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原本是小镇上的富庶人家,前后两栋三间大瓦房,前店后厂,在街道中心地段开一家糕点作坊。后来兵荒马乱,祖父母早殁,父亲染上鸦片,致使作坊倒闭,家道中落。
解放后,父亲戒掉鸦片,买了一条木船,在通江河上跑运输谋生。虽然日子过得不宽裕,但由于家庭人口少,负担轻,并不缺吃少穿。在小镇算得上是好条件的人家。
李非一岁时,家里就给他订了娃娃亲,对方是一个乡下女孩。“四清”运动后期,母亲参加街道组织的学习,要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懂得了娃娃亲属于旧风俗,当在破除之列。
新的潮流滚滚而来,像所有的变革时代一样,家庭妇女往往总能展现出比其他人群更大的热情。组织者的方法简单而且有效,那就是新旧对比,忆苦思甜。就连思想一贯落后,一双裹脚的母亲,竟然也有了图表现、争先进、不甘落后的冲动。
母亲征询父亲的意见,父亲说不出什么意见。父亲是个老实人,又多半时间在船上,很少参加学习,不懂当时的形势,对儿子的婚姻大事自然说不出好歹。
要推掉儿子的亲事,最难面对的是亲家。虽然娃娃们还小,还没有走动,两家毕竟已经有了这层联系的纽带,心里早已认了对方。还有媒人,跟两边都是亲友关系。如果退亲,无疑会是对对方的伤害,几方面的关系都要得罪。
假如不退,大形势如此,谁能保证这件事今后还能作数?要是到了儿子人大心大的一天,他再提出退亲,不是把人家姑娘给耽误了?
母亲和父亲左右为难,举棋不定,最后商量决定听一听儿子的意见。看他自己怎么说。
谈话的地点在儿子的小房间。
儿子的房间是在父母的房间里分隔出的一小间。刚刚放一张床和一张用碗柜代替的书桌。
李家说来房子大,实际上自己住的地方很小。街面上的三间正屋很久以前就被供销社征用了。在李非的印象中,正屋就像不是自家的房子。因父亲常年在船上,母亲把后屋的两间空房也租了出去。一来每月可以收三元钱的租金;二来也图个人多壮胆。
李家的房子是旧时建筑。木屋架,挂砖墙,房间里上有楼板,下有地板,唯独没有窗户。堂屋的光线是从天井下来的;房间的光线则是来自楼梯口屋顶的两片亮瓦。
分隔房间时,儿子要在自己床头的山墙上开一个窗,起初父母不同意。当时李非正好在看鲁迅的杂文,里面有要掀开屋顶才同意开窗的话。于是故意要开一个大窗。父母果然妥协,同意开了一眼小窗。
小窗是木板窗扇,打开窗门,临窗的小书桌就会豁然亮堂。这让李非感到很惬意。即便是几十年后,李非住进了整面落地玻璃窗的大房间,对那扇小窗依旧充满怀念。
母亲问他的意见,这门娃娃亲退还是不退?要退,你就早点提出来。免得耽误了人家姑娘。
母亲的话让李非感到突然。这是父母第一次为家事征求他的意见。而且还是他的亲事。
他有些不适;又有些羞愧。那年他还不到十二岁。自从上学后,就常有同学拿他的亲事开心。他们大声喊着那姑娘的名字,让他难堪。尽管他从未见过那个女孩,但她的名字与自己的名字被别人联系在了一起。
五年级春季开学季,班上由外地转来一个小女生。小女生不但相貌好看,而且穿着不俗,在一群小镇女生中显得格外出众。引来班里的一些小男生们竞相讨好巴结。
小女生的父母都是镇中学的老师,对小女生的同桌有特别要求。要求是品行与成绩双优的学生。
班主任把小女生安排与李非同桌。还在小女生的妈妈面前把李非如何如何夸奖了一通。就在老师和家长都以为给小女生找到了一个安全港时,让她们意想不到的变化发生了。
刚开始两人小孩还能相安无事。时间稍长,孩子间的小把戏就多了起来。
他把他的零食给她吃;把他的文具给她用;把他的书借给她看。她也把她的零食给他吃;把她的文具给他用;把她的书借给他看。
最早议论他们的是班上的另外几个小女生。接着几个调皮的小男生也开始鄙视李非。罪名是李非玩姑娘。在那时候的小孩子眼中,玩姑娘是件很可耻的事。
班主任是个严厉的女老师,最讨厌和男生关系亲密的女生。她骂她们是小妖精。
一天午休时间,两人都伏在课桌上午睡。小女生故意把胳臂拐伸过中线。李非往后退让,她继续往前挤占。他明白她是故意,于是以牙还牙,与她挤来挤去;头埋在桌面上小声地嬉笑。
班主任走过来,用拿在手里的一根细竹条在他们的桌侧狠狠地抽了一鞭子。
这课桌是李非从家里搬来的,是母亲的嫁妆。侧面装有箱板的那种。鞭子抽在上面异常响亮,不亚于平地一声惊雷。
全班所有的同学刷地抬起头来,向他俩这边张望。先是惊讶,继而是耻笑。场面让李非无地自容。
李非两脸通红。面对老师一脸的严厉,脱口说了一句:是她挤占我的位子!
为这样一句出卖朋友,如叛徒一样卑鄙的话,让李非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老师把这事告诉了小女生的妈妈。小女生在家里受到责罚。又让班主任给她调换座位,与另一个女生同桌。从此,无论他如何示好,小女生都不再理他。他第一次体验到心里空落落的感觉。
不久暑期到来,李非每天除了要游泳、钓鱼、抓青蛙、捕蜻蜓捕知了,还要做暑假作业,间或还要在街上摆书摊。书摊出租的是他自己的连环画藏书。现场阅读,一分钱一本。一天居然有一两角钱的收入。这应该是他最早的商业实践。
这些事忙得他不亦乐乎,把与小女生的那点不愉快慢慢地淡忘了。
秋季开学报名的那天,李非远远地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操场的另一头。他看见了她;她也看见了他。陡然间,他感觉整个心被掏了出来,被挑在思恋的烈火上炙烤。感觉他的灵魂脱离了他的躯体,呼喊着她的名字向她奔去。而他的躯体又像被什么钉死在地上,让他动弹不得。
他当时年龄太小,还不知道这刻骨铭心的感觉,这火山般爆发的情感可以用一个字来表述。
此后,在李非的一生中,在与众多异性的交往中,再也没有过这种奇特的体验。他也曾经问过贺文锐,问他是否也有这种刻骨铭心,火山爆发般的情感体验。贺文锐说没有。尽管贺文锐女友无数。
这让他稍感欣慰。在两性-交往方面,他居然有一样东西是贺文锐没有的。这种东西是她给他的。她的名字叫白露。
对于娃娃亲这件事,李非在心里是排斥的。他曾无数次的幻想,有一天能打开包办婚姻的枷锁,让他自由自主的去恋爱。只是年龄太小的缘故,他没有向父母开口的勇气。
此时母亲主动提出此事,并让他自己做主,这又让他有些措手不及。
要他亲手把那个与他的名字从小联系在一起的另一个名字拆开,他感到有些下不了手。他心里满是愧歉。
他当时并不知道,几年之后,这女孩会意外农药中毒身亡。那年她才十五岁。母亲去医院的抢救现场看过,说躺在地上一张门板上的她胸脯发育已经完全成熟。他后来一直以为,假如自己没有退亲,她或许会躲过这一劫。每每想到这一点,他都会有心痛的感觉。
在母亲的再三追问下,是他说出决定几个人命运的一个字:退。
退亲后,他盼望着自己快快长大到十八岁。他以为到了十八岁才是可以自由恋爱的年龄。然而,他命中注定没有这个机会。
旧的包办婚姻结束不久,新的包办婚姻又接踵而来。上门提亲的人一个接一个,几乎把小镇上所有的适龄女孩翻了个遍。
李非的父母开出了女家必备的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是大姓;第二是家里拳头多;第三是亲家年龄相仿。
前两条是为儿子着想。后一条是为自己打算。
李非独苗一根,母亲身体不好,她怕那一天自己走了,儿子要受别人的欺负。李非对照条件,白露家一条也不相符。
白姓在镇上仅此一家,别说大姓,小姓都谈不上;白露姐弟妹三人,论拳头,只有他弟弟一个;白露是家中的长女,李非在排行中算老八,两边父母相差十几岁。不般配。
李非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没有勇气向父母表白。再说,他当时已经失学,而白露上了初中。他也不敢确定白家会同意。
“四清”后期再一次割资本主义尾巴,镇上唯一的一家私人照相馆被收归集体经营。镇里派李非到照相馆当出纳兼学徒。
这天中午,李非跟师傅串乡几天后回家,家里一桌人正在吃饭。其中有亲戚,也有街坊邻居。热气腾腾,喜气洋洋的。
李非进门,挨个叫喊,跟每一个人打招呼。大家都夸李非有礼貌。李非见母亲正端着满满的一大碗木耳滑鱼汤要上桌,问今天是什么好事。邻居婶婶嘴快:今天在跟你说姑娘。
李非一时窘迫,连忙逃到厨屋去。
父亲正在灶膛口作柴火。
姑娘是哪里的?李非问父亲。
去问你姆妈。父亲太封建,他不愿意跟儿子谈儿媳的事。
母亲回到厨房,一边刷锅弄菜,一边和儿子说话。
姑娘就是他现在的爱人张红云。
关于张家,因为此前已在备选之列,李非略知一二。在镇上,张、李两家同属大姓。红云比李非小一岁。兄弟姊妹六个。三个哥哥,两个弟弟,就她一个女孩。算得上拳头众多。
媒人介绍说,红云不光长得好看,而且性情温和,做事勤快,是一个百里挑一的好姑娘。与李非十分般配。
小镇不大,李非对红云多少有一点印象。但从来没有仔细看过。与父母选择女方的标准不一样,李非最关心的是女孩的容貌。听说相貌出众,自然有所期待。
那年五一节,区里组织全区文艺汇演。李非参加的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排练了三个参演节目:一个是舞蹈:毛-泽-东思想闪金光;一个是与地主坏分子作斗争的花鼓戏小品;还一个是李非的男高音独唱:我为祖国献石油。
当时李非还没发育到变音阶段,嗓音又高又亮。李非听说镇中学也有节目参演,也知道红云是校宣传队的演员,但不清楚她演的是什么节目。
五一节晚上,区政府礼堂挤满了人。各个宣传队的演员都集中到了后台。场面有点混乱。
李非的节目排在后面,他在台口大幕后面占了一个地方,目光左顾右盼,在人群里寻寻觅觅。但没看见他想找的那个身影。
第二个节目结束,他听见报幕员高声念道:下一个节目——表演唱——农友歌;领唱——张红云;由镇中学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
李非赶忙挤到台口。一群扛着梭镖的小演员已经排成两队,站在了舞台中央。由于都化了妆,根本没法分出谁是谁。
待音乐响起,队伍最前头的女孩跨出一步,举起梭镖向右前方一挥,高声唱道:霹雳一声震乾坤啦!后面的人也跟着把梭镖一挥,齐唱道:震乾坤啦!
李非这才知道,领唱的是张红云。张红云梳着韩英头,上身穿一件蔚蓝大襟单衣;腰间扎一条红绸;下穿一条深蓝大脚裤;脚穿一双方口布鞋。一副飒爽英姿的气势。
李非正式跟张红云见面,那已是两年以后的事。
按照当地的风俗,小孩订亲时只需要交换生辰八字。等到婚嫁的前两年,男孩才开始到丈母娘家送节礼。
李非父母希望他早完婚。不到十六岁就要他走丈母。送节礼。
他第一次到红云家时,红云正好拿一个空竹篮从外面进来。他一边跟红云的母亲说话,一边斜眼瞅红云看。看她到底好不好看。
羞得红云话也不敢说,只顾得往房里躲。其实那时李非根本没有一个标准。听别人夸他自己好看,也不知是真是假。有时对着镜子瞧瞧,又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好看。
李非的父母天天都在做早日抱孙子的梦。两年后,就在他们美梦即将成真的时候,一场改变命运的变故,让他们的美梦化作了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