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杰听到林涵的谋划虽然面不改色,可心底却暗骂一句,“还得是你啊!可现在告诉我这条信息是什么意思?
根据自己的情报自从去年七月份烛照集团最后一次大规模私募以来已经过去半年了,这半年烛照集团按兵不动没有任何再次发私募基金的意思。”
不错,经过两次大规模的私募,一共在海外募集了七千亿美刀的天量资金,成为全球第一私募基金公司,全球第三大的资金管理公司。
在规模上可以说仅仅落后于贝莱得与先锋领航两家公司,而单纯在筹备的现金流方面却是碾压上述两家公司的。
如果不是当初在香江狠狠地给了墨岩和香江富豪一个教训,让他们狠狠地吃了个大亏,那么仅仅用了短短的大半年时间,烛照集团就根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多的并购和收购交易,更无法迅速形成千亿美刀的矿业等资产布局。
单从矿业布局来看,烛照集团如今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矿业巨头,其影响力可谓举足轻重。
由此可见,当初精心策划孤勇者与三角山两家公司的布局实在是深谋远虑、高瞻远瞩。
假如没有提前耗费巨额资金布局好这两家公司,那么在海外的这价值千亿美刀的矿业资产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风平浪静。
此时此刻,烛照集团手中掌握着大量的现金流量,正步入收获全球商品期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黄金阶段。
近半年以来,烛照金融一直处于盈利状态,并持续向投资者分配利润,资产规模增长速度惊人。
扣除了分红之后,资管规模更是一举突破1.3万亿美刀,成为了金融危机中的最大赢家之一。
在这1.3万亿美刀的资产中,负债率已从近80%降至55%以下,实现了一次华丽的转身。
然而,这场金融风暴中的另一个大赢家非贝莱德莫属。
尽管贝莱德在商品期货市场上遭受了烛照金融的重击,损失高达近千亿美刀,但他们在割肉清仓掉多单后,迅速调转枪头,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已经回血不少。
而且,最为关键的是贝莱得凭借一系列精明的操作,成功将濒临破产的雷曼兄弟纳入囊中。
在获得这将近7000亿美元的优质资产后,贝莱德成功摆脱了约700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资产管理规模一举逼近3万亿美元大关。
不过,如果仔细比较两家公司,就会发现贝莱德的资产负债率近年来一直维持在85%至88%的高位区间。
相比之下,贝莱德更像一个高级打工仔,尽管掌管着近3万亿美元的庞大资产,但这些资产实际上并非归其所有。
而烛照金融和其他公司有很大不同之处,它超过 40%的资产完全属于烛照集团所有。
如果单纯从净资产角度来看,烛照集团实际上已与贝莱得不相上下。
尤其是经历了去年商品期货大战的危机后,烛照集团变得更加强大。
然而此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许多家族都对这笔巨额财富垂涎欲滴。
面对这样的局面,林涵心里非常清楚,烛照金融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他急于将这笔庞大的现金流投入到全球的外汇、二级和一级市场,以实现资产的增值。
他深知,只有将储蓄转化为资本,并紧握低价优质的资产,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他一直在持续推进这一计划。
那么为何要在此刻告知王瑞杰这个消息呢?
原因很简单,当前的布局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刻,需要向上级通气并得到支持。
通过与王瑞杰分享这些信息,林涵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帮助,进一步推动烛照金融的发展。
同时,也让上级了解到他们所面临的压力和机遇,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
在经历了两三次的丰厚分红之后,那些曾经购买烛照金融海外公司Sunny inc.私募基金的家族们可谓是收获颇丰。
仅仅半年时间,他们的投资回报率就高达令人咋舌的70%左右!
这让这些家族们尝到了甜头,也开始变得越发贪婪起来。
当他们顺利地拿到那一笔笔巨额分红时,便是他们最为疯狂和贪婪的时刻。
许多人纷纷表示,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毕竟初次合作时,大多数家族都只是小心翼翼地掏出了1到2成的流动资金来试试水。
如今,面对如此高额的回报,他们自然不甘心仅仅满足于此。
不仅如此,一些家族甚至还打算将之前获得的全部分红再次投入其中,以期实现更大的利润增长。
同时,还有不少家族准备追加资金,或者积极介绍与其关系密切的其他家族一同参与投资。
更有甚者,直接盯上了地区性的担保人这个诱人的位置,渴望能与之建立更为深入的合作关系。
为此,他们不惜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包括找好当地的所有相关手续,只为了能让烛照金融的海外公司Sunny inc.将分支机构开到自己所在的地区。
而Sunny inc.已经在一些国际上的金融中心如约翰牛、小家坡、高卢鸡、迪拜等地开启了分支机构建设,却不能够在短时间满足这些客户的需求。
于是乎,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不远万里地来到了香江和魔都,只为了能够先人一步见到Sunny inc.的高层,以谋求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利益。
当王瑞杰听完林涵的诉求后,整个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过了半晌,他轻叹一声,语气带着些许无奈:“林涵,你为什么不亲自去找证监会呢?总是让我帮你向上传递消息,这样不太好吧?”
他皱起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
毕竟,这种事情并不是简单的帮忙,而是涉及到复杂的监管程序、流程和政策问题。
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麻烦,甚至证监会与外管局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