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三十年九月初九的清晨在经过一夜风雨之后显得格外清新。
本来昨夜的狂风暴雨让中京上下都为次日的登基大典倍感担忧,却没想到狂风暴雨在黎明前的最后一刻戛然而止,好似这个世界的上天也知道今天是一个属于夏国的大日子一样。
天刚蒙蒙亮,中京马上变得忙碌起来,上至杨松这个注定沦为今日之主角的国君,下至中京的平民百姓、外来观礼者,没有一个不清醒的。
“大王……不对,现在应该叫陛下了!”正在给杨松收拾着装的小兰对着杨松揶揄了一下。
“姐姐说得正是,以后我也要叫‘陛下’啦。”另一边打着下手的小娟还是如同往年一样的淘气。
杨松通过身前大块的立镜看着身后小兰那即认真又有些笑意的景致脸颊,再看看小娟那满脸的兴奋,他内心的稍微紧张却是不知而去。
他轻轻的笑了笑,对两女道:“这不是还没有举行仪式吗?就算我变成了‘陛下’,还不是跟以往一样,是你们俩的‘夫君’!”
小兰听到这句话后,手中的动作停顿了一下,紧接着又满脸认真的回到了手头上的事情,却是没有说些什么,不过从其神态也不免看出小兰的一丝心态。
而小娟听到这话之后却是对着镜中的杨松微微一笑,那甜甜的笑意已经把小娟那满心欢喜给透露的一干二净。
没等小兰、小娟还有侍女们忙完杨松的那一身华丽而又累赘的礼服,殿外就响起了一个声音:“启禀陛下,百官已齐聚。”
虽然还没有举行称帝登基的仪式,但从今天一大早开始,王宫~不,应该是现在的皇宫之内的各侍卫、侍女已经全面的统一了口径称呼杨松为“陛下”。
杨松听到这话,看向了房大殿一旁的精致时钟,见到距离举行仪式的时间还早,便没有多说什么,因为他知道这是锦衣卫的例行汇报。
但是小兰等一众却是明显的加快了手中的动作,气氛也重新变得严肃而紧迫起来。
早上八点整,锦衣卫的统领,王威亲自站在殿门口汇报道:“启禀陛下,吉时已到,还请陛下移步!”
紧接着,杨松身穿一身黑底金纹紫衬礼服、头戴齐天十二帘珠冠、脚着祥云厚底福禄鞋,在小兰、小娟的陪伴下不紧不慢的走出了殿门。
此时的殿门之外早已停靠了一架由十八匹纯白战马牵引的御撵,这十八匹经过精挑细选的纯白战马正一动不动、整齐划一的等候着它们的国君——杨松的指令!
御撵两旁站立着的是两列身穿新式朝服的文武百官,见其身型神态,也是激奋难耐,此时正一起恭候着杨松的到来。
杨松没有停下脚步,在文武百官“参见陛下”的恭迎声中乘上了御撵,杨松让百官免礼之后,对着王威打手一挥。
紧接随着王威一声“起驾”的高呼,整个队伍便开始缓缓的向前移动了起来。
整个队伍的前后都有一个连的锦衣卫护卫着,毕竟锦衣卫就是杨松的仪仗队,在这样的日子里,锦衣卫穿着锦衣礼服、配着华丽腰刀跟随杨松这个皇帝一起行动可是理所当然的。
要不怎么说锦衣卫是夏国军队的最高荣誉象征呢?锦衣卫可是夏国所有军队中最具有荣誉感的一支军队了!
不到一个小时,整支队伍不紧不慢的从皇宫内廷北门走出,便赶到了皇宫北部外围中间的天坛所在。
此时距离举行仪式的九点整还有一段时间,不过此时的天坛周围除开预留的一大片空地以外,已经分类清晰的占满了人群。
这些人全都是来观礼的,东边的是获得了荣誉的官员、百姓,西边站的是获得了军功的军官、战士以及牺牲将士家属的代表。
而在天坛四周、以外,乃至整个皇宫、中京、整个夏国上下,夏国的旗帜已经乘风飘满了。
队伍通过锦衣卫所护卫的通道,渐渐行至天坛之下听住不动,而杨松的御撵正好停靠在天坛北方的阶梯之前。
杨松从御撵内走出,站在御撵的边沿抬头看了一眼身处他正前方的天台高楼,随后环视四周一眼,这才走下马车,背靠天坛,面对群众站定。
“参见大王~!”仪式之前,杨松还是一个大王。
随着杨松的站定,天坛四周的百姓、官员、将士齐齐的矮了一头,面对着他们即将的皇帝行下了属于他们的一礼!
杨松见此,抬起双手做轻扶状,口中高声道:“免礼、平身!”
随着杨松的声音刚落,一声声“大王有令:免礼平身”的口令以杨松为中心向着四周扩散而去。
虽然杨松一个人的声音没有在场所有人的大,但为了预防这种情况,便由锦衣卫来负责传达杨松的声音。
见礼之后,众人便安静的等待着吉时的到来,不过没有等多久,在时刻注视着时钟的锦衣卫的提醒下,王威向着轻声汇报道:“陛下,吉时已到!”
“开始吧!”随着杨松一声令下,王威踏出一步,侧身面对着外围,大声高呼传令道:“吉时已到,大王有令,仪式开始!”
随着杨松的命令,皇宫城墙之上的战鼓手们在一声钟声之后一起使劲敲响了战鼓,一通鼓后,百官队列当头的刘基站了出来,捧着一卷竹简展开高声朗诵了起来。
“承天之命,奉民之召,杨氏子玉,起于偏域,建以天启,外御强敌,内展民生,时奉恰时,立一君国……”刘基先将杨松的生平或者说是夏国的生平简单的讲述了一遍,而杨氏子玉就是杨松的名字,子玉是他的字。
“……夏国之大,举世为首,外邦慑服,国民安泰,臣民上下,倍感荣恩,共进之言,当称帝尊,望王思切,上进帝位,以安民心,以全民意!”
刘基讲完这句话之后,收起竹简,当先对着杨松一躬身,口中呼道:“望王思切,上进帝位!”
“望王思切,上进帝位~!”
紧接着,在场的不管是百官,还是四周的观礼群众,齐齐躬身劝进。
三辞三谏的那一套结束后,杨松再次环视了一周,高声同意道:“民心所在,民意不违,今日良辰,寡人当进,称皇道帝,臣民共进!”
这本来就是一个仪式,一个过程,为的就是大义,为的就是正名!
“大王高义,大王圣明!”听到杨松的声明以后,刘基呈上之后,高声宣布道:“登基开始!”
到了这个时候,杨松登基称帝的仪式才算进入道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