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安州短暂停留和部署后续的期间。
除了好好休息一下,西去征程的尘埃和疲惫之外,就是马不停蹄的派出更多的武装信使,召集来自建安州都督府境内的各处城主、邑令和乡社长,到建安山城中觐见和开会。
而明面上的理由,则是意图借助众人所长,为境内的长治久安和稳定展的大计,统一思想和踊跃建言建策云云。
根据我与前两代的藩主的后续协定,位于半岛上的积利州、复州和建安州的三州之地,将作为后续执行条款的抵押和保证,以及借道出兵征讨东南诸侯的大后方和跳板,而在此期间由淮东代管一切军民事务。
然后宣布进行户口统计和土地清丈工作,来自淮东的武装工作组,将深入到大多数的额村邑基层,去执行这些活动。
然后,在根据收集的数据来,制定各级各种丁税、田赋和徭役的征收基数。
而在势比人强的占领军刀枪环列之下,前来的大多数人等,也纷纷公开是表示了某种心悦诚服,或是坚决遵从前代藩主遗愿的态度。
乃至还有人私下纷纷跑来拜会和暗中向我宣誓效忠,之类层出不穷的闹剧。
因为半岛地区,除了建安州的沿海平原之外,其他地方都是绵连起伏的山地和被分割城支离破碎的人口聚居区;背山面海相对贫瘠而产出不丰。
因为是半岛的地形,既没有更多拓展的空间和余地,也没有大多数军事防备上的压力,是以在罗藩所辖十一州的领地内,也属于某种意义上鸡肋一般的边角之地。
因而被安置在这里的世臣,也只有三家而已,分藩之家更是没有的事情,其他都是直接委派过来的代官。
因此目前真正需要解决的,也就是这大小三家别姓的世臣而已;当他们站在我面前一至表态,愿意遵从新的管领当局之后,暂时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至于大多数本家委派的代官则要简单的多,只要保证他们的基本待遇和标准不变,已经保障他们在当地的身家财产,就很容易接受了换了一个负责对象的事实。
而至少辽城的本家在之前好几个月内,以及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能力给他们和他们的家人,放俸料米和供养金了。
当然了,其中显然也有并不同意的异见和杂音;只是,我也不会做公然对异见分子,做出**毁灭这种残忍的事情;
最多是也就是把对方全家都控制起来,然后签下一份放弃一切去留自便声明书,一股脑儿全部礼送出境好了。
相信他们在辽城的罗湛容那里,会得到更好的前程和机会。
至少这个已经变相控制在手中的半岛中南三州,我是不会在主动吐出来了,所谓的停战之约,同样也需要足够地缘上的军事存在,来作为直接的保证和制约的。
此外,就算是罗湛容取得了本家的控制权,但罗藩及其周边附属势力的内乱,只怕还要持续上很长一段时间;在需要的时候同样可以应邀派兵北上,或是主动撕破协议重新介入辽东的局面。
更何况,我已经从这各半岛上得到了不少利益,并且还有更多的利益,等着我去挖掘和开。
比如,作为东海大三角贸易的重要节点和中转地,辽东半岛所拥有的多处深水良港,所带来的贸易增值和财富吸聚效应;
还有半岛沿海横跨渤海与黄海之间,极为丰富的渔获;以及在6地上探明的数处浅层矿藏;大片山林中动辄数十年生、上百年生,造船所需的充足大料和板材;都有待更多的投入去开和应用起来。
只可惜往昔的罗藩历代当主,重心都在与西面薛氏的相爱相杀上,在这些方面也只是浅尝即止开个头而已,就无暇更多投入和长久坚持下去了。
而半岛三州的具体情况也是具体处理,像是控制最早最南端的积利州,因为人少地狭而基本已经完成了自上而下的人员更替,形同淮东直接治理的地区;
而复州境内则是,来自驻屯开拓点和当地居民的村邑、市镇,比较紧密的混杂在一起,而以有偿劳役的交流方式,形成某种初步共生共存的局面。
建安州的局面则要更加复杂一些。其中既有保留了原本世臣有限自治权的小片封地;也有通过留任代官来沿袭旧有管理体制的“前直领”地区;乃至淮东为了开当地资源,所设立的山地牧场、种植园、伐木场、矿山地、渔业码头等的新筹备当中据点。
从表面上,淮东的政权机构,暂时只掌握了军事上的存在和要点控制,已经大部分的商业贸易和经济活动,同时在一些主要城邑,受理和行驶司法方面的审判权而已。
无论我在底下怎么改天换地或是潜移默化的改造,但至少表面上还要维持一个基本保持原来现状的姿态。
这样,当北面的安东诸侯们相互争斗,战乱不休的时候,在淮东军事保护下相对平静而安宁的半岛上,就可以很容易吸引到北面,大批流离失所无所生计的民众来投奔。
这时候,来自海对面的淮东,关于新一轮夏季动员背景下的人口统计,也出来送到了我的手中了。
不知不觉之间,如今淮东直接治下的人口,就已经悄然突破了百万之数;其中除了收容安置了大量新罗藩流民的全罗道南部以外,还有就是新纳入淮东管控治下的辽西五州,所6续搜括出来的编管人口。
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北向南狭长分布的辽西五州,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大后方和战略缓冲。北面和西面都是重山阻隔山外草原,而东面则是传统意义上的盟友罗藩,
因此,只要守好南端与平卢道的营州邻接的小清河防线,以及东北一隅的屏州与遂州之间的关要,就可以关起门来安枕无忧的玩种田暴兵了。
当地既耕且牧,果木山林皆宜,更有将近二十万编管下的户口,日后这个数量还有可能继续增加当中;
因此,无论是潜在的兵员基数,还是粮食和农副业上的产出,除了基本维持的驻军之外,都可以很轻松的再提供半个军,到七八个正编营头的日常所费。
当然,装备能够跟得上就是另一个问题了。至于代管的半岛三州,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添头,虽然也有若干人口,但是短期内只能做有限的变动和调整,也不能算在正常的动员计划和体制内。
当然了,如今的淮东在官面上的管辖,还是青、沂、潍、淄、密、海六个州,至于北方黄河边上的济、齐、滨三州,南边临淮水的泗、宿两州;东边半岛上的胶、登、莱三州,还有西面主要用来备敌的郓、徐、兖三州;
除了军事上的兵马使、团练使和都监官外,都是不存在州一级行政建制的。而是以二三十个县一级权代官的名义,归属在六州镇抚使的名下,进行统一管理和分配职能的。
然后通过内部的协调将其中一些具体上的管辖,再间接的分配给相应的观察使、转运使、布政使,乃至监察里行等相应的衙门。这样就等于是变相的规避了来自国朝内部,在淮东地方人事任免权上,过多介入和干预的机会。
淮东制置使和六州镇抚使,能够自行任免代行职事,而事后报备的权宜之便,正好就卡在县下这一级。
另一个方面,则是有两个突状况,需要我这个层面来处理善后。
先是,在各种暗流涌动的幕后推动和促进下,以秦长脚为的肃反委员会,最后还是在当地搞了一件大新闻出来。
他们在四月末和五月初之间,动了一次突然行动,将即将离开淮东的官方巡访团内,所有的跟班和扈从都给扣了下来,顺便查获了一堆赃物和证据。
然后,只剩下一堆身边清洁溜溜的光杆官员,被淮东水军强制监督着,从板桥老港上船,而带着各种恼羞成怒、不甘和愤恨之类的情绪,被迫出海往南方江宁而去了。
这等于是他们前呼后拥的风光嚣张得来,但无论做了多少事情,使了多少手段,最后都只能灰溜溜的只身,被驱逐回去。
就连带地上上搜刮和敲诈的东西,都没有机会带走,就变成了他们手下人等,某种现成的罪状和证据。
毕竟,怀东虽然有前沿管领军民的权益之便,但还没有达到可以擅自处断,这些朝廷派遣官员的地步。
据说他们前脚一走,这些被扣下来形形色色的数百号人员,就进入了明典正刑的公开审判的流程。
一时间,淮东地方上下,简直是民情鼎沸,大快人心而无不拍手称赞啊。
就连一贯身为人所诟病和畏惧的肃反委员会,也在一夜之间仿佛被洗白成为,一个不畏权贵与强横,受人尊敬而崇尚的部门和标志了;一时间风头甚至过以各军将虞侯为的军中监察部门,以及观察使下的提刑和察访有司。
作为幕后的推手和布局的一部分,我再怎么不喜欢或是暗中看不顺眼,还是得必须全力保住秦长脚这个站在明面上的挡箭牌,或者说替罪羊了。
毕竟这也是针对江宁方面,以及国朝内部的某种试探和博弈,起码对于朝中派系错杂的党争和侵轧构陷,表明足够分量的置身事外,而坚决反击过界的态度和手段。
另一个则是不择不扣的坏消息,肆虐于淮南境内的蝗灾,终于越过了淮水的阻隔,而蔓延到淮北之地来了。
因此,当其冲沿淮的宿州和泗州境内,已经是哀声一片了。
但是好歹这两州在去年和今年,都在忙于道路水利城池修缮的土建工程,真正应急性的农业复耕的规模并不大,因此受灾的面积也是相当有限的。
但是剩下来,就是如何预防和阻止蝗灾,继续从沿淮地区扩散北上到淮东的腹心地带和主要农业产区,就需要花一番大力气,调动投入相应的人力和资源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小农为主的前农耕时代,对于这种事情是几乎没有任何抵抗能力的。一个处理对应不当,就是接下去一连串天灾**的开端了。
而对于淮东治下带有军管色彩而集体化经营的农业生产,同样也需要付出相当的气力和心思去对应。
而按照淮东的现有体制,在6务观和辛稼轩都不在任上的情况下,也只有我亲自出面才能调动和指挥的起来,这个层面上的军民一体动员和奔走出力的救灾事宜了。
这可并不亚于指挥一场全局性的大型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