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世活得太累。
这一世若一人闲云野鹤地自在度日,也是件极好的事。
一直困扰着她的难题竟迎刃而解,林幼卿只觉浑身轻松了不少。
她移步去了正房东间的闺房,室内被褥、橱柜、桌凳等一应物什俱全,一如有人住着一般。
纵使不会经常在这里过夜,但该置办的物件,她都尽量置办起来。
宁可有了不用,也不能想用时没有。
林幼卿瞥见妆台前搁着的雕花红漆匣子,想起那位姨母送来的东西被她收进来之后还没工夫细瞧过呢。
打开锦盒,随着她把里面的金银玉器一一取出来铺陈在妆台,才发觉匣子底部似乎有蹊跷——里面并没想象中的那般深。
翻来覆去地仔细查看一番,又摸索了半晌,林幼卿心中的怀疑终于被证实了——原来匣子底部还有个夹层,很不起眼。
这一层,只放了几张折叠起来的纸张。
取出里面的纸,在她展开抚平折痕之后,定睛一看,最上面的一张赫然印着一百两的字样,并标识着通汇钱庄的印记,这大抵便是她未曾见识过的银票吧!
林幼卿的小心肝儿不由为之一颤。
她镇定地翻过这张,下面还是张一百两的,接着是张一千两的面额,竟有一千二百两之多。
一时之间,她竟不知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了。
之前,林幼卿带着两丫头整日不辞辛劳地绣着荷包帕子去卖,布料是现成的不算,刨去买针线的钱,一个月也就挣个区区二三百文。
就这,芸香与桂香她们也欢喜的不得了。
若是让她们看到这些银票,不知道将会如何高兴呢?
对于这笔意外之财,林幼卿自然也很开心。
开心之余,她也不免揣测起那位姨母的用意来,还有一向不曾见面,为何忽地就遣了人来接她进京。
这个问题,这几日她倒也不是没寻思过。
林幼卿对那位姨母知之甚少,只隐约从林家婆子们八卦中得知了那么一点,也是一鳞半爪的。
据说,姨母大宋氏是个极有福气的人。
当年以秀才之女的身份嫁给平西侯府的二公子做了续弦,后来嫡长子出了意外,同为嫡子的二公子便袭了爵,于是大宋氏也就跟着水涨船高成了侯夫人。
又因前头那位夫人只留下一个嫡女,故此大宋氏所诞下的公子,理所当然就成了下一任侯府的继承人。
又听说平西侯府太夫人仿佛去年没了,现今侯府由这位姨母当家。
或许正是由此行事就少了些顾忌,像接侄女去侯府小住这样以前不方便提的事,如今也能成行了。
除此,她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同样,对那位姨母赠予这数额不小的银票,林幼卿依旧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不明就里就不明就里吧,左右她也没想顶着林家长女的名头过下去。
一旦她摆脱了这层身份,就算这里面真包藏着什么算计,都要落空。
翌日,天并未如桂香所料想的那样晴起来。
雨丝缠缠绵绵,丝毫看不出要消停下来的意思。
来避雨的人也无法上路,只得耐着性子继续滞留庵中。
只是,庵中昨个儿晚膳后米粮就已净尽,今个儿的早饭就没有了着落。
主持师太道出了庵中的窘境,又与男客商议去就近的村子里买些米粮回来。
回到厢房里林幼卿颇不自在,原本对她不屑一顾的母女竟时不时盯着她上下打量,似是她身上有什么吸引了她们。
不过,细看之下那目光竟像是在打量某件货物似的,让人很不舒服。
直到有个婆子自屋外进来,低声在贵妇人耳畔说了几句话。
只见贵妇人笑着道了一句“竟有这般巧的事。”随即收拾了一番,心情愉悦地携了女儿,领着丫头婆子出屋去了。
至此,林幼卿才轻舒了一口气。
心中更盼着风停雨住,能快些离了这地儿,她跟这一家人八字不合,还是早些散了的好。
忽而,屋外便响起那位辛嬷嬷清晰而与有荣焉的说话声:“我们主家是京城榆钱胡同的徐府,二老爷在此处任知县。今日夫人小姐自庄子上回府,路上遇雨在这里暂避,方才听见卢知府府上的太夫人也恰巧在此,就赶忙带着我们小姐过来拜见,还请姑娘通传一下。”
林幼卿听她的语气,似乎这徐家在达官显贵遍地的京城也是不可小觑的人家,那位知府太夫人家的门第想必也不逊色,不然那位眼睛长到天上去的徐夫人也不会上赶着去拜见了。
屋里一时就余林幼卿主仆俩人,桂香见林幼卿闷不做声,又过了早饭的时辰自己都觉得饿了,遂出声提议去热几个包子裹腹。
林幼卿犹豫片刻,决定还是再等等看。
吃独食也不是不可以。
但当着一众饥肠辘辘的人的面吃就有些不厚道,也比较招人恨;见者有份吧,又僧多粥少,竹篮里余下的那几个包子又哪里够分的。
不是说已经去就近的村子买粮了吗?应该用不了多久就能回了。
谁也没料到这场秋雨淅淅沥沥,一落就是两日。
这两日,对困在庵中的人无疑是一种煎熬,而林幼卿的煎熬尤甚。
一是,她心里记挂着老太太的病情。
二是,那对母女自从那夜之后,不仅时不时地将目光落在她身上,竟然还纡尊降贵地开口跟她说话,甚至示好地表示她们主仆二人可以与她家的下人分享一张榻。
为了避开这对母女,林幼卿总不肯待在厢房,不是在大殿,就是去后院帮庵中的姑子们做些焚香剔灯、淘米煮饭之类力所能及的活儿。
那母女俩倒是常常去隔壁一坐就是大半晌,白日里倒是一大半时间都在那边。只有这时林幼卿才回厢房呆会子,夜里照旧去大殿里过夜,针对徐家母女充满打探意味的问话,也以打太极来应付。
对于徐家母女的“纡尊降贵”,林幼卿的表现有些“不识抬举”了。
这遂愈发坚定了徐三小姐心中最初的那个念头。
少有人敢挫其锋芒的徐夫人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