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九年
随着光幕中层出不穷的点评,朱棣目光逐渐从不安转为深思,随后神色严肃的在光幕上不断滑动,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最后神色复杂的沉默良久,他缓缓落寞的叹了口气,环视群臣,众人皆屏息以待,不敢出声,唯恐打破这凝重的气氛。
“后世之评,褒贬不一,”朱棣终于开口,声音中带着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
“有言朕乃篡位之君,亦有赞朕励精图治,武功显赫。看来,朕之功过,后人自有定论。”
杨荣小心翼翼地插言:“陛下,后世人之评说,多有偏颇,不可尽信。但能确信者,陛下之圣明、永乐之盛世,实为我大明之荣耀。”
夏元吉附和道:“正是,陛下北征蒙古,南定安南,西巡甘肃,东狩辽东,四海宾服,万邦来朝。陛下之功,山河可鉴,日月可证。”
朱棣微微点头,似是对群臣的赞誉感到慰藉,又似在自我确认。
“朕一生征战,为的便是这大明江山的稳固。后人若能继朕之志,守我大明基业,便是对朕最好的评价。”
朱高炽见状,连忙表态:“父皇放心,儿臣定当谨记祖训,遵循太祖遗志,励精图治,绝不让宦官干政,绝不负陛下所托。”
朱棣闻言,目光温和了许多。“太子,汝可知道,为君者,非仅需武功,亦需文治。永乐大典,便是朕留给后世的文化瑰宝,望汝能珍视。”
“儿臣谨记,永乐大典乃我大明文化之精华,儿臣定当广为传扬,使之流芳百世。”朱高炽郑重承诺。
朱棣满意地点点头,随即目光转向群臣。
“诸位爱卿,后世之事,朕虽无法干预,但今日之大明,需要尔等的辅佐。
宦官之事,必须严防,不可让其坐大。至于藩王,亦需谨慎,以防激起内乱。”
群臣纷纷应诺,杨荣、夏元吉等重臣更是保证:“臣等定当竭尽全力,辅佐陛下,维护大明江山社稷。”
朱棣再次在光幕上寻找着那个他非常熟悉的名字,依旧一无所获,长叹一口气,似乎放下了心中的重担,又似乎充满遗憾。
他默默开口,像是在与朝臣对话:“如此,也罢。”
洪武四年
朱元璋与马皇后正于御书房中,品茶论国,窗外秋色正浓,金黄的叶片随风轻舞。
马皇后看着光幕上关于未来的记载,眼神中流露出复杂的神色。
她轻声对朱元璋说:“重八,这些文字记录的未来,令人忧心。”
朱元璋神色凝重,“允炆者,必标儿之后也,标儿...恐有不测之风云!”
马皇后听罢不由紧张起来,忙起身就要去找朱标,朱元璋也跟着一同前去。
殿中依旧跪着的朱棣见到马皇后与朱元璋急冲冲赶来的身影,眼睛不由露出欣喜的光芒:
后世誉吾为永乐大帝,明君之名,实至名归。篡位之举,实乃迫不得已,允炆失德,理当宽宥于吾。
他充满期待的喊了一声:“父皇…”
紧接着便眼睁睁的看着他们略过他朝着朱标走去。
他的眼神逐渐黯淡,张了张嘴,最终还是选择沉默。
朱元璋与马皇后细细打量着朱标的神态面容,又喊来太医确认无碍才暂时放下心来。
马皇后走近朱标,眉眼带着忧虑地说道:“标儿,汝总是国事操劳,可得学会劳逸结合才是。”
朱元璋也点头附和,他深知太子的重任,但也明白身体健康是根本。
他语重心长地叮嘱道:“标儿,汝是我大明的储君,未来的大明天子,国事固然重要,但汝自己的身体更需要照顾好。”
朱标听罢,心中既感温暖也感责任重大。他深知父皇与母后的担忧,郑重承诺:
“儿臣定会注意,不敢有丝毫懈怠,定当保重身体。”
马皇后点了点头,一时也不知究竟会有什么意外,只能暂时放下,往后小心着些。
马皇后随后走到朱棣扶起他来,轻抚他的头顶,柔声安抚:
“棣儿,汝心中有国,眼中有人,这是最难得的。
世事多变,别担心,与父皇好好说说,定能找到两全的法子。”
她的话语如同秋日的暖阳,温暖着朱棣的心房。
朱棣期待又忐忑的看向朱元璋。
朱标适时劝道:“父皇,此事也并非一人之错。”
朱元璋回看朱棣,回忆着光幕中对他的评价。似乎,除了篡位,其余一切重重皆是夸赞。
他的眼底深处闪过一抹欣慰与自豪,但是,如今朱标仍是他心目中最完美太子,他不可能现在助长朱棣野心。
他看向朱标,缓缓开口:“标儿,汝为储君,朕一直相信汝往后能以国事为重,宜宽仁以待诸王。
汝在位,断不会出现此等手足相残之事,诸王亦可心安。”
他顿了顿,又看向朱棣:“而燕王,需得谨记,篡位乃是自寻死路,不忠不孝,天理难容!”
“父皇!”朱棣急忙辩驳,却又被朱元璋一个手势阻止。
“朕也认真观看后人对汝的评价,生于战火,死于征途,一生皆为我大明江山尽力。
汝的志向优势便在此,往后便用心为标儿、为大明驻守边疆、开疆拓土便是。”
朱棣闻言,心中五味杂陈,既有被肯定的欣慰,又有被限制的不甘。
但面对父亲的威严与兄长的期望,与之前被放弃的绝望,如今已是最后的结局。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波澜,郑重应诺:“儿臣谨遵父皇教诲,定不负所托,为大明江山社稷,守好边疆,开疆拓土。”
朱元璋满意点头,随后想起了方孝孺等人。
原本不想再提,但此前自己说过可重用,还是提醒道:
“方孝孺等人,或许过于迂腐,然其忠心可鉴。标儿用此等人,亦可心安,然不可事事尽听,需有自己的决断。”
“父皇所言极是,儿臣定会牢记。对于方孝孺等忠臣,儿臣自当量才而用,既不忽视其忠心,也不盲从其谏言,一切以大明江山社稷为重,以国家大局为先。”
朱标的话语中透露出成熟与稳重,既有对父皇的尊重,也有对未来的自信。
他转头望向朱棣,眼中满是兄弟间的情谊和理解,继续说道:
“棣弟,你我兄弟,同气连枝,今后大明的边疆,有汝守护,孤自是放心。
至于朝政,汝若有高见,亦可与孤商议,孤绝不独断,定要听取诸位兄弟的意见,共商国是。”
朱棣听罢朱标的自称,亦知朱标话中深意。
但他同样深知,朱标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储君,更是自己可信赖的兄长。
这一刻,原本的不甘与落寞渐渐消散:
“多谢兄长体谅,棣弟定当不负所望,为大明江山添砖加瓦,与兄长共同守护这片土地。”
朱棣的回应中充满了感激和决心,两兄弟的心结在这一刻得到了初步的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