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猷轻声说道:“所谓“民系”,我的理解就是指一个民族内部的分支,这些分支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共同性和独特性。
汉族内部因为地域、历史等多种因素,形成了多个不同的民系,客家人就是其中之一。
客家人的方言,是他们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种方言源于古代中原的汉语,经过长期的迁徙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独特的音韵和词汇。
而除了语言之外,客家人的生活习惯、节日庆祝、建筑风格等方面,也都彰显着他们独特的文化魅力。”
辛弃疾沉思片刻:“客家人的客家二字,应该指的就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每个区域的客家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家族传说,这些传说像是散落的珍珠,串联起客家人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客家人是中原汉民族的后裔,他们因为战乱和自然灾害,被迫离开故土,踏上南迁的征途。
这场迁徙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一场深思熟虑后的生存抉择。
他们拖家带口,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在这里找到了新的家园。
在这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客家人不仅保留了中原地区的文化和方言,还在新的环境中不断适应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
这里的客家人好管理吗?”
王大猷一摊手,一副不太言说的表情,轻声说道:“还好吧,客家人与本地人的争纷就从未停止。
但只要公平、公正、公开,很多问题迎刃而解,管理百姓重要的是平等,远远大于方法。
这里客家人参军和参加建设的也不少,都为了更好的生活。”
两人边走边聊,辛弃疾随王大猷进入贺州府衙,看着一桌子物品,辛弃疾有点好奇:“这都是什么?”
王大猷郑重地说道:“这是奶片,比糖块更快的提高人的力量。”
说完拿起一盒罐头:“这是罐头,里面是熟肉,打开便可食用,非常方便。
当然用沸水煮一下也可以,用于北方战场。”
“这是鱼片,轻便,易保存。”
“这是饼干,泡水即膨胀,轻便,易保存。”
“这是肉干,抗饿,易保存。”
“这是烟草,抗疲劳。”
“这是……”
……
看着一桌子的军粮,辛弃疾一脸羡慕:“这后勤保障做的太到位了,人手都有吗?”
王大猷微微一笑,点点头:“按飞虎军的战斗序列,人人都有。
我的兵肯定没有这待遇,我的兵现在都变成海警了。”
辛弃疾和王大猷对视一眼,笑个不停,辛弃疾轻声说道:“可不是吗?我们飞虎军好歹也是野战部队,你们现在天天在海洋巡逻。”
王大猷继续说道:“你们每个飞虎军都有一个行军包裹,放在马上驮着,不过很轻,除了这些还有水袋和方便面。”
辛弃疾一脸懵逼:“方便面是什么意思?”
王大猷一脸怪笑:“就是方便吃的面,可以放在开水里煮着吃,可以放些脱水蔬菜、肉干和面一起煮。
或干脆直接干吃,方便还抗饿,
这东西既轻又耐放,不遇水,几个月都不会坏。
这是后勤保障部发明的,用于骑兵急行,一个行军包裹可以提供七日左右的干粮,省着点吃可以吃十天。
如果一人配匹两匹马,在不带粮草辎重的前提下可以连续行军一个多月,不过水要自己补给。
这东西还方便空投补给,极大的提高了部队的机动性,特别是甲种骑兵。
目前配给还在少数,向您这样2万骑兵可以配4万匹马,行军效率会非常惊人。”
辛弃疾倒吸一口凉气:“那北线战场岂不是?”
王大猷呵呵一乐:“我只负责给您提供补给,北线我不清楚,但北线还需棉衣,补给比南线复杂得多。”
辛弃疾点点头:“飞虎军都有了,北线肯定也有了,看来要打大仗了。”
王大猷一脸羡慕:“王爷让给您提供补给,看来将军是要建功立业,开疆扩土了。”
辛弃疾感叹道:“两军对垒时,士兵个人素质差异往往并非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保障能力。
没有强大的后勤保障,军队难以远征。
战争走向与领土疆域取决于国家对军队的控制能力和范围。
保障军队打得更远,便能控制更多领土和资源,使国家强大。
如今,药品供应超越其他国家,受伤士兵不再轻易减员,几天即可治愈,除非重伤。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更远征的可能,让我们在战争中有更大优势。”
王大猷重重地点点头。
……
翌日一早,电讯处侍卫快速钻进辛弃疾的军营:“将军,刘弁将军来电。”
辛弃疾接过电报,微微一笑:“回电刘弁,迁走宜州怀德县(河池)百姓,按标准,给予双倍补偿。
留一千飞虎军军管宜州怀德县,等待总部派人接管。
剩下的人让他带着南下收复邕州,并在邕州原地等待与我部汇合。
注意和邕州本地土司的关系,军管邕州西北七十里右江镇(那龙镇),迁出右江镇所有居民,给予相应补偿,等待总部派人接管那里。”
侍卫做好记录转身离开,刘伯达一脸懵逼:“将军,什么意思?”
辛弃疾一脸怪笑,递给了刘伯达一份资料:“原因就是这,王爷需要这里的矿产资源,应该是极重要的,特别是怀德县,加注三颗星。
要么是黄金或白银矿或大型铜铁矿,要么就是石油或稀缺资源。
不要问,也不是咱们该问的。”
辛弃疾沉声说道:“通知全体飞虎军,明日辰时出发,目标梧州!”
……
和预期不同,梧州守军并没有出城投降,而是选择了坚守。
辛弃疾骑着马,看着城头上守军,不由得心中一紧,和静江府情况不同,这里的守军是实实在在的宋军士兵。
辛弃疾用马鞭指了指城头:“这梧州知府是谁啊?”
刘伯达恭敬说道:“将军,是左宁福。”
辛弃疾点点头:“他为什么不降?知道原因吗?”
刘伯达恭敬说道:“据梧州站站长章勇传回来得消息,此人是个好官,在梧州干得不错,对百姓很好,但就是个愚忠的人。”
辛弃疾一声叹气:“总有人要为一个朝代殉葬,他是个值得尊重的人,通知章勇想办法打开城门,我们送左宁福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