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是消极怠工还真是冤枉司马懿了。
入蜀之道,重山叠嶂,实在是易守难攻。且不论行军的各种困难,和山地遇伏的风险,就是这漫长低效的补给线,就难倒了无数英豪。
历史上诸葛亮五次北伐(所谓六出祁山是把一次防守反击算成两次战役),第一次是因街亭失守而归,后面三次不论打出多大的优势,最后都因为补给问题不得不回去。第五次好不容易解决了补给问题,却又败给时间。只能留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剧。
而且在汉中一带作战,曹魏的骑兵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当年曹操横扫北方一众豪杰,却被汉中一个小小张鲁拖了许久。建安二十四年还不是让被自己捶了半辈子的刘备以寡胜众,好不容易到手的汉中又得丢掉。二十五年曹真张合更是在此全军覆没,悲壮退场。
不往远说,三年前贾诩的教训尚历历在目。为配合曹彰的东方攻势进攻汉中,虽然完成了任务,但舍了老命不说,战果也不甚理想。
似乎汉中这地方有种邪气,专坑曹魏政权的邪气。
其实司马懿算盘珠子拨拉的响亮:汉将独孤彻之奸猾远近闻名,轻兵冒进被偷一口划不来。而且如今时间站在曹魏这边,我就慢慢悠悠,稳扎稳打地前进。只要不给你敲掉我的机会,我这支兵马始终是你的威胁,你也只能看着襄阳战事干着急。要么你出来打客场也行,咱一起享受这漫长的补给线,无论如何也比在阳平关门口耗着强。
反正曹彰给的任务是不让汉中军东援襄阳,又没说一定要交战。只要结果正确,过程怎么样无所谓。
当然,要是你独孤彻胆大包天,敢无视我七万大军的威胁抽身支援,那也别怪我釜底抽薪,假戏真做了,攻心为上嘛。
与贾诩不同:贾诩作战精于算计,是一个战略战术大师。只要事情在他的已知框架内,他就能给你一种算无遗策的感觉。而司马懿,属于那种做事谨小慎微,又极能隐忍的风格。是没有八成以上的把握绝对不会去冒险的人,更像是一个玩弄人心的大师。
其实司马懿这样选择还另有其私心:他还是第一次独自指挥一场大规模会战,关系到今后的锦绣前程事,自然求稳为上。
不过司马懿稳是稳了,诸葛亮和魏延可就有点想骂人了。
尤其是魏延,正做着趁司马懿与诸葛亮大战之时神兵天降,前后夹击打破魏军荣立大功的美梦呢,结果等了七八日才知道被放了鸽子。
魏延赌定司马懿不可能打巴西,因为如果说阳平关是史诗级难度,那剑阁就是地狱难度,司马懿肯定不会那么蠢去死磕剑阁。遂亲往汉中向诸葛亮请战道:“司马懿据重兵而不敢进,定是文官初领兵,怯战不前也。今不劳丞相费心,末将愿提本部人马,亲往破之,提司马懿之首献于帐下。”
魏延有很多优点,作为将领,其主观能动性是难得的优势。但他料敌过于主观和贪功冒进的缺点注定他不能独自领兵。历史上为人称道的“子午谷奇谋”,就是建立在行军途中不被发现,且夏侯楙见到他要立刻逃跑的前提上的,不说是不可能事件吧,也得是小概率事件。
对于魏延,诸葛亮是十分头疼的。或许在先帝黄金时期魏延只能算二线将领,但如今马超英年早逝,赵云年事已高,季汉新生代还有待成长,魏延已是现阶段的中流砥柱。然而这厮看谁都不顺眼的性格让其人际关系极其紧张,加上他那贪功的问题,诸葛亮是想用又不敢大用。
诸葛亮同样是三国界慎重界的扛把子,也知道司马懿玩的这是一手阳谋,所以是不可能放魏延出去的,至少不是现在。谓之道:“司马懿非寻常文官之比也。此非怯战,盖欲吾等不得两顾耳。今如促战,反入其道。孤自有安排,文长稍安勿躁,妥善备战,届时少不得交与文长也。”
魏延一听有大仗打,也不急了,欢喜拜谢而去。
......
其实诸葛亮自有妙计,自探得司马懿行动目的后,就到处安排密探于其必经之路搞各种刺激性事件。
或于山岩上雕刻一群大小不一的乌龟壳。
或于道边摆放数十坛米酒,边书:“尔辈既无入蜀胆,即便还师又何妨?此酒便做相送,聊相与庆功耳。”
或干脆安排小股士兵直接在挑衅谩骂。
诸葛亮很精:不只骂司马懿,而是连魏军将士连带辱骂。你司马懿想避战,但你底下将士还等着军功呢,本就各有不满情绪,我这再轮番刺激,不乱才怪。
请将不如激将,论掌控与利用人心,诸葛亮也是一把好手。
这次不仅郭淮找来了,朱赞,曹遵,韩德,王双,陈泰,夏侯霸,程武等除了邓艾的一众将校参谋都来找司马懿理论来了。(郝昭不在,搁长安守家呢。)
这一众将校多是身出名门,甚至还有皇族之人,自然受不得这等侮辱。邓艾没这些家族荣耀的观念,虽不清楚司马懿的小心思,也知道汉军这是激将法,故而并不掺和。
由于司马懿目前还没什么战功威望,面对群情激愤,要么说服,要么只能拿曹彰甚至曹丕去压他们。总不能搞个千里请战,欲取姑予吧?且不说自己尚且毫无表现的作战水平能否得到信任,就说这么早动用上面两位的权限,估计只能留下无能的印象。
而且魏军士兵每天都能得到充足的休息,体力士气都可以做到随时接战。想不战而屈人之兵,把功劳全揽手里?让这些将军们空手回去?门都没有!
被逼无奈,司马懿只有前进一种选择。
两个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却一直身居幕后,并无指挥经验的传奇大佬,即将开始其人生的首次较量,也由此开启了二人军事生涯缠绵不绝的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