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众人议论纷纷之时,李泰带着妻子缓缓走来。新年请安之后,李世民直接问道:“你这次为何没有争监国?还有,你皇兄李恪为何如此关注益州之事?”李泰讪笑道:“臣其实是想争监国的,不过这次有些生气,所以故意不争。”李世民闻言,不禁骂道:“你这狗德行!”
然而,他心中却清楚,李泰的回答不过是敷衍之词。他继续追问道:“那你说说你皇兄吧。昨天处弼回来,这个消息恐怕已经传遍了。有些人又要说你皇兄早有预谋了。”李泰闻言,激动地反驳道:“放屁!母后我不是说你,我是说那些嚼舌头根子的阴险小人。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我最清楚不过。”
他深吸一口气,平复了情绪后继续说道:“在就藩经过益州时,皇兄就已经提醒过益州士族要提防苎麻产业过度发展的问题,并让他们提前做好其他准备。可裴承先却置若罔闻,甚至巴不得皇兄早点离开益州。而皇兄在离开益州后,又写信给程处弼让他实验在毛线中添加苎麻丝线。这些书信往来我都看在眼里,进度我也了如指掌。”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到了岭南后,皇兄推行服务型官府制度,鼓励岭南土族打造大船出海捕鱼。而那些大网用的正是苎麻。虽然现在刚起步,但我相信很快百姓和土族对渔网的需求量就会大增。这些都是皇兄为益州找的其他出路。”
长孙无忌在一旁听着李泰的讲述,心中暗自点头。他知道李恪的才能与远见非同一般,也明白自己必须更加谨慎地应对这个对手。他催促李承乾道:“承乾啊,青雀已经入宫给陛下和皇后拜年请安了,你也该去了。”
李承乾面露倔强与愤怒之色,他深知自己失去了监国的机会,而这一切都与李恪有关。他怒道:“我不想看到李泰那张脸!看到了我就想吐!”长孙无忌闻言,心中暗自叹息。他知道李承乾此刻的心情难以平复,但也必须让他面对现实。
他语重心长地说道:“承乾啊,益州要出事是迟早的事情。吴王李恪一定早就预判到了这一点。但你说他等着看益州的笑话那就太小看他了。作为储君未来的皇帝你必须学会正视对手正视自己的不足。”
李承乾闻言心中虽有不甘但也知道舅舅说得在理。他点头道:“舅舅我知道了。”然后他又问道:“裴承先是不是回不到益州了?这件事情拖下去恐怕会由李恪监国来决定益州刺史的人选吧?”
长孙无忌闻言沉声道:“放心吧舅舅留在朝中是不会让吴王胡来的。但你也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让李恪轻易控制益州。”
李承乾闻言心中暗自思量起来。他知道接下来的路将会更加艰难但他也明白自己必须坚持下去。因为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成为真正的皇帝才能守护住大唐的江山社稷。
太极宫内的气氛逐渐恢复了平静但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忧虑。他们知道接下来的日子里将会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们但他们也相信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
二月的尾声,李恪已悄然在益州扎下了根,一月有余。随着岭南府库的慷慨解囊,大批钱粮如潮水般涌入益州,为李恪的宏图大业铺就了坚实的基石。他并未急于挥霍这份厚礼,而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决心,以官府之名,发起了对苎麻的广泛收购。然而,随着程处弼的到来,这场经济战役的指挥权悄然易手,益州官府则化身为坚实的后盾,默默支持,严格监督。
春日里,益州大地一片生机勃勃。李恪亲率刺史府众官员,踏上视察之旅。田野间,一幅幅温馨而勤劳的画面映入眼帘:孩童们在田间嬉戏,偶尔弯腰拾起散落的苎麻,眼中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兴奋;女人们则围坐一起,灵巧地将孩子们捡回的苎麻整理成束,动作娴熟而充满韵律;青壮男丁则挥汗如雨,奋力挖掘着苎麻的根系,为土地的重生做准备。
“砍麻复耕”,这是李恪为益州量身定制的复兴计划。他深知,这一决策关乎民生,更关乎益州的未来。面对房遗直与长孙冲的汇报,他显得格外严肃:“你们可曾细细考量过,这逐步斩麻复耕的每一步,百姓能否承受得起?”两人对视一眼,长孙冲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坚定:“殿下放心,我们已深入调查,发现刺史府过往对苎麻种植情况的统计存在偏差。基于此,我们制定了详尽的计划,确保每一步都稳妥可行。”
李恪微微点头,目光中透露出赞许。他继续说道:“我知第一年最为艰难,百姓或许会有怨言。但我们必须铭记,这是官府失职的代价,不应由无辜的百姓来承担。因此,我决定,在免除赋税的基础上,再给予百姓每亩地一定的钱粮补偿。益州蜀药工坊盈利颇丰,这笔支出尚能承担。”他的话语掷地有声,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
然而,李恪并未忘记益州土族这一特殊群体。“土族的田地不在补偿之列。”他的话语冷冽而坚决,“若有人胆敢以权谋私,联合土族侵吞公款,我李恪定不轻饶。益州官府,是服务于全体百姓的,而非某一阶层的私器。”
言毕,李恪的目光扫过在益州的晨曦中,一句坚定的“明白了”在空气中回荡,那是吴王李恪对王爷的承诺,也是对益州未来的决心。随着他踏入这片土地,一股无形的力量仿佛被唤醒,整个益州都为之震颤。
益州的天空似乎比以往更加湛蓝,但这份宁静之下却暗流涌动。李恪的到来,如同一阵清风,迅速席卷了益州的每一个角落。他深知,益州的症结在于粮食,而粮食的根源则在于那些关陇系背景的粮商。于是,一场无声的战役悄然拉开序幕。
李恪没有选择直接对抗,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效率,连续查处了多家涉事粮商。这些行动如同秋风扫落叶,迅速平息了益州粮价的飙升,让百姓们重新看到了希望。然而,这背后却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政治博弈。有人试图将粮食运出益州,以逃避即将到来的风暴,但他们很快便发现自己已经上了益州的黑名单,未来的生意之路也因此被彻底封死。
面对这样的结果,那些曾经试图逃离的人不得不低头认输。他们纷纷来到刺史府,心甘情愿地将手中的粮食作为赎罪之物上缴。李恪的威严与公正,在这一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的话语,如同圣旨一般,无人敢质疑,更无人敢违抗。
然而,李恪并未因此而满足。他深知,益州的未来不仅仅在于粮食的稳定,更在于农业与商业的协调发展。在一次与长孙冲的深谈中,他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朝廷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吃饭的问题。我们发展商业,同样也是为了解决这个根本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本末倒置,良田必须得到保护,这是我们的底线。”
长孙冲闻言,心中不禁一凛。他深知李恪的决心与智慧,也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于是,他郑重承诺:“大哥放心,我长孙冲定当全力以赴,确保益州良田得到复耕。只要一天未完成这个任务,我就一天不离开益州。”
李恪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知道长孙冲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但他也明白,自己的时间并不充裕。皇帝已经多次催促他回京就任监国之位,而他心中也充满了对长安的思念与期待。于是,在安排好益州的一切事务后,他毅然踏上了回京的路途。
回长安的路上,程处默骑马陪伴在李恪身边。他有些担忧地问道:“大哥,你临走前对长孙冲说的话是不是太严厉了?他其实也不容易。”李恪微微一笑,摇了摇头道:“处默啊,你不懂。有时候,严厉才是对一个人最好的鞭策。长孙冲是个有能力的人,但他也需要一点压力来激发他的潜力。”
两人一路无话,但心中却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终于,长安城那熟悉的轮廓出现在了他们的视线中。李恪深吸了一口空气,仿佛能闻到长安城特有的味道。他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将是一场更为艰巨的挑战,但他也相信,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他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回到长安后,李恪迅速投入到了监国的工作中。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也明白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将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命运。于是,他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每一项举措都深得民心,也让他在朝中的地位日益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