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哀公八年,楚国的公子弃疾干掉了楚灵王,自己当王,就是楚平王。
哀公十一年,楚平王来秦国想娶个秦女给太子建当媳妇。
结果,女的到了楚国,楚平王看她漂亮,自己娶了。
哀公十五年,楚平王想干掉太子建,太子建逃了,伍子胥也跑了,去了吴国。
晋国那边,王室衰弱,六大家族牛气冲天,想内讧,所以秦晋好久没打过仗。
哀公三十一年,吴王阖闾和伍子胥打楚国,楚王跑随国去了,吴军打进了楚国都城郢。
楚国的申包胥来秦国求救,七天不吃不喝,哭得不行。
秦国派了五百兵车去救楚国,把吴军打跑了。吴军一撤,楚昭王才重新回郢都。
秦哀公在位三十六年,死了。
太子夷公早死了,没法继位,于是立了夷公的儿子当王,就是秦惠公。】
兜兜:“是费无极看秦女漂亮,劝楚平王自己留下秦女,再给太子娶一个就是了。”
咸鱼翻身:“那他也可以正经给太子再娶一个啊,叫秦女侍女假扮是怎么意思,太不光彩了。”
汉民:“这费无极是咋回事,好好伺候太子也行啊,这么不给太子脸,他跟太子有仇啊?”
落落余晖:“费无极是太子的老师,但是太子吧,不怎么待见他,更看重另一个老师伍奢。费无极就是为了自己的地位权利。”
清民:“然后呢?楚平王干啥又要杀太子啊?”
兔子帕特:“明白了,就是扶苏、李斯、蒙毅这样。”
兜兜:“他不是喊侍女假扮嫁给太子了嘛,被知道了,太子也没说啥,就吞下这口窝囊气了。
费无极不行啊,就又跟楚平王说了,你收下秦女之后,太子心怀怨恨、广交诸侯,他这是要反啊!”
唐民:“费无极为了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居然怂恿楚平王干这种缺德事儿。太子建不待见他,他就借刀杀人,这心思也太阴险了。”
豆包:“对,然后楚平王就叫来伍奢,叫他指认太子造反。伍奢不干,就被打入大牢了。”
咸鱼翻身:“然后费无极又在那煽风点火。伍奢那两儿子不得了,要防着点。然后楚平王下令让伍尚和伍员过来,过来就放了他爹。”
汉民:“真的假的?不会是骗他们过去就杀了吧。”
兜兜:“你说对了,伍尚和伍员也不信。但没办法啊,人家明说了,你们过来我就放了你爹,你不去,那不就是不孝吗?”
明民:“这可太难了,只能去送死啊?”
落落余晖:“伍尚去了,留了聪明点的伍员,就是伍子胥下来,给他们报仇。然后伍尚父子就被杀了。”
宋民:“楚平王和费无极这俩货,真是瞎搞,为了个女人和权力,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这叫啥?叫自掘坟墓!”
兜兜:“错!伍子胥把楚平王炆给扒了,抽出尸体鞭了三百下。”
唐民:“伍子胥真有种!楚平王和费无极,生前害得他家破人亡,死了都不放过他们。这仇报得够狠,也够彻底。”
东汉·司马迁:“楚平王之昏庸,费无极之奸佞,伍子胥之决绝,皆是天道循环,因果报应。
楚平王夺媳害子,终遭伍子胥鞭尸之辱,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春秋·孔子:“楚平王之行,悖逆人伦,乱纲常,失民心,非仁者所为。费无极以私欲害公义,伍子胥虽报仇,亦非仁政之道。”
唐·杜甫:“楚平王之行,失德失民,终致国破家亡,此非一人之过,乃时局之弊。伍子胥复仇,虽非正道,但其悲愤之情,亦可理解。”
隋民:“那个申包胥七天不吃不喝是真的假的啊?”
南沙湾:“一种夸张写法,就是很长时间的意思。”
汉民:“楚国那么没用?秦国出五百兵车就给打跑了?”
咸鱼翻身:“吴军没有军纪!进楚国后就祸害百姓了。那时候伍子胥又忙着找楚平王的炆。然后又有内乱。”
太清晰:“孙武那个老六呢?”
兜兜:“看到吴军这德行他就不干了。”
唐·韩愈:“楚平王之行,悖逆天常,失民心者必亡国。伍子胥虽以私愤复仇,然其勇烈,亦足以警示后人,忠义之士不可轻侮。”
【秦惠公元年,孔子在鲁国当相国。
五年那会儿,晋国的中行氏和范氏俩家族不听话,想造反,晋国派智氏和赵简子去收拾他们,这俩家族败了,逃到齐国去了。
惠公在位十年,一命呜呼,他儿子悼公接班。
悼公二年,齐国的田乞干掉了自己国君孺子,立他哥阳生当国君,这哥们就成了齐悼公。
六年时,吴国揍了齐国军队一顿。齐国那边,又把悼公给干掉了,立了悼公儿子简公当国君。
九年,晋国的定公和吴国的吴王夫差在黄池斗法,最后晋国让了一步。吴国牛气哄哄,压着中原各国。
十二年,齐国的田常又干掉了简公,立了简公他弟平公当国君,田常自己当了国相。
十三年,楚国灭了陈国。
秦悼公在位十四年后也升天了,他儿子厉共公坐上了王位。孔子在悼公十二年时也死了。】
兔子帕特:“这秦惠公和秦悼公怎么这么少记载?”
明月湖:“应该没打架吧,专注内政。”
西汉·贾谊:“秦惠公、秦悼公内修政事,虽未显赫于史册,然为秦之崛起埋下伏笔,非一时之功可比矣。”
南宋·陆游:“秦悼公之世,中原诸国纷争不断,而秦能静观其变,实为智者所为,为后世之统一奠基。”
太清晰:“孔子这样的人物史书两笔就带过了?”
南沙湾:“这是秦国史,不是孔子传。这两个王也就两笔啊。”
清·王夫之:“孔圣之死,虽令儒学一时悲痛,然其教诲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唐·白居易:“孔圣之逝,如明灯之灭,儒学之光亦稍黯,然其道不灭,后世继之者众。”
唐民:“听着怎么感觉晋国那么乱呢?”
咸鱼翻身:“晋国实行六卿制,六大家族掌握政权,肯定有内乱的。”
谁要:“齐国也乱了啊,田氏独大,看,还杀老大了。”
北宋·苏轼:“齐之乱,实为田氏之渐强。田氏代齐,非一日之功,乃经年累月,蚕食鲸吞,终夺姜氏之国。此乃诸侯国内部权力更迭之常态,非独齐晋所独有。”
明·王阳明:“晋国之乱,乃六卿争权,国无宁日。而齐国,田氏以智谋取国,虽手段非常,亦显智者之能。秦之二公,虽未显于诸侯之争,然内修其政,实为后世强秦之基。”
清·曾国藩:“晋之六卿,各怀私心,终至国力衰微。齐之田氏,虽以非常手段得国,然亦能治国,使齐国一时中兴。秦之二公,不求一时之功,但求国之长治久安,实为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