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孝公挂了,他儿子秦惠文王嬴驷就接了班。
刚上位那会儿,就出了件大事,他们把卫鞅给办了。
商鞅在秦国搞改革,新规矩刚立,还没站稳脚跟,太子就不守规矩了。
商鞅就说了:“规矩立不起来,问题出在上头的那些大人物身上。
要是真想把这新法玩转,得拿太子开刀。
太子不能受刑,就让他的老师来。”
于是,太子虽然逃过一劫,但他的老师被当众烙了个印记,这一招下去,新法就顺溜了,秦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可好景不长,孝公一蹬腿,太子登基,成了新王。
这下,秦国的那些老贵族记仇,纷纷找商鞅的茬。
商鞅见势不妙,拔腿就跑,但还是被抓了,说他叛国,最后被五马分尸,尸体还被挂在城门上示众。】
咸鱼翻身:“赢驷:强则强,弱则亡。孤要天下,尽归大秦!”
呼雷婆母:“秦惠文王挺懂做王的,杀商鞅不废他的变法,而是继续执行。
假如他废除,会不会像魏和楚一样,前期强大,后期衰弱?”
麻婆豆腐:“主要是他刚上位,还需要世家的支持才能稳定下来,但是商鞅的变法触及了太多世家利益,所以不得不牺牲商鞅。”
秦·惠文王·嬴驷:“天下归秦,法度为先。孤之决断,不容置疑!”
兜兜:“商鞅变法太猛了,从头到脚全给改了。
贵族大佬怨气大,想尽办法要阻止。
商鞅就来个杀鸡儆猴,去抓太子的小辫子,拿太子开刀。”
太清晰:“狠,公孙贾处以黥刑、公子虔直接给来了个劓刑,鼻子就这么没了。”
咸鱼翻身:“所以太子上台之后商鞅绝对活不了的。”
宋民:“是咯,太子那会儿被商鞅按着头,太傅替他挨了那一烙铁,另一位太傅还被割了鼻,这仇能不记?
太子都是他们教出来的嘞,肯定一登基就把商鞅给收拾了。”
明月湖:“商鞅跑路魏国的时候,中间看到客栈想留宿。
主家让他出示凭证,说商鞅说了,没有凭证就让入住的话主家以同罪名论处。
商鞅才知道滋味。”
杜阿静:“商鞅就是个小人,贪图权利富贵。在封地上还自称寡人。”
兜兜:“但没商鞅变法,你是平民永远是平民,是奴隶永远是奴隶。
贵族还是贵族,你喜欢吗?哪有十全十美的,还不是对自己有没有利。
你穿越古代指不定还是个太监,少把自己代入到贵族里。”
谁要:“对啊,他还跑到魏国去,魏国君都恨死他了。”
太清晰:“所以他被魏国君赶出去了,也没朋友帮他。”
谁要:“谁敢帮啊,他自己定的规矩知情不报者要腰斩,十家连坐。”
唐民:“商鞅跑路的时候,估计肠子都悔青了,自己的规矩把自己给坑了。”
【惠文君上台第一年,那叫一个威风,楚、韩、赵、蜀四国大佬都来给他磕头。
第二年,天子都来给他发贺电了。
第三年,惠文君成年了,搞了个盛大的成人礼。
第四年,周天子送礼来,是祭祀文王、武王的肉,这可是面子活。
到了第五年,阴晋的犀首成了大良造,官儿可大了。
第六年,魏国的阴晋直接投降,成了秦国的地盘,改名宁秦,听起来挺吉利的。
第七年,公子邛带着人跟魏国干架,把魏国的龙贾抓了,还干掉了八万人。
第八年,魏国怂了,又把河西的地盘拱手让给了秦国。
第九年,秦国大军过河,一路向东,拿下了汾阴、皮氏,跟魏王在应城碰了个头,还顺手把焦城围了,最后焦城也降了。
第十年,张仪被任命为秦国的相国。与此同时,魏国再次割让了上郡的十五个县给秦国。
第十一年,秦国在义渠地区设立了县治。焦城和曲沃两地被归还给了晋国。
义渠的国君向秦国表达了臣服,并将地名少渠改名为夏阳。
第十二年,秦国开始举行腊祭的仪式。
到了第十三年四月的戊午日,魏国宣布称王,同时韩君也宣布称王。
秦国派遣张仪攻占了陕州,并将陕州的民众迁往魏国,作为对魏国的补偿。】
清民:“这秦惠文王听着好厉害啊,捉着魏国打啊这是。”
谁要:“大胃王想不到嬴驷比他老子还狠。”
咸鱼翻身:“大胃王最后想:还不如嬴渠梁活着呢。”
战国·苏秦:“秦惠文王之国,富且强,兵革足用,诸侯莫敢与之争。”
东汉·班固:“秦惠王即位,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
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豆包:“那时候的诸子百家中纵横家真的出彩。真的很佩服张仪、公孙衍、苏秦那嘴皮子跟脑瓜子。”
北宋·欧阳修:“张仪、苏秦,各以其才,纵横捭阖,其智虽高,然终非治国之正途,后世当引以为戒。”
三国·诸葛亮:“张仪连横,苏秦合纵,此等纵横捭阖,实为治国用兵之大略,非独战国,至今亦为吾辈所借鉴。”
太清晰:“苏秦努力了半辈子的六国合纵还是被张仪破坏了。”
牛胖子:“苏秦出来的时候,张仪都快嘎了。张仪的对手是犀首!
之前考古学家根据出土的文物表明他俩活跃的时期不一样,张仪是惠文王时代,苏秦是昭襄王时代。”
太清晰:“苏秦张仪是同学关系啊,都是鬼谷子学生,张仪去秦国还是苏秦帮助下过去的。”
夜月:“你看的是鬼谷子这本书吧?那是根据之前的记载改编的小说。
我也看过,后面出土的文献已经证明了苏秦和张仪不是一个时代的了。”
秒回去:“自己去查查他俩什么时代的人。
张仪是秦惠文王时期,同时代的对手是公孙衍。
苏秦是秦昭襄王时期,俩人都不是一辈的人,你扯什么淡呢。”
牛胖子:“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张仪是跟嬴驷一个时期的,苏秦却是嬴稷时期的?”
太清晰:“《史记·张仪列传》: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豆包:“《史记·苏秦列传》: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说惠王曰:“秦四塞之国……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
明月湖:“考古推翻了啊。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记载,张仪公元前309年去世,苏秦公元前284年去世,隔了一代人。”
太清晰:“战国策本来就是纵横家等自己写的,并不是规范史书。
那段时间的史书已经找不到了,也只能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牛胖子:“一个当时的史料、一个是500年后的,你能信哪个?
而且都说了是出土的苏秦给燕王的信,他在信里撒谎,他是疯了?”
太清晰:“马王堆出土的是也是一家之言吧,难道是苏秦的原件?”
牛胖子:“史记难道不是一家之言?
韩非子比史记前吧!记载吴起休妻子,史记非要来杀妻子。
先不说韩非子可信度高不高?请问史记记载吴起杀妻的史料出处是哪里?”
唐·太宗·李世民:“史书有其偏颇,后人争鸣,正可见学术之自由。”
西汉·司马迁:“诸君所论,皆有其理,然史书之编,非易事也。
《史记》之成,乃余遍访古籍,考据旧闻,兼采众说,而后定稿。
张仪、苏秦,二士之名,载于竹帛,其事迹虽有异说,然《史记》所记,乃余斟酌史料,以信史为本,择善而从之。
至于《战国纵横家书》之出土,诚为新证,然古籍之真伪,非一日可辨。
《史记》之作,乃余毕生之学,虽后世有新说,亦不能尽改前人之功。
至于苏秦、张仪之时代,余所记,乃据当时之信史,非妄作也。”
宋·欧阳修:“史书有其局限,后人当以审慎之心,兼采众说,方能接近真实。”
汉·武帝·刘邦:“历史,乃胜者书写。但后人之辩,亦能纠偏,此乃历史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