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还是依循着父亲的教导,彻底放松身心,严格按照功法的要求修炼,至于能练出什么来,修炼到什么境界,什么程度,全然不去理会,这就是况家功法的宗旨。
三天后,瓦剌族和兀良哈族的送礼大军风尘仆仆赶到了,瓦剌族的代表是铁木玉花公主,兀良哈则派出了于都王子,此人乃是兀良哈可汗的第三子。
瓦剌和兀良哈的王虽然自称可汗,但只限于族群内部,对外依然称王,因为大草原上公认的唯一的可汗就是俺答王,别人如果对外称汗,那就是表明与俺答王公然对抗,那样的话,雌雄难辨,也只有兵戎相见,一分高下了。
可汗跟内地的帝位一样,天无二日,人无二主,草原上同样是这个规矩。这是成吉思汗当年在斡难河与万族聚会时定下的规矩:草原上只有一个可汗,只有一个共主。
大草原上的这次聚会,跟刘邦灭掉异姓王与诸侯的大会一样,制订了大汉民族的统治方略:非刘氏不王,非军功不得封侯。
刘邦制订的这项政策,从西汉开始执行,影响了汉族一千多年,成为王朝延续最重要的政策。一直到明朝,这个政策依然发挥着重大作用。
这次乌蒙和迭木儿花都学乖了,接到各自可汗的信后,在出发前分别给况且发来通报,言明他们可汗派出王子、公主前往,目的是给大明钦差殿下送国礼,别无他意。
他们真是怕了,唯恐大明钦差再找什么借口碰瓷,那样的话,不知还得花多少钱免灾,面子上也挂不住。
况且接到通报后,也是一怔,他本来只想拖延些时日,并无无意找瓦剌、兀良哈的麻烦,没想到这两族还当真了,派出王子、公主专程给他送礼。
再看到礼单,况且更是震惊,书画都是晋唐的名家真迹,居然还有一幅梁武帝的书法作品。
况且不仅兴奋,甚至都有点慌乱了,站起身连连疾走了几步。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梁武帝一生佞佛,后来也因此亡国,不过不可否认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开国之主,只是在信佛上过于执着,数次自己卖身给佛寺,然后由丞相大臣们聚敛天价的金银来把他赎回来。
这种天方夜谭式的闹剧梁武帝不止干了一次,过几年就来一回,无心治理朝政,钱财都被那些大寺院聚敛在手中,结果把自己的天下闹的民不聊生。
梁武帝后来亡国实质上跟信佛不信佛无关,而是自己犯了太大的过错。
况且读史时仔细研究过梁武帝的事迹,得出了自己的读史心得,大明朝廷跟梁武帝犯了同样的过错。
什么过错?就是过于重视优待士大夫和豪绅,过于残暴虐使小民。不过梁武帝的错误时是出于他的个人之意,而明朝则是由文官集团操控造成的。
一码归一码,梁武帝的书法作品可是一绝,得到了王羲之的真传,王羲之能够坐上书圣的交椅,与梁武帝的高调传承直接有关,后来的所谓“右军如龙,北海如象”就是从他的话引申出来的。
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是王羲之的铁杆粉丝,王羲之能最后奠定在书法史上第一人的地位,李世民算是接了梁武帝的接力棒。
当然,王羲之的确无愧于书圣的桂冠,不仅两大帝王吹捧他,书法界对他也是众口一词,后世一千多年巍然屹立。这充分说明,只有真正的艺术价值才能获得千百年的公认。
其实,李世民所学并非王羲之,而是学的梁武帝的书法。
这桩公案,破有深意。
后世皆知,李世民虽然得到了王羲之的绝品《兰亭集序》,也是朝夕不倦地反复临摹,却没有得到王家笔法真传,只能临摹个四不像。最后从梁武帝的书法入手,却也取得不错的成就。
奥妙就在这里:王羲之的书法必须得到王家笔法真传,才能练到最高境界,至今依然如此。
况且为什么兴奋不已?又不是得到了王羲之的真迹。
关键在于,王羲之的作品传世的还有几件,梁武帝的作品后世未有一件流传,所以况且看到礼单上居然标有梁武帝的一件书法作品,掉下来了。
没看到真品时,自然无法确定是不是真迹,其实就算是看到,他也鉴定不了。因为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梁武帝既然没有真迹传世,也就没法鉴定这幅作品的真伪。
尽管如此,况且仍然在全力压住心里的震惊和喜悦,不管真伪,只要是两晋南北朝的作品,哪怕是当时人临摹的梁武帝的作品,那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精品。
接下来,他又一次震惊了,他居然在两份礼单中看到不少宋版书,最让他惊喜的是两份礼单提供的礼品中的宋版书,居然可以凑齐一套史书。
分别是:左传、史记、汉、三国志、晋。
况且服气了,这两族看来真是有不可小觑的底蕴啊,居然有这么多宝贝藏在国库里,当然这些东西都是当初金元两大王朝从宋朝皇室那里抢掠来的。
估计这两族中无人知道宋版画的价值,否则就是打死他们也不会送出来当礼物。
这些礼物是无价之宝。况且当然不会去提醒他们,还是自己闷声大发财吧。
对于塞外民族来说,这些籍的确没有什么价值,至少没有变现的机会。他们之所以一直保留着,更多的是因为这些古物象征着他们祖先的不世丰功,多少有些纪念意义。
既然大明钦差不消停,玩碰瓷,想要国礼,那就拿这些不值钱的东西敷衍一下他吧。这就是两族可汗的真实想法。
书画只在懂得鉴赏的人眼里才只有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宋版书的主要价值就是校勘,另外宋版书一般而言都是孤本,绝难找到两本相同版次的宋版书,要找到两版相同的宋版书,比找到两片相同的树叶的难度差不多。
两族送来的书画作品和宋版书,在行家眼里当然是价值连城的宝物,但在不懂行或者一般人手里,真还没任何用处。
前有五代十国的残暴血腥的杀伐,后有元朝的铁血灭绝,东坡所谓的斯文扫地尽矣,不足以形容这两场文化史上的巨大灾难,许多书籍都彻底绝迹,连带着绝迹的就是许多类的文化。
另外,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因为一代代的手抄传袭,经常有以讹传讹的弊病,还有许多书,都是残缺的,这就需要找到一些孤本、善本来校勘完善,宋版书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此。
若是小说类的东西,哪怕毛病再多也没有问题,可是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都是先贤立意的作品,其微言大义就是错了一个字,都可能将后世学人的解读,领到错误的路上。
因此,补足这些典籍,就是在完善中国文化,完善先贤立意着作的绝学。这也是况且激动不已的根本原因。
宋朝是中国文化最为兴盛的时代,自宋太宗开始,就以文治为国策,更是倾注无数才子大家的心血,开始把先前缺失的典籍一一补足,朝廷开设了校勘馆。
当时科举成名的许多大才子都是进入校勘馆做着完善古籍的工作,明朝也有校勘一职,却更多的是象征意义,而不是真正去做校书的工作,在明朝做校勘工作的是中书。
所以对先贤典籍做出最大贡献的还是宋朝的文人,如司马光、欧阳修、宋祁、范镇这些名震后世的大家,他们的成就也就集中在了宋版书上,后世无比重视宋版书,就是为此。
况且是文人,虽然不做校勘的活儿,却也知道这些宋版书的价值,每一本都是孤本,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大人对他们的礼物还满意吧?”纪昌看到况且脸上压不住的喜意,试探着问道。
“满意,太满意了,能收到这样一批礼物,已经不虚此行了。”况且喜形于色道。
“这可是我提醒他们的,说您不喜欢金银这些俗物,就喜欢书画古籍。”纪昌马上表功道。
“嗯,你做的不错,到了板升城继续、继续。”况且点头道。
“大人还想敲诈俺答王啊?”纪昌张大了嘴巴。
“对,如果有机会为什么不做?”况且笑道。
“那也得有机会才行啊。”
“没有机会,难道就不能创造机会吗?”
况且已经对板升城之行充满了憧憬,瓦剌、兀良哈两族都有如此底蕴,鞑靼一族的底蕴更丰厚吧,如果再能弄到一套宋版的诸子百家,那就十全十美了。
当然他也就是想想而已,宋版书绝对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说谁家底蕴足,就一定能拿得出来,要论底蕴,其实还是内地朝廷最足。
“去通知曹大人他们,让他们准备好迎接这两族的王子和公主。”况且道。
“这事要那些大人参与吗?”纪昌问道。
况且对外一直是单干,很少跟曹德麟他们合作,他明眼所见,这些官员各自心怀鬼胎,经常把好事弄成坏事,怎么会愿意跟他们一起凑合呢。
但这次不一样,况且准备借机开个盛会,一是给瓦剌和兀良哈两族一个面子,另外把场面弄大一些,时间自然就可以拖长一些,哪怕拖个一天半天也是好的。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找到各种拖延的借口。
纪昌立即跑去向曹德麟等官员传达了况且的命令。
曹德麟等人一听此事,很是满意,况且总算想起他们来了。这些日子钦差大人一直把他们抛在一边,根本不予理会。
官员们早就憋了一肚子气,只是没机会发作,不过在各自给朝廷的奏章里,可都是尽情地宣泄着对况且的不满。
“请回禀钦差大人,我们一定准时到场。”曹德麟大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