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德元年
闻听武则天废帝自立的消息,朝堂之上,顿时如同炸开了锅,群臣震惊、愤怒、惊慌,各种情绪交织,气氛凝重。
中书侍郎苏味道,一向以圆滑着称,此时也难掩怒容:“此乃大逆不道之举!武氏野心昭然,竟敢篡夺皇位,置李氏宗庙于何地?”
御史中丞贾大隐则厉声道:“武则天悖逆天理,置礼法于不顾,此等行径,我大唐朝野,人神共愤!”
尚书左仆射崔敦礼更是激愤难抑:“武后篡位,是对先帝的不敬,是对皇族的侮辱,是对大唐江山的亵渎!”
兵部尚书张仁亶愤然道:“武氏此举,已触怒天人,我等誓死扞卫李唐正统,绝不容许逆贼得逞!”
群臣纷纷附和,朝堂之上,一片声讨之声。
但在此时,有老臣站出,试图平息众怒:“诸位同僚,虽武氏行径令人发指,但如今武氏已然被废为庶人,我等当冷静应对。”
李治闻讯,心中五味杂陈,身体本已虚弱,此时更是颤抖不已。
他深知,武则天的决断,已将他置于尴尬之境。
但朝堂之上,文武百官的愤怒与忠诚,让他感到一丝慰藉。
李治的心境如同被骤雨侵袭的秋叶,满是忧愁与不安。
光幕上的文字,仿佛利剑,刺穿了李治平静的内心。
‘武则天称帝’,这五个字如同咒语,回荡在他的耳畔,令他心神不宁。
他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武则天辅佐他处理国事的一幕幕场景。
她的聪慧、果决,曾是他最得力的助手,如今却成了他心头的阴影。
李治的思绪,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难以平息。
如果…
如果,他没有在今日废后,那么,未来的朝堂,是不是就如光幕所知的历史那般?
他深知,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朝政之事,定然更加依赖于武则天的辅助。
长此以往,武则天的权力,就如同野草,疯狂生长,直至覆盖整个朝堂。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划破了李治的思绪。
如果他的病情加剧,甚至无法亲自上朝,那么,武则天是否有可能,与他并肩而立,共同执掌朝政?
这个想法,让李治感到一阵阵心悸。
尚书右仆射刘齐贤,一位以公正着称的老臣,缓缓出列,声音中带着不可动摇的坚定。
“陛下,武氏之行,已触国之根本,臣以为,废之为庶人,恐不足以安民心,固朝纲。依律,当处以极刑,以儆效尤。”
刘齐贤的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在了朝堂之上,也重重地落在了李治的心头。
他深知,一旦下达这样的命令,将彻底断绝与武则天的任何可能,更将大唐推向未知的未来。
但李治也明白,他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武则天个人的命运,更是整个大唐的稳定。
朝臣们的愤怒,百姓的期待,乃至历史的评价,都在这决定中。
他深吸一口气,眼神中闪过决绝。
“诸位爱卿,朕知此事重大。”
李治的声音在殿内回响,带着前所未有的沉重。
“然,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武氏虽曾有大功,但其行已悖于纲常,危及社稷。
朕虽心痛,但为大唐江山社稷,为我李唐子孙,为天下苍生,今日,朕只能依律行事。”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群臣,那眼中既有决断,也有难以言说的哀伤。
“传朕旨意,武氏,虽废为庶人,但其罪行,不可不究。
依律,当行流放之刑,远戍边关,以观后效。
如此,可安民心,以望其能悔过自新。”
李治的决定宣布后,朝堂之上并未如他所愿的那般获得认同与平静,反而掀起了更大的波澜。
群臣面面相觑,不满与担忧的情绪在空气中弥漫,仿佛一触即发。
御史中丞贾大隐,一向以直言不讳着称,此时更是毫不掩饰心中的不满。
“陛下,武氏之罪,乃动摇国本之大逆,流放之刑,恐难服众心,更无法根除祸患。
臣以为,当断则断,方能永绝后患。”
尚书左仆射崔敦礼也附和道:“贾大人所言极是,武氏一日不除,我大唐社稷一日不安。
陛下仁慈,但此事关乎国运,不可不慎重。”
李治闻言,心中五味杂陈。
他深知,朝臣们的担忧并非无理,但内心深处,他对武则天仍有一丝难以割舍的复杂情感。
然而,面对群臣的强烈反对,他不得不重新权衡。
“诸位爱卿,朕知此事非同小可。”
李治的声音在殿内回荡,他尽力保持着平静。
“然,武氏虽有大过,但其才智与对朕的辅佐,亦不可忽视。
流放之举,朕已思虑再三,若诸位爱卿以为此举不足以安天下心,朕愿再听良策。”
许敬宗,武则天一派的重臣,虽表面上不敢公然反对,但眼见武则天遭此厄运,内心焦急,又见皇上不愿处死武后。
他巧妙地寻得时机,暗中为武则天辩护:“陛下,武氏虽有过,但其治国之才实为罕见,昔年辅佐陛下,屡建奇功,不可一错抹杀其所有。
除以极刑,是否过于苛责,臣恐有失公允。”
许敬宗的话虽未直接挑战李治的决定,却在群臣中引起了一阵低语,一些原本保持中立的官员也开始动摇,暗自思考许敬宗之言是否有理。
见状,武则天一派的官员,如李义府、王方翼等人,也纷纷附和,试图在不触怒李治的前提下,为武则天争取一线生机。
“陛下圣明,臣等亦认为,武氏之才,实为国之瑰宝,若能改过自新,仍可为大唐所用。”
正当武则天一派官员试图为她求情之际,朝堂上另一股力量迅速集结,对这种观点发起了严厉的反驳。
贾大隐此时更是义正言辞,毫不留情。
“许敬宗、李义府之流,尔等竟敢在此为武氏说项,是何居心?
武氏之罪,乃大逆不道,有悖于天地人伦,其罪当诛,何来宽恕之说?”
贾大隐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如同雷霆,震得人心惊胆战。
他继续道:“武氏之才,固然是才,但才不当用,反成祸害。
昔日辅政,本应以国为重,却屡次以私废公,离间骨肉,其心术之不正,天下共见。
今日若不严惩,恐将来者效仿,国将不国!”
崔敦礼也紧随其后,厉声斥责:“尔等若真为大唐着想,应是力挺陛下之决定,而非为一己之私,混淆视听。
武氏若留,必成后患,我等宁可无一武氏,也不容大唐有半分动摇。”
在二人的带领下,朝堂之上,一股正义凛然的气氛弥漫开来。
众多官员纷纷出列,或言武则天之罪不可饶恕,或言国家纲纪不容践踏,或言应以大局为重,不可因小失大。
他们的声音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将武则天一派的求情之声彻底淹没。
面对如此激烈的反对,许敬宗等武则天一派官员,虽有不甘,却也知大势已去,只得默默退下,心中暗自盘算着未来的对策。
在朝堂的争论与决策中,李治的内心深处,对武则天的权力扩张始终怀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忌惮。
这份忌惮,源自于他对自己日渐衰弱的健康状况的清醒认识,以及对武则天辅政能力与野心的深刻理解。
随着朝堂上对武则天命运的争议而愈发强烈。
他看到了武则天一派官员的坚定支持,也感受到了群臣对她的强烈反对。
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李治深刻地认识到,武则天的权力已深入朝堂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影响到了国家的决策与未来的走向。
“传朕旨意。”李治的声音略显沙哑,却透着不可动摇的决绝。
“武氏,虽有辅政之才,然其心术已失,悖逆人伦,危及社稷。
为保大唐江山稳固,朕不得不下此决断。
赐武氏白绫一条,以谢天下,以明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