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浩浩荡荡,出了门也不避讳,有专人在前面开道,手提铜锣,一边敲,一边广而告之,声称捉住了刺杀夏国使者的贼人,此人破坏两国关系,罪大恶极,即刻解送刑部严惩。
从西城敲到北城,等于是绕了半个城市。
如此大张旗鼓地宣传,方选相信很快就会传到越国使者耳朵里。
到达改为刑部的司寇府以后,方选和丁猛打个招呼,找了间牢房,把卫让关了进去。
“此人武艺高强,得戴上重枷才行。”方选一本正经地下令。
做戏做全套,除了方选自己,不能轻易让其他人知道内情,所以必须将卫让真的下狱。
之后回吏部例行检查,见杨克、范齐、周玺三人为首,又吸收了原先司徒府的人员,已经完成整个衙门的构建。
下一步就是梳理朝中以及地方官员,包括姓名、背景,工作能力,最后还得将食邑制改为俸禄制。
所谓的食邑,是分封制的产物。诸侯分到不同数量的食邑,也就是所谓的封邑。诸侯对封邑有行政和财政权,自行给下辖的官吏发工资。
也就是说,天子和官员是没有直接雇佣关系的。
俸禄则是郡县制的产物,地方官员都由天子任命,行政权和财政权都归中央,官吏的工资由中央统一发放。
如此一来,各地官吏的管理权就朝廷手中,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总体而言,郡县制比分封制要先进,但二者也并非瞬间就完成交替,整个转换过程经历了很长的历史阶段。
而现在的大西国,就处于转换的中间状态,所以同时存在两种制度,且此时的郡县制还是初级阶段,并不成熟。
早期建国时,获得分封的诸侯不少。但随着历代国君的改革和历史演变,最终全国只剩下北海和泾阳两郡还保留完全体的分封状态,其余地区都已经是郡县制。
但此时的郡县制并不成熟,依旧保留着大量封建残余,导致管理上十分混乱。朝中有不少贵族,虽然不像刘闵和刘铎那样列土封疆,却都有数千到上万石不等的食邑,过去为了节约行政成本,一般都是划一块地方,让他们自己去收税。
这就导致这些贵族即便没有名义上的封地,却也可以靠着自己的影响力私自任命官员,在地方行使行政和收税的权力。
成立六部,就是为了彻底解决这种情况。
借着扫除黄党的威势,户部开始清查各个州郡的土地人口,吏部则重新考核任免官员。
虽然这项改革会影响老贵族的利益,但国君有刘铎、刘闵、刘定边三位宗室支持,连一手遮天的黄信都被斗倒了,加上方选的神机营确实霸道,京师一战,展示出恐怖的破坏力,这帮贵族们也就不敢说什么了。
决定一个人在体制内的分配权的,不是他的建设能力,而是他的破坏能力。
你能做蛋糕,不见得能分蛋糕,但如果你有掀桌子让所有人吃不着的能力,那你就一定能参与分配蛋糕。
方选展现出来的就是这种破坏能力,如果真的撕破脸,老贵族连仅存的那点利益都保不住,所以必须让接受他的改革。
而三刘之所以支持改革,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革的是不是他们三人的利益。
泾阳和奋威两郡,此次不但没被纳入清查范围,反倒是有扩充土地的可能。而北海虽然没有扩大的机会,但刘铎重回权力中心,又即将成为大战的的主帅,等于是高升。
这三家的军事实力,几乎能顶半个大西国,有他们的支持,国君才能理直气壮地搞集权。
等吏部和户部的工作完成后,朝廷会统一向所有官员发放俸禄,只要保证老贵族的高官厚禄,安抚好他们的情绪,改革自然也就平稳落地了。
到时候大西国的国力必能大大提高,而反观两个邻国,越国是典型分封制,整个一散装国家,夏国虽然推行郡县,但是穷兵黩武。
到时候夏、越之间打个两败俱伤,就是大西国扩张崛起的时候。
不过这都是以后的展望,现阶段还得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
理想远大美好,具体事务却都是琐碎繁杂的。
好在有杨、范二人尽心尽力,周玺虽然是个纨绔子弟,但也能分担一些文书事务,加上有刘莺莺和胡全忠帮忙,这才一两天的时间,就已经琢磨出了一套官员考核和俸禄发放的制度,此时正在整理誊抄,等到明天早朝的时候,就可以呈给国君过目了。
见此情形,方选大感欣慰。
趁着这会闲着,又泡了一壶茶,坐在堂上悠闲喝着。
正享受间,大门口的守卫进来,禀报称有人求见,并且递上帖子和礼单。
方选看了一眼,礼单挺丰厚,落款是“越大夫”和“吴光”的字样,不用说,这就是越国的使者。
“来得还挺快。”
方选知道对方会来找自己,但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按照他的推测,对方在太常寺打探完消息,再来走自己的门子,最快也得到晚上。
既然这么着急,那就多等等吧。
方选心里想着,将帖子丢给守卫,让他出去告知来人,就说自己忙于公务,没有时间接待客人。
打发了守卫后,方选也没有再出门,直捱到傍晚,才招呼刘莺莺等人下班,之后一起回府。
府内已经备好饭菜,刘定边父子也回来了,一家人围坐用膳。
饭后不多时,门外值守的侍卫进来,禀称有人求见,同时递上礼单和名帖。
方选接过一看,落款还是吴光,不过礼单却换了一张,礼物内容丰厚了不少。
于是和刘定边父子打过招呼,便让侍卫将客人直接领去西苑。
之后自己先回了西苑,让范齐和赵虎准备好所需物品,就等吴光到来。
过不多时,一个美须髯的中年人出现,带着两名随从,在侍卫的引领下来到西苑。
“方公子!”吴光上来就行了一个大礼,“久闻大名,今日得见,果然是英雄少年!”
说着也不等方选回礼,就是一通吹捧,夸赞他文能治国,武能打仗,越国朝野都听过他的威名,吴光还一直以为他是个成熟老者,没想到竟然是个青年才俊,果然是后生可畏。
方选急忙客气几句,请吴光落座,趁着上茶的功夫,仔细观察了一番,发现吴光气度不凡,结合姓氏乃是越国的国姓,猜测他是越国贵族,应该就使团里做主的人。
“不知吴大夫所为何来?”方选假意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