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生跟秦始皇说:“修炼成仙这事儿,你得偶尔低调出行,这样能避开恶鬼。
恶鬼一躲,真正的仙人才会现身。
希望你住哪儿别让人知道,这样不死药才可能到手。”
秦始皇说:“我想成仙。”
他开始自称“真人”,不用“朕”了。
于是命令在咸阳周围二百里内的二百七十座宫殿,都用复道、甬道连起来,里面摆满了帷帐、钟鼓,美人们也住满了,各就各位,不许乱动。
秦始皇出行,有谁敢说他去哪儿了,死定了。
一次,秦始皇在梁山宫,从山上看到丞相车队人多,不高兴。
宫里有人把这事儿告诉丞相,丞相后来缩减了车队。
秦始皇知道了,火了:“宫里有人泄密!”
一查,没人承认,就把当时在场的人都抓了,全杀了。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知道秦始皇的行踪。
群臣处理政务,都在咸阳宫。】
唐民:“啧啧,这秦始皇为了成仙,连自己的行踪都保密得这样严,真是拼了。”
牛胖子:“古代帝王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不亚于现代人对科技的痴迷。”
明民:“这手段也太狠了点,为了保密,连自己人都要杀,这得有多大的决心。”
元民:“我倒是好奇,如果秦始皇真的找到了不死药,历史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明月湖:“那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汉朝,没有三国,没有唐宋元明清。
而我们这些底层人全在服徭役,随时担惊受怕被人牵连。”
隋民:“秦始皇为什么这么执着于长生?”
落落余晖:“作为首位统一六国的皇帝,他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并开创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
这种空前的成功让他相信自己不仅是凡间的君主,更是天命所归。
在他眼中,死亡是对这种成就的最大否定。
因此,他寻求不死之道,不仅是为了个人的生命延续,更是一种对至高无上地位的维护,一个永不消逝的帝业。”
南沙湾:“还有当时方士的对他的影响。”
东汉·张衡:“天地有常,日月星辰运行有序,始皇不应妄图打破自然法则。”
明末清初·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始皇求仙,置苍生于度外,非圣王之道。”
【侯生和卢生私下里数落秦始皇,然后开溜了。
秦始皇知道后,气得跳脚:“卢生他们,我给的待遇多好啊,现在竟然背后说我坏话!
在咸阳的那些读书人,我派人一查,发现有人在那儿瞎传谣言,把百姓都给忽悠了。”
于是,御史开始全面调查这些读书人。
他们互相告发,结果揪出了四百六十多违规的,秦始皇直接在咸阳把他们全活埋了,想让天下人都知道,给个大大的警告。还派更多的人去守边疆。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劝他:“这些读书人都是学孔子的,现在你这么重法治他们,我怕天下会不稳啊。”
秦始皇一听,更火了,直接把扶苏派到北方上郡去管蒙恬的军队。】
宋民:“这皇帝也太狠了,说埋就埋,读书人招谁惹谁了。”
豆包:“你没听见?主播不是说了那群读书人说皇帝坏话?还误导百姓?”
汉民:“四百多号人哪,说没就没了,这秦始皇心咋这么黑呢。”
咸鱼翻身:“王立群老师讲过,史记写的是焚诗书坑术士。只不过方士和儒生都来自齐地,有一定重合度。”
兜兜:“坑杀的造谣的方士,在哪个时代儒生对皇权指手画脚,还要教皇帝怎么做一个他们眼中的皇帝。
试问在座的诸位,谁能受的了?
没有对儒家斩草除根就算宽松了。
儒生却不短抹黑煽动六国余孽,不断的谋逆叛乱,让刚刚平定天下再度烽烟四起。
儒生误国,始皇未尽灭,这可能是他最大的错。”
牛胖子:“那时候的儒生是不是就是现在的专家。”
落落余晖:“不管你是方士、儒士,哪怕你是圣斗士都得坑,坑的不是你的身份,坑的是说他坏话的人罢了。”
春秋·孔子:“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始皇此举,恐失人心矣。”
战国·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秦始皇此举,岂非颠倒轻重?”
汉民:“扶苏公子说得对啊,这法治过头了,迟早要出事的。”
清民:“那他也不该这样反驳他老爹啊,他老爹还是皇帝呢,被一群人说坏话,还不能杀了?”
明民:“对,这扶苏也太不孝了。”
咸鱼翻身:“扶苏不孝?扶苏就是孝死的!”
嘉佑元年
“诸位爱卿,”宋仁宗放下手中茶盏,目光温和而深邃,
“秦始皇一节,颇引人深思。诸位对此有何见解?”
司马光起身:“陛下,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强盛秦朝,功不可没。
然而他焚书坑儒,重法治而轻仁政,此乃其失策之所在。
《春秋》有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
秦始皇虽以雷霆手段平定六国,然其苛政,终致民怨沸腾,国祚不长。”
范仲淹点头附和:“司马大人言之有理,秦始皇之苛政,实为后世之鉴。
《孟子》亦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秦始皇此举,恐有颠倒轻重之嫌。”
文彦博缓缓开口:“臣以为,秦始皇好大喜功,阿房宫之建,劳民伤财,实乃奢侈无度。
《汉书》曾言,奢侈之风,终致国力空虚,民不聊生。
此为后世帝王当引为鉴戒。”
欧阳修目光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秦始皇求仙问道,忽视民生疾苦,此乃其短视之处。
《论语》有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始皇未能体恤百姓,终失民心。”
包拯言辞中透露着坚定:“秦始皇不容异己,焚书坑儒,此举实为国之大忌。
言论自由,乃国之基石,若君主不能容忍异见,国家之基必不稳固。”
宋仁宗静静聆听,目光中流露出赞赏与思考:“诸位爱卿,所言极是。
秦始皇之功,虽昭昭于日月。秦始皇之过,亦历历于人心。
朕虽未言治国之策,然诸位所论,实为治国之大智慧,朕深感欣慰。”
“陛下圣明。”满朝文臣齐声应道,心中对宋仁宗的敬佩之情更甚。
欧阳修轻笑,目光流转:
“臣闻秦始皇虽有焚书坑儒之过,但其统一文字、度量衡之举,亦为后世带来便利。
历史人物,功过并存,后人当以全面之视角,公正评价。”
司马光颔首:“诚哉斯言,历史人物之评价,实需客观公正。
秦始皇之为,既有开疆拓土之功,亦有苛政暴君之过。
后世评价,当兼而论之。”
范仲淹附和:“然陛下,治国者,当以秦始皇为戒,明德慎罚,以仁义治国,方能长久安宁。”
文彦博亦言:“臣等虽论秦始皇,实为鉴古知今。
望陛下以秦始皇为镜,明察秋毫,使吾朝风清气正,百姓安居乐业。”
欧阳修语重心长道:“陛下,秦始皇之行事,虽有可取之处,然其苛政暴行,实为后世警钟。
陛下仁德治国,定能开创盛世。”
包拯则言:“陛下,臣愿陛下广开言路,容百家之言,以言论自由为基石,使国家更加兴盛。”
宋仁宗微笑颔首,心中对臣子们的智慧与忠诚充满感激:“诸位爱卿,所言皆是至理名言。
秦始皇之事,虽为前朝旧事,然其教训,值得吾等时时警醒。
望吾朝上下,以史为鉴,明德慎罚,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