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博等人都表示不赞同的这种方式,因为考选小吏和科举毕竟是不同的,这些小吏们即便是通过考选,也不过是八九品的下级官员,朝廷选拔他们,一方面是为了给小吏开辟一个上升的道路,实现朱载坖在即位诏书中所说的三途并进的政治宣言,兑现承诺。
另一方面是为朝廷选拔实用之才,这些吏员长期在衙门中锻炼,对于衙门中的各种事情都非常了解,所以朝廷才将他们选拔,加以任用,是为了解决科举出身的官员处理政务的实际能力不足的补充,至于朝廷大政方略,正印主官,仍然是操之于进士们手中的。
所以杨博认为,对于吏员的晋升考选,不必如此严苛,凡是符合条件的,由吏部、礼部各相关衙门出题考核就行了,侧重于实际政务的处理,而非是词章学问。
对于杨博的这个说法,朱载坖还是予以认同的,吏员出身的官员和科举出身的官员,还是要有所区别的,吏员出身的官员,要更加侧重于实务的处理,而不是学问的精深。
李春芳则相对应的提出,虽然在吏员的考选中,可以相应的放宽对于学问的考查,但是对于吏员一次晋升进入流内官的数量应该加以限制,李春芳认为,和科举一样,三岁一考,一考二百人,也就是说,吏员的晋升考选,要比科举少一半。
对于这点,朱载坖并不同意,吏员的人数如此之庞大,在晋升的问题上还是放宽一些,毕竟对于吏员来说,他们能够参加晋升考选的,已经是为朝廷效劳经年的老吏了,再设置重重门槛,这就有些不现实的。
朱载坖问道:“诸位以为,朝廷考选吏员为官,是为了什么?”
面对朱载坖的这个问题,官员们各有答案,有些官员们认为,考选吏员为官,是为了贯彻三途并进的国策,也有部分官员认为,是为了加强朝廷对于地方州县的控制能力,打散原来盘踞在地方州县衙门和六部衙门的吏员团伙。
朱载坖认为他们说的确实都有道理,这些也都是朝廷制定这项政策的时候所考虑的部分情况,但是朱载坖认为,考选吏员为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辅佐州县正印官员,这些吏员出身的官员,对于衙门中的这些事情,肯定是熟知的,同时一旦为官,就要回避任职,他们也就和科举出身的官员一样,成为了流官。
但是他们对于衙门的了解可不是这些出身科举的正印所能够比拟的,衙门小吏要想欺骗这些官员,那就很难的,而且同为流官,他们肯定是愿意和正印合作,而不是和小吏合作,毕竟他们千辛万苦才从吏员升迁为官,自然要维护官员的体统,这就叫做皈依者狂热。
而且朱载坖还会规定详细的考成,毕竟州县正印对于属下的官吏考成是一言而决的,所以在朱载坖看来,这些吏员出身的官员并非是科举官员的对手,他们也不可能是对手,更多的是分工不同罢了。
朱载坖认为,吏员考选一年一考,一考二百人,其中三考两上的,考核通过之后,可以授予从八品的职务。
对于考选的题目,朱载坖也做了规定,吏员的考选就不是以八股经义为主了,而是是实务为主,同时吏员实行分科考核,按照六部加以分科,由翰林院、礼部、吏部会同各部共同出题,按照各部所缺少的人员数量,分配名额。
当然,这么大的改革,肯定也是要试行,朱载坖在和朝臣们讨论了之后,决定在南直隶、浙江、直隶、京师各衙门、提督海关、提督盐政、提督钞关等衙门试行。
首先第一步就是对上列个衙门的吏员职务清查造册,根据职务编定等级,同时由吏部组织,对现有的吏员进行考核,裁汰掉不合格的吏员。
然后展开新进吏员的考选工作,朱载坖这次仍然没有放宽限制,要求吏员必须有秀才功名,五十岁以下,都可以报名参加。
由提督学政会同巡抚、巡按御史负责考选吏员的工作。
而朱载坖随即下达诏书,在南北直隶、顺天府、浙江各县,设立县尉,专司捕盗之事,协助县令处理刑名事务,县尉定为从八品,三班衙役都归县尉直接管理。
而对于衙役的来源,朱载坖也做了规定,九边官军士卒、各镇营兵士卒,年三十五以上,不胜上阵者,经参将批准,可以退役,退役之后,可以安排到其原籍担任衙役,也可以由朝廷分配到各地充任捕役,但是这些退役老卒,都是经制吏,也就是有编制的吏员。
这样一来,就解决按照退役士卒这个大问题,还有就是个巡检司的设立,除了在州县交通要道设立巡检司之外,钞关、盐运、运河等处也要设立巡检司,巡检司的兵丁、捕役也主要从这些退伍老卒中选取。
而由于今年是第一次实行吏员考选入官的政策,所以今年的考选入官,主要由各衙门的正印以推荐的形式加以选拔,各衙门吏员,在衙门办事五年以上,年龄在五十岁以下,经本衙正印官推荐,皆可以参加考选。
而且各衙门吏员,日后有功名者,也可以继续参加科举,效仿两宋锁厅试,单独出题考试。
而且鉴于日后的吏员考选是朝廷定制,而且现在朱载坖和朝廷对于吏员也是非常重视,所以经吏部尚书杨博上奏,在吏部下单独设立一个衙门,专门管理吏员的事务,取前唐流外铨之意,成为吏部流外铨选院,遣吏部左侍郎一名,专管此事。
除了秀才之外,国子监算学学员,经国子监考核之后,可以直接到各衙门任职,而且是流外一等上吏员,只要符合三考两上的规定,就可以直接参加吏员的流内考选。
对于天下衙门的吏员,要全部予以登记造册,纳入吏部的管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