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的地形特点是西南低,东北高。
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山地或者丘陵地形。
为数不多的平原位于西边的沿海地带。
李定国的西路军走的是平原地带,按理说在拿下义州后可以快速南下。
但是李定国没有。
因为这次出兵朝鲜的任务是对建奴斩草除根。
所以他得改变战术。
晌午时分,明军进驻义州城。
副将窦名望来到李定国身边:“大人,义州守将正在外面等候。”
“让他进来。”
“是。”
义州守将见到李定国之后非常兴奋。
按照规矩,他这个级别的朝鲜官员是不可能见到明军总兵的。
但是他见到了,而且是在中军帐内见到了对方。
他激动的单膝下跪,用不太熟练的中原话说道:“末将参见总兵大人。”
一般情况下,边关守将都知晓多种语言。
虽然谈不上精通,但是做一些简单的交流还是没问题的。
李定国点头:“起来吧。”
“是。”
“城中有多少士兵?”
“回总兵大人,义州城共有士兵一千五百人。”
“多少青壮?又有多少老弱病残?”
“青壮五百左右,其余都是老弱病残。”
“你把军中青壮都挑出来加入本官的队伍里,老弱病残则留在后方运输粮草。”
“是。”
不到半天时间,义州守将就把合适的朝鲜兵选了出来。
等他们来到李定国的军中时,李定国早已做好了安排。
他将五千骑兵分成了五十个小队,每队配备数量不等的朝鲜兵。
然后把他们全都派了出去。
以义州城中心,搜寻建奴的踪迹。
如果遇到小股建奴,直接扑杀。
如果遇到建奴的大部队,则立刻返回求援。
朝鲜兵第一次跟随明军行动,一个比一个兴奋。
义州城东十五里,一支明军小队来到了一个村子的外面。
朝鲜兵立刻进村询问:“我们是大明官军,来这里是为了剿灭鞑子,村子里有鞑子吗思密达?”
“没有。”
“发现鞑子踪迹立刻上报,否则就是通敌。”
“没问题思密达,不过...”
“不过什么?”
“前些天村长家里来了两个外地人,他们让村长的儿子带路去了山里,到现在也没回来。村长每天都给山上送饭,问他发生了什么也不说。”
几个朝鲜兵互相看了看,一个人猜测道:“应该是建奴的探子,咱们立刻上报。”
明军小队得到消息后立刻杀了过来。
李定国的思路是不放过任何一个建奴。
建奴探子也好,建奴的大部队也罢。
只要发现,立刻出兵追剿。
他不怕耽误时间,因为平辽大军有的是时间。
在李定国到处搜捕建奴的时候。
东路军的李宪忠也渡过鸭绿江,来到了朝鲜咸镜道的钟城城外。
咸镜道有几座比较大的城池。
从北到南分别是钟城,西水来,镜城,端川以及咸兴城。
(朝鲜八道的名字是由所在道中两个最大城市的首字组成,如咸镜道是由咸兴和镜城的首字组成;平安道是由平壤和安州的首字组成。)
朝鲜虽然将咸镜道借给了建奴,但咸镜道内还有许多朝鲜官员和士兵。
他们本不想留下。
可是他们的家和家人都在这里,他们无奈留下来给建奴卖命。
建奴兵力本就不多,所以多尔衮只在钟城布置了少量部队负责警戒,大部队都驻扎在镜城一带。
李宪忠率领明军在拂晓前渡河,随后在河对岸建立桥头堡。
紧着主力部队开始渡河。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钟城的城墙上时,明军已在城外列阵。
“报!”守城的朝鲜兵跑到城中,向驻守在这里的建奴将领李思忠汇报:“启禀李大人,明军突然兵临城下。”
“什么?”李思忠腾的一下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明军有多少兵马?”
“太多了,根本数不清。”
李思忠顿感不妙,立刻穿好甲胄点齐兵马爬上城墙查看情况。
不看还好,看完之后他的心直接凉了半截。
城外的明军少数也有五六千人。
而他麾下只有八百兵马,而且还有一些尚未完全恢复战力的伤兵。
好在城外的明军只是围三阙一,他还有逃跑的机会。
“大人,明军来势汹汹,要不咱们还是撤吧!”旁边的亲兵低声劝道。
李思忠点头:“撤肯定是要撤的,但前提是搞清楚对方主将是谁。”
为此。
他派人出城假装商议投降事宜。
不多时,出城的士兵又返了回来:“大人,对方主将是李宪忠。”
李思忠听闻后脸色大变,带兵冲向南城门打算从那里撤退。
城门打开的同时,他一马当先冲了出去。
麾下兵马紧紧跟在他身后,一同向南撤离。
城外的明军立刻将这个消息报告给了李宪忠。
此时李宪忠也知道了李思忠的身份。
他迟疑了片刻后朝着李顺祖下令:“李思忠身为为李氏族人却给建奴卖命,是彻彻底底的败类!我给你两千精锐,务必追上并除掉他。”
“遵命!”李顺祖带着两千精锐迅速追了上去。
换做以往,李顺祖是追不上建奴骑兵的。
但现在情况变了。
建奴自从离开辽东进入朝鲜后,就一直面临着粮草短缺的问题。
士兵们吃不饱,但也不至于挨饿。
战马虽然能吃饱,但吃不好,就算吃米麦等粮食也不行。
(《钦定平定金川方略》记载:战马长时间吃粮食反而会出现“疲瘦堪虞”现象。)
此前八旗兵一直给战马喂食黑豆。
到了几乎不种植黑豆的朝鲜后,战马就吃不上黑豆了。
另外。
咸镜道多为山地和丘陵地形,没有足够合适的场地训练战马。
战马和人一样。
营养摄入不足,且得不到充分的训练,身体素质便开始下降。
与他们不同的是。
平辽大军的军粮一直是足额供应,大豆苜蓿等战马草料更是源源不断。
此消彼长下,建奴的战马失去了优势。
明军的战马却占据了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