组合(加内林\/塔拉索瓦斯\/切卡西纳斯三人组)奠定了维尔纽斯爵士乐派的基础,立陶宛今有维尔纽斯爵士音乐节(英语:Vilnius Jazz Festival)、考纳斯爵士音乐节(英语:Kaunas Jazz)与比尔什托纳斯爵士音乐节(立陶宛语:bir?tonas Jazz)等艺术活动。
合唱也是立陶宛文化的重要元素,维尔纽斯是迄今唯一出过三个欧洲六大合唱联赛(英语:European Grand prix for choral Singing)优胜合唱团的城市。
立陶宛音乐资讯中心(英语:music Information centre Lithuania)(LmIc)为在国内外推广立陶宛音乐的非营利组织。
摇滚\/抗争音乐
1944年苏联占领立陶宛后,立陶宛的艺术创作受苏联审查制度(英语:censorship in the Soviet Union)限制,任何批评政府的艺术均遭查禁 。1965立陶宛的第一批摇滚乐团(英语:Rock music in Lithuania)成型,包括考纳斯的Kertukai(立陶宛语:Kertukai)、Aitvarai与Nuogi ant slenks?io,以及维尔纽斯的凯斯图蒂斯·安塔内利斯(英语:K?stutis Antan?lis)、Vienuoliai与G?li? Vaikai。1987年至1989年立陶宛音乐家举办了摇滚游行(英语:Roko mar?as)(Roko mar?as)音乐节,在歌曲中加入了暗讽时政的比喻,为促成波罗的三国独立之歌唱革命的重要一环,阿尔吉尔达斯·考斯佩达斯(英语:Algirdas Kau?p?das)担任团长的后现代摇滚乐团安蒂斯(英语:Antis)(Antis)为当时最活跃的乐团之一,在其歌曲〈僵尸〉(Zombiai )中即有关于苏联红军占领立陶宛、在乌克梅尔盖驻军的歌词;维陶塔斯·凯尔纳吉斯(英语:Vytautas Kernagis)的歌曲〈科罗拉多金花虫〉(Kolorado vabalai)中,金花虫暗指配戴近卫军丝带的苏联人。
立陶宛甫独立时,摇滚乐团Foje(英语:Foje)风靡一时,其演唱会吸引上万人进场,1997年乐团解散后,原吉他手安德留斯·马蒙托瓦斯(英语:Andrius mamontovas)仍是立陶宛乐坛的重要人物。
另一名歌手马里约纳斯·米库塔维丘斯(英语:marijonas mikutavi?ius)创作了立陶宛体坛国歌〈三百万(英语:trys milijonai)〉与2011年欧洲篮球锦标赛(立陶宛主办)的主题曲Nebetyli sirgaliai。
饮食
立陶宛料理与北欧料理相似,但仍颇具自己的特色,使用的素材包括大麦、土豆、黑麦、甜菜、蔬菜、浆果及蘑菇等本地农产品,沿海地区也常有鱼类料理,起司、酸奶、酸奶油与奶油等也是重要的饮食元素;传统料理中的肉类主要为腌制,如烟熏香肠、火腿、斯基兰迪斯香肠等;汤品则有牛肝菌汤、白菜汤、甜菜汤、牛奶汤与数种粥品。黑麦面包为立陶宛传统料理的主食,早餐、午餐与晚餐均会食用,并在传统祭仪中扮演重要角色。
立陶宛料理受德国饮食影响,引入了许多猪肉与土豆制品,如东欧黑布丁(英语:Kishka (food))、立陶宛土豆布丁与传统甜点树蛋糕,而传统肉饺基比奈(英语:Kibinai)则源于信奉犹太教的卡拉伊姆人。另外因过去许多立陶宛贵族聘用法国厨师,立陶宛饮食也受法国饮食的影响。
波罗的人制作蜂蜜酒已有上千年历史,啤酒(英语:beer in Lithuania)为现今立陶宛最受欢迎的酒精饮料,早在11世纪即有农家酿造啤酒的纪录,被用于传统祭仪中,近代立陶宛人则以农家酿造为基础,开发了商业酿造啤酒的生产模式。根据2015年统计,立陶宛为欧洲单位人口啤酒饮用量第五高的国家。
节日
立陶宛有两个国庆日,一为2月16日,纪念1918年立陶宛独立法案签署的日期,另一为7月6日(立陶宛国家日(英语:Statehood day (Lithuania))),纪念1253年明道加斯建立立陶宛王国;6月24日的圣约纳斯节(英语:Saint Jonas's Festival)(仲夏节)是源于多神异教信仰庆祝夏至的节日。截至2018年,立陶宛全年共有13个国定假日。
除国定假日外,立陶宛重要的庆典与活动还有维尔纽斯的圣加西弥禄市集、维尔纽斯国际影展(英语:Vilniu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考纳斯城市日(英语:Kauno miesto diena)、克莱佩达海洋节(英语:Klaip?da Sea Festival)、时尚感染(英语:mados infekcija)(立陶宛最大的时装秀)、维尔纽斯书展(英语:Vilnius book Fair)、维尔纽斯马拉松(英语:Vilnius marathon)、立陶宛音乐节、维尔纽斯爵士音乐节、恶魔石露天音乐节(英语:devilstone open Air)、大萨莫吉希亚骷髅地节(英语:大萨莫吉希亚骷髅地节)与阿普奥莱节(立陶宛语:Apuol?s festivalis)等。
军事:
国防
1992年11月19日,立陶宛组建军队,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约。立陶宛总统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国家国防委员会是协助总统处理国防事务的决策机构,由总统、议长、总理、国防部长和三军司令组成。现阶段实行行政领导与作战指挥相分离的军政、军令双轨领导体制,即由国防部文职人员控制军队,由三军司令及其领导的国防参谋部指挥部队执行各种作战训练任务。
立国家安全政策是公开、透明和非对抗性的,认为国家安全未受到任何直接军事威胁,不视任何国家为敌人。
军费
2008年度国防预算支出为3.7亿欧元,同比增长13.5%,占国民生产总值1.16%。
军力
2008年,立军队共有人,比2007年减少1000人,编为陆军、空军、海军、特种作战部队、后勤保障部队、军事教育训练机构和部队等,其中陆军有近6000人,空军1000多人,海军600多人。另有8000多名预备役人员。实行职业军人和义务兵混合制,义务兵服役期12个月。立军在伊拉克、阿富汗、科索沃、波黑和格鲁吉亚等地派有220余人参加维和行动和国际军事行动。截止2013年,立陶宛军队共有8000余人。
交通运输:
概况
交通体系完备,铁路网与欧洲及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连成一体,并拥有发达的公路网,正筹建与欧洲交通网联网的跨波海三国的“环波罗的海”铁路和公路。国内交通运输以公路、铁路为主,克莱佩达港是立最大海港,与世界200多个港口通航。
2008年,立交通行业从业人口10.4万人,占就业总人口的6.9%;交通行业产值127.33亿立特,同比增长11.4%,占Gdp的12.7%。全年货运总量为1.207亿吨,较上年下降1.4%。客运总量为4.771亿人次,较上年增长1.1%。
铁路
立陶宛铁路作为前苏联运输网络的一部分,与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交通十分方便。截至2017年底,立陶宛境内铁路铺轨里程2335.7公里,运营里程1911.3公里,其中非电气化路线1789.3公里(包括单轨线1453.6公里和双轨线335.7公里),电气化路线122公里(包括单轨线5公里和双轨线117公里)。纵贯南北的1号铁路干线和横跨东西的9号铁路干线铁路网使立陶宛成为连接东西欧的重要货物运输走廊。
主要铁路线路包括:(1)I号走廊,连接赫尔辛基、塔林、里加、考纳斯、华沙等城市;(2)I1A号走廊,连接首莱、加里宁格勒、格但斯克等城市;(3)Ixb号走廊,连接基辅、明斯克、维尔纽斯、克莱佩达等城市;(4)Ix号走廊,连接凯希亚多里斯、考纳斯、加里宁格勒等城市。
2019年立陶宛铁路共运输旅客551万人次,完成货运量5521万吨,其中,入境货运量为2294万吨,离境货运量为501万吨,过境货运量为1158万吨,国内货运量为1567万吨。
公路
立陶宛拥有发达的公路网,将其同欧洲及独联体国家连成一体。截至2017年底,立陶宛境内公路总里程为公里,其中国家级公路公里,包括干线公路1,751公里,国道4,925公里,县级公路公里。公路货运发达,全国有卡车司机10万人。
共有6条主要欧洲级公路经过立陶宛:(1)跨波罗的海三国的E67公路纵贯立陶宛,在立陶宛境内途经考纳斯、潘涅维日两大城市,向北经里加、塔林,可直达赫尔辛基,向南通往华沙、布达佩斯;(2)E28公路横跨立陶宛,在立陶宛境内经过马里亚姆波列、维尔纽斯等大城市,经加里宁格勒、格但斯克,直通柏林,向东通向明斯克、戈梅利等城市;(3)E77号公路连接普斯科夫、里加、首莱、加里宁格勒、格但斯克、克拉克夫、布达佩斯等城市;(4)E85号公路连接克莱佩达、考纳斯、维尔纽斯、利达、布加勒斯特等城市;(5)E262号公路连接俄罗斯的奥斯特罗夫、拉脱维亚的陶格夫皮尔斯、直至考纳斯;(6)E272号公路连接克莱佩达、帕兰加、首莱、潘涅维日直至维尔纽斯。
水运
立陶宛具备较好的海运基础,克莱佩达港位于立陶宛西部,地理位置优越,是波罗的海东岸最北的深水不冻港,是白俄罗斯、哈萨克等独联体国家的主要出海口,是东西方海运、公路、铁路运输的重要枢纽之一。
克莱佩达港为多用途海港,可运输化肥、石油制品、农产品、矿石、金属和木材等,也可进行滚装船货运和集装箱货运。港口入口处水深15.5米,航道深15米,可停泊10万载重吨以下的干货船,16万载重吨以下的油轮,以及标准箱以下的集装箱船。
克莱佩达港区面积552.5公顷、水面面积884.9公顷,码头总长24.7公里,港区铁路102公里,北防波堤长733米,南防波堤长1374米。港区普货棚库平方米,散货库容93.37万吨,冷库库容6.6万吨,露天堆场平方米,液体储罐立方米。
进出克莱佩达港的货物可通过铁路和公路运输,目前70%以上货物通过铁路运输,包括石油产品、化肥、金属制品、粮食、原糖等。有两个火车站为港口服务,从港口到白俄边境站433公里、至明斯克595公里、至莫斯科1303公里。目前,从克莱佩达港到乌克兰黑海港口及莫斯科有两趟货运列车:克莱佩达-基辅-奥得萨\/伊利契夫斯克港口的VIKING号、克莱佩达\/加里宁格勒港口-明斯克-莫斯科的mERKURIJUS号。从克莱佩达港至奥德萨的货运列车使中亚国家与北欧国家之间的货物运输便利化。最近几年,通过公路运输的货物也在增加,包括集装箱、滚装货物、食品等。通过公路从港口至维尔纽斯315公里,至明斯克482公里,至莫斯科1150公里。
2007年立陶宛投资修复和重建港口码头561米和港口铁路1241米,港口水深也加深至15米。2008年,新建或重建码头636米和港口铁路4221米。目前,立陶宛计划在现有港口以外新建一个水深17米的深水港。随着立陶宛加入欧元区,克莱佩达港有望在欧亚大陆桥及东西欧的运输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8年,克莱佩达港货物吞吐量为4658万吨,其中液体散货1033万吨,干货1985万吨,普货1640万吨。同期,集装箱吞吐量为75标箱。2017年,克莱佩达港营业收入5980万欧元,其中港口费4232(87%)万欧元,土地租金730(13%)万欧元。
空运
立陶宛航空运输便利,主要有四个国有国际机场,分别位于维尔纽斯、考纳斯、首莱、帕兰加。其中维尔纽斯国际机场是立陶宛最重要的航空客运枢纽。2019年立陶宛民用航空旅客运输量为650万人次。
从维尔纽斯到阿姆斯特丹、柏林、布鲁塞尔、哥本哈根、法兰克福、赫尔辛基、基辅、伦敦、莫斯科、布拉格、里加、斯德哥尔摩、巴黎、罗马、米兰、汉堡、慕尼黑、奥斯陆、维也纳、华沙、塔林、伊斯坦布尔等城市有直达航班。
管线
立拥有石油运输管线500公里,各类天然气管道总长8300公里。2008年石油管线总运量1842.95万吨,同比增长57.3%。
社会:
教育
立陶宛宪法规定国民6岁至16岁需接受十年的义务教育。2016年政府在教育(英语:Education in Lithuania)上的花费约合Gdp的5.4%(公共支出总和的15.4%)。维尔纽斯大学是立陶宛最大的大学,且为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1579年;考纳斯理工大学为立陶宛排名第二的大学,为波罗的海地区重要的理工大学。
世界银行统计立陶宛15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为100%,入学率高于欧盟平均,失学率也低于欧盟平均,欧洲统计局资料显示立陶宛人受过中等教育者的比例在欧盟国家中位居前列 ,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数据显示立陶宛人接受中学后教育的比例位居世界前五,2016年25至34岁的人口中有54.9%已完成中学后教育,25至64岁人口中完成理工科、商科、行政与法律中学后教育者皆略高于oEcd国家的平均值。
立陶宛的教育系统也面临一些结构性议题,例如资金不足、教学品质不佳与学生数量下降等,立陶宛教师的薪资是欧盟国家中最低的,2014年、2015年与2016年皆导致教师罢工抗议,高等教育教师的薪资也较低落,许多大学教授需兼职以维生。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2010年与2015年的报告中,立陶宛学生的数学、科学与阅读能力皆低于oEcd国家平均。从2005年到2015年,少子化造成6至19岁的人口数下降了36%,使得学校的师生比提高,许多乡村学校被迫重组整并,为因应少子化,立陶宛议会决议减少大专院校的数量,例如在2018年将立陶宛教育大学(英语:Lithuanian Universit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与亚历山德拉斯·斯图尔金斯克里斯大学(英语:Vytautas magnus University Agriculture Academy)并入维陶塔斯马格努斯大学。
立陶宛也与邻国拉脱维亚同样面临受高等教育的双语者人才外流至他国的问题。
科技
激光与生物科技是立陶宛的重点科技领域。据中国商务部介绍,立陶宛在1966年就制造出了镭射产品,仅比美国晚6年,2017年,中国从立陶宛进口激光设备和光学仪器约1500万欧元,是中国从立进口的第四大重要商品,zhanzhong国从立进口总额的10%。激光公司来特激光(?viesos konversija)开发的飞秒激光系统在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为80%,被用于分子生物研究、眼科手术与纳米技术等,维尔纽斯大学的激光研究中心也成功开发了用来治疗癌症的强力飞秒激光系统。
天文方面,用于天文观测的维尔纽斯侧光系统(英语:Vilnius photometric system)为立陶宛天文学家维陶塔斯·斯特莱济斯(英语:Vytautas Strai?ys)于1963年开发。立陶宛已成功发射了LitSat-1(英语:LitSat-1)、LituanicaSAt-1(英语:LituanicaSAt-1)与LituanicaSAt-2(英语:LituanicaSAt-2)等三个人造卫星,目前为欧洲空间局的合作国家,2018年成为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的准会员。苏联太空人里曼塔斯·斯坦科维丘斯(英语:Rimantas Antanas Stankevi?ius)是迄今唯一一位成为太空人的立陶宛人。
2008年立陶宛启动科技谷计划,致力于提升科学研究的设备并鼓励产学合作,共建立了五个研发科技谷,分别为海洋科技、农林与生质能源、激光与半导体、生物医学、化学与药学。
医疗
2019年立陶宛的平均寿命为76岁(男性71.2岁、女性80.4岁) ,婴儿死亡率为2.99\/千人 。国内的高自杀率(英语:Suicide in Lithuania)是一社会议题,1990年代自杀率大幅上升,后来虽逐年下降,但仍是欧盟国家中自杀率位居前列者,2019年自杀率为20.2\/10万人,自杀现象可能与社会转型、经济危机、酗酒、社会包容与霸凌有关。
立陶宛税制(英语:taxation in Lithuania)中包含强制的医疗保险(privalomasis sveikatos draudimas,pSd),涵盖了包括急诊等大多数的医疗费用(但不包括牙科、门诊药与部分医疗产品的费用),且未纳保者亦可使用免费急诊服务。2000年起立陶宛多数的医疗院所为非营利机构,除卫生部经营的数间医院以外,也有许多私立医院提供自费门诊服务,医疗费用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较为低廉。2009年统计全国有12,191名医师(36.14名医师\/十万人)。2018年衡量欧洲各国医疗品质的欧洲健康消费指数(英语:Euro health consumer Index)中,立陶宛在35个国家中排名第28名。
一项来自牛津大学的研究表明,2019年冠状病毒病疫情导致了立陶宛男性预期寿命降低了1.7岁(在研究的29个国家中仅次于美国的2.2岁),女性则降低了1.3岁。
体育
篮球是立陶宛最受欢迎的运动,2021年立陶宛国家男子篮球队的国际篮球总会世界排名为第8名,作为一支欧洲劲旅,曾经三次获得欧洲篮球锦标赛冠军(1937年(英语:Eurobasket 1937)、1939年(英语:Eurobasket 1939)与2003年(英语:Eurobasket 2003)),三度获得奥运会男篮比赛铜牌(1992年、1996年与2000年)。立陶宛男篮秉承了传统的欧洲实用派打法,以整体打法为特点。篮球赛在立陶宛国内很受关注,2014年全国有近76%人口收看世界杯篮球赛的电视转播。立陶宛也出过多名NbA球星,包括已退役的阿维达斯·萨博尼斯、萨鲁纳斯·马修利奥尼斯(英语:?arunas mar?iulionis)、阿维达斯·马齐奥斯卡斯(英语:Arvydas macijauskas)、利纳斯·克莱扎与达柳斯·桑盖拉等,以及现役球员约纳斯·瓦兰丘纳斯和多曼塔斯·萨博尼斯。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男子篮球队前主教练尤纳斯·卡兹劳斯卡斯也是立陶宛人。
立陶宛在历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共获得25面奖牌,包括6面金牌(田径、现代五项、射击与游泳等项目),其中铁饼选手维尔吉利尤斯·阿莱克纳曾于2000年悉尼奥运与2004年雅典奥运两度获得金牌,又于2008年北京奥运获得铜牌;2012年伦敦奥运中年仅15岁的游泳选手鲁塔·美露泰夺下女子100米蛙式的金牌。
参加冬季运动的立陶宛运动员则较少,但国内逐渐建立了溜冰场、滑雪场等场馆,如2011年建成的雪竞技场(英语:Snow Arena)为波罗的海地区的第一座室内滑雪场。2018年立陶宛男子冰球队(英语:Lithuania men's national ice hockey team)在世界冰球锦标赛第一级(英语:2018 IIhF world championship division I)b组的六队中获第一名。
2021年9月立陶宛主办了2021年国际足联室内五人足球世界杯,为该国首次主办国际足联竞赛。
立蒂尼斯(英语:Ritinis)是立陶宛的一种传统球类运动,球员试图将球扔到对手后方得分,并持棒阻挡对手掷球进攻。立斯蒂内斯(英语:Ristyn?s)则是种立陶宛传统的摔跤运动。
媒体
立陶宛主要报刊有:《立陶宛晨报》(全国第一大报)、《共和国报》、《立陶宛回声报》(均为立文和俄文两种)、《晚间消息报》、《商业新闻》、《考纳斯日报》、《西部快报》、《人物杂志》等。
主要通讯社有:国家通讯社─立陶宛通讯社(ELtA);波罗的海通讯社(bNS)等,均为私营通讯社。
主要电视台有:立陶宛电视台为国家电视台、自由独立频道、波罗的海电视台(每天转播美国cNN新闻节目)、维尔纽斯电视台、“tV-3”电视台、“tV-4”电视台、考纳斯电视台等。
主要电台有:国家电台──立陶宛电台(每天用立、俄、波、英等语言播出节目)、“m-1”电台、“中央电台”(转播meiguozhiyin欧洲台节目)、俄语电台“俄罗斯广播”、“自由之波”电台及波兰语电台“ZNAd wILII”等。
2008年立陶宛定期出版500余种期刊杂志,年发行总量7000万份,报纸300多种,发行量2.58亿份。
人民生活
2007年初,立全国住宅面积8140万平方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4.1平方米,城市居民22.9平方米,农村居民26.3平方米。全国共有医院174所,病床张,医生人,每万名居民拥有病床80.1张和医生39.9人。截至2007年初,立共有固定电话79.24万部,移动电话用户达471.82万,家庭电脑和互联网普及率分别达42%和40.3%。
截至2008年底,立居民月工资2174立特(约630欧元),比2007年同比增长20.6%,税后实际收入1667.2立特,增长23.3%,平均养老金770立特(约223欧元),增长29.4%。2008年全年平均失业率为5.8%。2008年底,立登记注册的失业人口9.43万人。
外交:
外交政策
2004年3月29日,立陶宛加入北约、5月1日加入欧盟,致力于北约和欧盟的进一步扩大,奉行积极的对外政策,重视睦邻友好合作,努力扩大在本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同时,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已先后加入6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积极发展与乌克兰、摩尔多瓦、外高加索和巴尔干地区国家的关系,支持其加入欧盟和北约。2007年1月1日,立正式成为申根协议成员国。截至2008年,立建交国总数为151个。
对外关系:
同欧盟关系
2009年12月31日,根据立陶宛与欧盟签署的协议,立陶宛境内的伊格纳利纳核电站正式关闭。
2013年7月1日,立陶宛政府1日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正式接替爱尔兰开始担任欧盟轮值zhuxi国。立陶宛总理布特克维丘斯、立政府官员以及外国驻立使节等出席升旗仪式。
据立通社报道,布特克维丘斯在升旗仪式上表示,在担任欧盟轮值zhuxi国期间,立陶宛在加快实施关于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机会的协议方面具有雄心勃勃的计划。此外,立陶宛还将致力于解决能源问题,争取在2014年建成欧盟内部能源市场,增加泛欧能源基础设施投入,推动“东部伙伴关系”计划。
根据日程,立陶宛担任欧盟轮值zhuxi国正式启动仪式将于3日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届时立陶宛总统格里包斯凯特将向欧洲议会介绍立陶宛担任轮值zhuxi国期间的工作重点并回答欧洲议员提问。在担任欧盟轮值zhuxi国期间,立陶宛将在布鲁塞尔等地举办近3000场活动和会议,在立陶宛举办180场活动,包括16场部长级会议。
立陶宛是波罗的海地区第一个担任欧盟轮值zhuxi国的国家。2014年1月1日,希腊接替立陶宛,担任了下一任欧盟轮值zhuxi国。
同美国关系
1991年9月6日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立陶宛独立以来,一直与美保持密切关系,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基本支持美方立场,积极参与美领导的军事行动。美政界人士多次高度评价立在国际反恐行动中的作用,称立是可信赖的伙伴。2008年立美双边关系发展顺利。2013年8月,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总统集体访美,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并就加强战略合作、能源安全合作、网络信息安全以及跨大西洋经贸合作交换意见。
同俄罗斯关系
立俄1991年10月9日建交。立重视发展与俄关系,特别强调发展与俄加里宁格勒州的互利合作。同时,立方积极推动欧盟在能源问题等对俄政策上采取统一立场,以保证各成员国的利益。南奥塞梯冲突爆发后,立指责俄单方面挑起对格鲁吉亚的战争,强调俄没有履行在南奥塞梯问题上的国际义务,推动欧盟和北约对俄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立俄关系趋于冷淡。两国还在能源供应、对前苏联时期有关历史问题的评价等问题上存在分歧。
2021年12月16日,塔斯社报道称,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就立陶宛拟对白俄罗斯进行制裁发表评论称,立陶宛拟禁止白俄罗斯货物过境,俄罗斯不会无视,将作出回应,莫斯科敦促立陶宛不要走破坏经济关系的道路。
2022年3月8日,立陶宛中央选举委员会(VRK)在未能获得足够的选票,将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代表从欧洲选举官员协会(AcEEEo)驱逐后,立陶宛方面决定退出该国际组织。
2022年4月4日,立陶宛宣布降低与俄外交关系级别,召回立陶宛驻俄大使,并宣布从维尔纽斯驱逐俄罗斯大使。
2022年9月13日,俄罗斯旅行社协会称,九个欧盟国家已停止接受俄罗斯人签发旅游签证的文件,其中包括立陶宛 。
当地时间2022年9月19日起,立陶宛等4个与俄罗斯接壤的欧盟国家停止向俄罗斯公民发放申根签证,并禁止持有申根签证的俄罗斯公民入境。
2022年10月3日,据俄新社报道,立陶宛宣布驱逐俄罗斯驻立陶宛临时代办谢尔盖·里亚博科。
同邻国关系
立与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在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传统联系,三国之间除设有guojiayuanshou、政府首脑及部长级定期会晤机制外,还建立了波罗的海大会、波海地区国家经济论坛、三国首都会议机制等。三国各层次交往十分频繁.
同中国关系
1991年9月14日中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同国际组织的关系
支持联合国尽快进行改革,认为联合国应通过改革增加工作透明度、职业化和效率,加强安理会的权威。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在伊拉克、阿富汗、可所谓等热点地区派驻士兵或民事警察,2005年起负责领导多国维和部队在阿富汗进行重建工作。
旅游
市内值得游览的地方包括St. Anne教堂、Gates of dawn、圣三一堂、basilian、圣安娜(St. Anne)教堂修道院、Vilnius大学、Vilnius座堂、Gediminas塔、十字架山等。
最令人难忘的是十字架山(hillof crosses)。十字架山是一个非常细的山头,上面插了上万个型型式式的十字架,每一个十字架背后都印证了立陶宛的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立陶宛开国以来的战争及革命都一一完整地保留在这些十字架上。
圣安娜(St. Anne)教堂,位于维斯杜拉河坡最高、华沙最美的克拉科夫斯基普热德梅济(crakowskie przedmiescie),由圣安娜公主(mazowsze duches Anne)和她的儿子博莱斯瓦夫四世,1454年为贝纳迪(bernardine)教派的教士而建,1515年及1657年教堂曾遭回禄之灾,仅剩现在所见的哥德式圣坛(chancel)部分为最早的建筑。最值得参观的是教堂内部一律金碧辉煌的巴洛克式设计及陈设,满布着一七四○年代的名家绘画、天花板下垂的水晶灯、反射在包着金箔的雕刻及圣像,照得整个教堂光辉灿烂。
在圣安娜教堂旁竖有1683年完成的巴索玛丽圣母像(blessed Virgin mary of passau),这也是在波兰大动乱中未被波及的塑迹,塑像双手抱着圣婴,慈辉流露,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