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间李维又意识到了一点,如果明年粮食真的会涨价的话,那么种子的价格一定也同样会水涨船高,那么趁着现在去囤一批种子,最起码要保证明年的春种,因为想一想这确实是眼前急需要解决的事儿。
提前把种子预备好不会花费太多的成本,但如果说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等到粮食涨价之后,种子的价格同样水涨船高,那样付出的成本就要涨价许多。
李维想了想赶紧给谢尔盖打来电话,询问一下他的意见。
谢尔盖十分认真地聆听了老板的建议,在听说李维要囤一批种子之后,谢尔盖第一反应是老板或许是有些杞人忧天了,像种子这种东西很久都没有涨过价了,因为俄国有物价管理法,包括粮食的价格都会控制在一个水准之内。
而且种子这种东西是有保质期的,如果过了保质期,那么粮食的产量以及产出的质量都会受到很大影响,比如在华夏,种子的保质期被设定在两年,当然这是大部分的粮食作物,事实上种子经过五到三十年,还是有一部分能够进行种植的,但是这样作物的成品率就没有办法做到保障。
根据华夏的标准,那么李维哪怕是现在开始囤积今年新玉的新种子,那么最多也只能保存两年,应付两年春种,而且这东西提前买下来需要冒很大的风险的,一方面保存的时候如果受了潮,那么种子就有可能没有办法使用,或者产量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很多农场主自己都不知道明年自己想要种什么,毕竟这东西要看市场,如果提前就把自己明年要种植的作物定了下来,那么如果明年这个作物的价格不是很稳定,或者是受到了很大影响,想要改也来不及了,毕竟种子已经买了,如果强行去改种其他作物,那么种子带来的折损就会让农场主难以接受。
虽然李维现在很有钱,但是从公司运营的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工作。
但是李维却不这么想,这些虽然是眼前可能面临到的困难,但如果站在战略的角度上来看,如果战争一旦发生,那么粮食的价格想都不用想一定会上涨,那种子的价格也会上涨,如果粮食的价格上涨,那么只要稍稍调低自己出售的价格,那么就不愁买家。
至于保存会出什么错误,事实上在俄国,仓储的压力并不是很大,一方面土地很便宜,哪怕是自己重新建一个仓库成本也不是很高,其次想要防止受潮需要的成本也很低,毕竟现在已经是现代社会了,再加上地处北方,气候本就干燥,只要在雨季做好防潮措施,那么到了冬季就完全不用管他了。
李维没有时间跟谢尔盖解释了,这是最后嘱咐了他一下,让他处理好秋收工作,今年的秋粮其实已经提前预定出去了,所以李维也没有办法囤积下来了,但是明年,明年一定要保证粮食的成功播种,其次明年李维想把自己这批粮食留下来,不着急出手,根据他的观察,虽然战争已经有可能发生,而且大概率会突然发生,但是应该还会有一段时间留给自己有做缓冲。
从谢尔盖那边里面也不是一无所获,最起码他也了解到了种子的保质期大概是两年左右。
李维想了想就算战争真的发生,这两年可用的种子也就够用了,不管战争是否发生,那么两年以后,粮食的价格受到战争影响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事实上粮食价格的走高大概率在战争开始之后的几个月到一年时间之间,之后就会通过全球市场的调节逐渐恢复平稳。
这也是很正常的事,在现在全球化的时代,嗯任何一件商品都有可能收到外在因素影响而变得紧俏,但是全球市场十分的巨大,他自己的条件能力也十分的迅速,所以很快价格就会重新趋于平稳。
收购种子这件事李维决定亲自去做,毕竟现在手头没有合适的人选,阿妮亚虽然已经逐渐走入了管理层,但是在商业方面她还是没有太多的经验,现在的她更多的时候还是充当一个管家的身份,在李维不在的时候,能够帮助李维让公司正常运转。
至于季安筠那边,她主要是处理公司里面金融的相关事务,做生意之类的她虽然也有涉猎,但是经验还没有李维多,所以李维现在也只是让她多看多学,希望未来的某一天能够帮上自己的忙。毕竟相季安筠这种学霸,只要花费上一些时间,肯定就能走得很远。
既然自己需要着手去做这件事儿,那么提前把计划罗列好就是李维现在需要去做的。
今年的种子,是李维从舅舅那边的老渠道搞到的,种子的价格你以为也不是很了解,虽然当时跟他涨了价,但是是不是最具性价比的选择他也不知道。
鉴于今年已经临近秋收,而今年的新种子将会在秋收之后下来,所以李维决定多选几个供货商,从中挑出性价比最高的,和品质最好的两家供应商,以后跟他们长期合作。
在这方面里面也询问了一下季安筠的意见,根据季安筠所说,以前她也或多或少在银行里了解过采买方面的工作,银行的做事方法往往就是货比三家,一般都会给老板三个选择渠道,当然这是仅限于一些小范围商品的采购,真正的大宗商品往往总公司就已经定好了采购渠道,下面的公司是不可以随意更改的。
李维思考了一下发现虽然这种事情可能会因为制度僵化而造成很多浪费,但是把供货商选择的权利揽到总公司,其实那很大程度上避免下面公司贪污纳贿,或者是私自挪用公司的财产,只能说任何一项制度都是有好有坏,都是双面的,你选择他的优点,那么就一定要接受他的缺点。
李维听了以后更加坚定了要多去看几家供货商的这个选择,去年的时候他还不太了解成本利润这些商业间的规则,现在想想真是太莽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