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个小家伙,也不知道是太辛苦了,还是营养不够,都有些瘦削。趁着现在年假,两人都住在这里,自己也空闲,最好多做一些好吃的给他们补补。
晚饭后,花蕾让小远和容珏回房早点休息,自己带着锦年,陪他玩玩具,讲故事。大盛朝,并没有适合小小孩的绘本,故事书什么的。
给孩子启蒙的《三字经》,《百家姓》也都是文字,现在锦年还小,所以也并不适合锦年,所以,花蕾除了陪锦年玩这些彩色的七巧板,鲁班锁外。
自己也凭着前世的记忆,写了很多小故事,每晚讲给锦年听,前世那样精美的绘本,花蕾是做不出来的,画技一般的她不敢奢望。
容瑾的画风也画不了适合孩子看的绘本,所以,花蕾的绘本,都是一张张纸的,用炭笔勾勒好一些简单的卡通画,再涂上颜色。
前面为了争取国子监膳食堂订单的时候,花蕾画过几幅卡通图,现在也是全部用上了。在花蕾眼里,有些粗糙的卡通画,却是锦年最喜欢的。
所以,每天晚上,花蕾的讲故事,玩玩具是锦年最喜欢的常规日常。只可惜,锦年还小,手上力度不知道轻重。
花蕾画的卡通画,往往没几天,就会被锦年不小心撕破。没办法,花蕾特意写信回上京城,让裴老侯爷从礼部购买了相当精贵的硬黄纸。
硬黄纸是采用中药黄蘖染色,一面加腊砑光而成,是专门用来摹写佛经的用纸。在大盛朝,不管是黄蘖还是白蜡,都是金贵物。
民间的造纸坊一般都不会制作,所以这硬黄纸算是非常精贵的物品。其最显着的特点就是,比较硬,撕不破。
于是,花蕾粗糙的绘本就这样出现了,比普通的纸张,寿命长了很久。也成为了锦年最喜欢的启蒙书册。
除了给锦年制作了绘本,花蕾也不藏私,给起霖和后面陈少夫人的儿子,也制作了不少的绘本,送了过去。
接下来的几天,除了陪锦年,白天,花蕾时不时的就在厨房,忙碌着。做各种的好吃美食。
因为快过年了,所以庄子上最近一直在杀猪宰羊,送过来的猪血羊血也特别的多。在上京城的时候,猪血都是制作成了血豆腐,和百姓置换。
这里,花蕾也制作了一些,不过,好像没有像上京城那样的受欢迎。这里的百姓,更喜欢吃血肠。
血肠,是漠北地区的特色美食之一,口感细腻,味道醇厚。很多百姓都会趁着过年过节的时候,自家制作血肠吃。
于是,花蕾也跟着荷花嫂制作了非常具有漠北风味的糯米血肠。
把糯米提前浸泡几个时辰,让糯米吸饱水,猪大肠用草木灰搓洗干净。为了口感更好,最好把猪血过筛一下。
把猪血,水与糯米混合,加盐和香料,把猪大肠一头用棉线扎好,灌入米血汤,不能太紧实。
烧一锅开水,在锅底放入木架子垫高,防止血肠粘锅。把灌好的猪血肠放进锅中,一盏茶翻一遍,轻拿轻翻。
煮三刻钟左右,血肠中的糯米就变硬了。拿根木签插一下,血水不会出来,糯米也能扎透了,血肠就做好了。
当然,不放糯米的羊血肠,花蕾也制作了不少。原味的,鲜辣的,麻辣口味的,同样做了很多。
血肠的吃法多种多样,可以蘸蒜泥酱油吃,放凉后的血肠,直接切片,蘸上蒜泥,酱油,那浓郁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也可以把血肠切片,入油锅两面煎至翻白,再放一些蒜末,等蒜末变色后,撒一些胡椒粉,就可以出锅吃了,特别的香。
另外,也可以加酸菜,五花肉炒着吃。最主要的是,血肠补铁,适合所有人吃。新年就这样在忙忙碌碌中来了,又过了。
整个年假期间,容瑾都在帮花蕾整理述职报告,最后,花蕾照着容瑾整理好的述职报告临摹了一遍以后,就交上去了。
县衙也开始了新一年的事情。接着去年年底的事,给俘虏分宅基地和分田地。这些前面给新居民都办理过,所以都是熟门熟路,没什么问题。
而且,为了稳定人心,分发给俘虏的宅基地和田地数量,和新居民都是一样的。不过,田地的产出,新居民三年内是不需要交税的。
但是俘虏村分到的田地,是需要交产出的四成税额,对于他们来说,算是相当的严苛的。
但是他们分到村里的荒山,则是和新居民一样,三年内不需要缴纳税银。也算是一种补偿,而且,也总比天天住牢房好一些。
考虑到这些俘虏一无所有,他们开垦荒地的农具和耕牛还可以问县衙租借。费用也可以等田地里有所产出的时候,一起结算,这也算是便民措施了。
不过,三年内,这些俘虏都不能擅自离开新州府。三年后,也要经过多层审批合格才可以。
所以,年前给他们办理好的户籍,和百姓的也有些不一样。俘虏们的是三年期的临时户籍。等三年后,如果没有违法事件,就可以凭着这户籍换大盛朝普通的户籍。
不过,在古代,对于很多百姓来说,走的最远的,就是去县城。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去过州城。
所以,如果安心做大盛子民的话,这点不同根本就无所谓。三万多名俘虏,分成了三十个村落,但是为了和新居民村有所区别,俘虏村参照军营的编制,称为千户村。
每个千户所有一千人,下面又分为十个百户村,百户村设一个村长,由他们自行选推出来。
每两个百户村,设一个里长,由朝廷委派。另外,朝廷还给每个千户所委派了官员,称为千户,统领所有的里长和村长。
分的荒山荒地也以千户村为单位,算村里公有的,如果村里要开荒的话,收益也可以参考毛竹村,芦苇村什么的。
因为前面有榜样,而且分给村里的荒山,也不需要缴纳税银,所以每个千户村都很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