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辽东战事的结束,大明的朝廷也算逐渐回到了正轨了,大明朝廷的主要问题永远都是钱不够用,尤其是几年,太仓就更是空虚。
潘季驯的河工在淮泗大举进行,朝廷还在辽东大战了一场,去年就算是有些积蓄,也早就用的差不多了。
户部尚书马森为此焦急异常,多次移文提督海关衙门胡宗宪和提督钞关鄢懋卿,要求他们进款将关税银河钞关税收尽数解运京师,以供户部支用。
现在马上又要准备向九边转运京运年例银了,户部太仓空空如也,一百八十万两的京运年例银尚且没有着落,马森现在记得头发都掉了不少。
朱载坖早有命令,京运年例银事干关河宁定,九边安危,决不允许迟缓,但是现在太仓确实是乏银,马森将主意打到了海关关税银中的造舰银上来了,马森行文胡宗宪,要求胡宗宪赞同今年的水师造舰,将原本的造舰银挪作九边京运年例银,明年再继续造舰就行了。
胡宗宪坚决予以反对,以关税银之半充水师造舰之费,是朱载坖早就有明发上谕的,况且今年该造多少水师战船,缉私水师和海防水师该分得多少,都是早就有安排的,现在才说不造舰了,为时已晚,胡宗宪拒绝将这笔银子解往太仓。
马森只得上疏朱载坖,请求朱载坖出面解决这个问题,京运年例银可不是小事,朱载坖当即召集内阁辅臣、六部九卿商量此事。
朱载坖问道:“马司农,现在京运年例银尚差多少?”
马森向朱载坖坦陈,现在京运年例银尚欠四十万两,急需解决,但是胡宗宪拒绝将用以造舰的关税银解运太仓,朱载坖认为胡宗宪做的是对的,现在正是大力发展水师的时候,自己既然已经下旨将关税银的一半解运太仓,一半用作水师的造舰费用,那就应该照此施行,不得有误。
至于缺少的年例银,朝廷另想别的办法就是,朱载坖首先想到的就是盐税了,即便到了现在,盐税仍然是大明太仓收入中,现银最大的来源,朱载坖问道:“两淮余盐银河盐税是否能够解运来?”
马森向朱载坖介绍了两淮盐运的现状,之前嘉靖以鄢懋卿总理盐政,将两淮余盐银从六十万提升到一百万两,但是随着严嵩的倒台,鄢懋卿也被清算,继任者以鄢懋卿的措施残民为由,废除了鄢懋卿的一切措施,两淮余盐银都重新回到六十万两,而且盐税是逐年下降的,要想从盐税上打主意,恐怕还要从长计议。
既然盐税没有办法,朱载坖就询问是否还有其他办法,其实大家都很清楚,现在能够拿出银子来也就三个地方,工部节慎库,太仆寺马价银河朱载坖内帑。
朱载坖首先问道:“朱司空,工部节慎库可以动用的银两有多少?”
工部尚书朱衡略一思考,说道:“陛下,工部节慎库可以动支的银两有二十万两。”
这还在朱载坖的预料之内,虽然朱载坖不像嘉靖大修宫室,但是九边的营建、河工也是需要大量银子了,幸好之前朱载坖用内帑贴补了一下河工,才能使得工部节慎库还有一些存银,现在当然是紧着九边用了,朱载坖下来将公布节慎库的二十万两解运太仓。
接下来就是太仆寺了,朱载坖问太仆寺卿赵锦道:“赵囧卿,太仆寺马价银还结余多少,能够动支多少?”
赵锦说道:“陛下,太仆寺马价银结余不过二三万两。”
朱载坖大吃一惊,之前嘉靖朝时,朝廷每次用度不足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太仆寺挪用马价银的,自己即位以来,还从没有挪用过马价银,怎么太仆寺没银子了。
朱载坖连忙追问银子去哪里了,赵锦就一项一项向朱载坖汇报银子的去向,边军每年是要补充马匹的,这笔银子要太仆寺出,之前驻在员要求恢复茶马贸易,但是之前的榷茶制度已经废弛,朝廷根本无法向之前那样直接从百姓手中的直接获得茶叶。
但是朱载坖有明旨要求恢复茶马贸易,圣谕煌煌,当然是不能违抗的,于是官府只好出钱从百姓手中去收购茶叶,再将茶叶转运到西北、西南和各番部交换马匹,那这个买茶叶的钱从哪里出呢?当然是从太仆寺的马价银中出。
这是其中之一的开支,还有一个就是为了这次辽东的战事,朱载坖从朝鲜购买马匹,战前还补充给军中各种马匹等牲畜,这些都是要用银子买的,当然也是动支的太仆寺的马价银,这几番折腾下来,太仆寺当然是无银可用了。
朱载坖得知之后,也有些尴尬,不过尴尬归尴尬,银子的事情还是要解决了,马森的意思很简单了,那就是开内帑了,但是今日内帑的开支也颇大,赏赐士卒等也支用了内帑大笔银钱,这下就要二十万两,但是眼下也没有别的办法,朱载坖只能答应先从内帑支用二十万两,毕竟九边士卒的军饷是万万停不得的。
而朱载坖虽然从内帑拨银了,但是朱载坖也要找地方要钱了,主要就是两淮盐税了,朱载坖才不相信,两淮的盐商一个个富得流油,几十万两银子拿不出来,朱载坖下令恢复鄢懋卿总理盐政时的一百万两余盐银制度,并且责成督师南京大学士张居正兼管两淮盐场,整顿盐务。
而朝廷上对于和俺答的谈判也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不少人认为现在辽东的战事已经结束了,大明也没有再稳住俺答的必要了,现在俺答既然不愿意向大明纳贡,大明也没必要惯着他,朝廷每年向九边拨出巨额的银两,用以修整边墙,训练士卒,正该一用。
俺答要是不能答应大明的要求,大明也没有必要再和俺答谈下来去了,尤其是科道言官,纷纷上疏要求朱载坖将谈判的钦差召回,终止和俺答的交涉,不过朱载坖没有答应他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