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在大汉与东吴的君臣欢聚一堂,辞旧迎新,欢声笑语溢满每一个角落之时,魏国的国都许都,却笼罩在一片异样的沉寂之中。

雪花纷飞,无声地覆盖了这座古老的城池,街道两旁,积雪堆积,宛如一条条银白的绸带,却无人清扫,任由它们静静地诉说着冬日的寂寥。

寒风如刀,从街巷深处呼啸而过,卷起片片雪花,将它们抛向空中,又重重摔下,仿佛连大自然也在为这座都城的命运而叹息。

许都皇宫之内,宴会厅的炉火熊熊,热浪翻滚,与外面的严寒形成了鲜明对比。魏主曹睿端坐在主位之上,身着一袭华贵的龙袍,眉宇间却难掩愁绪。

他缓缓抬头,目光穿过窗棂,落在外面那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心中五味杂陈,不禁轻叹一声,那声叹息,在这温暖的室内,显得格外清晰而沉重。

四周,群臣环坐,尚书令陈群、吏部尚书荀顗、黄门侍郎华周、廷尉钟毓、尚书郎张缉、司徒董昭以及散骑常侍蒋济等,皆是魏国的栋梁之才,此刻却个个垂头丧气,眼神中失去了往日的神采。

他们似乎都被这沉重的氛围所感染,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恐惧。

曹睿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个人,声音低沉而沮丧:“诸位爱卿,岁月如梭,新的一年又在眼前悄然开启。然而,看看我们的大魏,国土日益缩减,将士们一个个离我们而去,亡国的阴影正一步步逼近。”

此言一出,宴会厅内更是一片死寂,群臣纷纷低下头,沉默不语,只有炉火噼啪作响,似乎在为这悲凉的气氛伴奏。

曹睿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今日召集大家,一来是为了辞旧迎新,无论前路多么艰难,我们都要鼓起勇气,迎接新的一年,哪怕最终的结局是成为亡国奴。二来,也是想听听诸位的意见,一旦春暖花开,兖州城和合肥新城相继失守,汉吴联军直逼豫州,最终兵临许都城下,我们若被迫投降,是向大汉投降更为有利,还是向东吴投降更为明智?”

此言一出,整个宴会厅仿佛被冻住了一般,连炉火的光芒都似乎黯淡了几分。群臣面面相觑,心中五味杂陈,不知该如何作答。

过了许久,尚书令陈群终于打破了沉默,他拱手道:“陛下,虽然此刻谈论投降尚早,但形势确实对我魏国不利。早做准备,总是有益无害。微臣以为,投降大汉更为有利。”

“哦?利在何处?”曹睿眉头微皱,追问道。

陈群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陛下,两国相争,国力与军力是关键。大汉如今拥有益州、凉州、雍州、司州、并州、冀州和幽州七州之地,占据了天下半壁江山,国力雄厚。而东吴……”

说到这里,陈群突然停顿,似乎是在斟酌言辞。众人见状,纷纷投去期待的目光,催促他继续。

陈群整理了一下思绪,继续说道:“东吴原本国力不足三州,荆州有一半的郡县在我们手中,扬州也有部分郡县在我们掌控之下。然而,在大汉的扶持下,东吴从青州城反败为胜,相继攻克了徐州,平定了青州和荆州的其余郡县。”

“如今,东吴虽拥有五州之地,但与大汉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至于军力,丞相诸葛亮和大将军田英一文一武,配合默契,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大将军田英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依微臣之见,东吴迟早也会败在大汉之手。”

“因此,与其先投降东吴,待东吴被大汉击败后再受辱投降大汉,不如直接投降大汉,免受二次屈辱。我们可与大汉联手,共同征讨东吴,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或许还能封侯拜相。”

陈群的话音刚落,群臣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廷尉钟毓接过话头道:“陛下,尚书令所言极是。大汉的实力确实在东吴之上,与其投降未来可能败亡的东吴,不如与大汉联手对付东吴。大汉吃肉,我们也能喝一口汤啊!”

曹睿闻言,微微点头,似乎有所感悟:“两位爱卿所言在理,但我们该如何行动才能表明我们投降大汉的诚意呢?”

黄门侍郎华周连忙拱手道:“陛下,微臣以为,若汉吴联军攻入豫州,我军节节败退,最终退守许都。此时若负隅顽抗,一旦激怒诸葛亮和田英,对我们投降后的待遇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司徒董昭也连忙附和道:“没错,与其顽抗到底,落得城破人亡的下场,不如凭借许都的坚固城墙与诸葛亮和田英谈判,争取更多的筹码。一旦条件合适,我们便主动开城投降。若东吴派人来接受投降,我们不予理会便是。”

群臣闻言,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吏部尚书荀顗却眉头紧锁,似乎并不满意这样的安排:“陛下,仅仅如此还不足以显示我们的诚意。”

“哦?那要如何才能显示我们的诚意呢?莫非要我们放弃兖州城和合肥新城的抵抗,现在就投降吗?”曹睿面露疑惑之色。

荀顗轻轻摇头:“非也!现在就放弃抵抗,只会让大汉和东吴轻视我们大魏的实力。我们必须顽强抵抗,直至汉吴联军包围许都,大势已去之时,再开城投降。”

散骑常侍蒋济追问道:“既然如此,那如何显示我们的诚意呢?”

荀顗沉吟片刻,沉声道:“若我所料不差,从大魏投降大汉之日起,矛盾的焦点便会转移到汉吴之间的争夺上。以我对孙权君臣的了解,他们绝不会甘心向大汉俯首称臣。但东吴的国力和军力不及大汉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他们要想战胜大汉,只能……”

说到这里,荀顗突然停下,闭口不言。

蒋济似有所悟,一拍额头道:“莫非东吴欲趁机偷袭大汉?”

陈群也瞬间醒悟过来:“没错!东吴君臣一定会这么做!而且偷袭的目标一定是丞相诸葛亮和大将军田英!”

钟毓也恍然大悟:“我明白了!我们只要想方设法暗中保护好诸葛亮和田英,便是我们投降大汉最大的诚意,也是我们之后谈判的最大筹码!”

荀顗微笑着点头,群臣也纷纷表示赞同。

曹睿见状,脸上终于露出一丝微笑:“诸位爱卿所言甚是。我们边饮宴边商议如何暗中保护好诸葛亮和田英的细节。我宣布,晚宴开始。”

随着曹睿的话音落下,宴会厅内终于有了一丝生气。歌舞升平,美酒佳肴,似乎暂时驱散了众人心中的阴霾。

曹睿面带微笑,享受着这难得的片刻欢愉。群臣见皇帝开心了,自己的前途也有了保障,也纷纷喜笑颜开,互相敬酒聊天。

经过一番商议,群臣终于敲定了暗中保护诸葛亮和田英的策略。为了以防万一,曹睿还下令廷尉钟毓、黄门侍郎华周和司徒董昭率领军民修筑许都通往城外的地道,以备不时之需。

曹魏的新年晚宴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缓缓落下帷幕。经过众人的讨论和商议,如何保护好诸葛亮和田英的策略也已经确定。群臣酒足饭饱之后,纷纷向魏主曹睿告辞而去。

夜色渐深,许都城内依旧寒风凛冽,但皇宫内却灯火通明,似乎与这座城市的沉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曹睿独自坐在书房中,望着窗外那漫天飞舞的雪花,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也很艰难,但他必须振作起来,为了大魏的存亡,也为了他自己的命运。

窗外,雪花依旧在静静地飘落,仿佛在为这座古老的城池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未完的故事。

爱看读书推荐阅读:重生:从小兵开始争霸天下盛唐风云记拥兵百万,世子自立为帝三国:我能趋吉避凶被退婚后:我诗仙的身份曝光了小军阀炼气五千年方羽唐小柔重生之桃李满天下穿越红楼庶子,我靠科举逆袭后汉英雄传之重生吕布大明匹夫神话历史,一人独得五帝传承皇宫太监:我能召唤影子军团!功高震主要杀我,兵临城下你哭啥?开局在大唐迎娶长乐锦衣春秋大明:流落教坊司的皇太孙北宋末年的风流王爷三十六计之三国群雄争霸我在现代留过学三国:搞定蔡文姬:斩获霸王之力德意志风暴豆一与媚灵军陛下实在太强硬了家族式造反爆兵:我爆兵吊打列强很合理吧重文轻武,我的唐诗宋词杀疯了商末三国志奇门医圣在都市爆笑家斗:庶妃不好惹大明:诏狱讲课,老朱偷听人麻了烽火连城水浒:李世民一统江山妾色天才纨绔大周:我家公主太可爱了相公是只狐狸精一剑破道穿越到古巴比伦建国江山战图穿越错误,我直接创建一个王朝东汉末年之谋定天下一宠成婚:萌妻乖乖入怀抗战之太行山上极品皇太子渣男娶平妻?那就把婆家搬空了吧我是纨绔啊,为什么让我当将军富可敌国,你叫我姐扶弟魔?大明:我为天下师从亡国公主到第一高手
爱看读书搜藏榜:海贼之无上剑豪全面战争:从三国开始签到风起大浩我娘子天下第一跟着小说看历史大秦:蒙府赘婿富可敌国乱说天国赵公子重生岳飞之还我河山大秦:公子长青的逆天之路从净身房开始权倾天下三国主播大传重生:从小兵开始争霸天下爆笑家斗:庶妃不好惹大夏十三太保大明:你真是朕的好大儿大唐:刚造反,被武则天偷听心声拯救大秦朝残阳起风雷晋乱嗜血猎杀红楼之庶子无双大明流匪师士传说断绝关系后,王爷全家后悔终生我和房车回古代我家医馆通古代,朱标上门求医三国先弄个不死之身再开局宋桓帝玲珑嫡女之谋嫁太子妃万灵之域重生之在古代翻云覆雨三国:我吕布,白门楼开局明末第四天灾谋明天下一世婚宠:总裁娇妻太撩人华兴传被刘备赶走后,曹操拜我首席军师我,杨丰智:乱世雄主!在他心头放肆我的大明新帝国明朝好女婿三国之绝望皇帝路医入白蛇腹黑娘亲爆萌宝:九王,太凶猛圣朝皇子公主们别追了,我娶了还不行吗?香炉通古今:我养成了大乾女帝!穿越异时空的幸福生活女尊之倾城王女乱天下
爱看读书最新小说:执掌风云:从一等功臣走向权力巅峰动荡的大元贞观六年遇见三岁小公主当云天明穿成林如海为了成神的我欺骗古人大明辈分我最大,我的岳父朱重八养子断亲后,带着亲爹妻儿逆袭了大唐:我,火头军薛仁贵,无敌幽默风趣解读黄帝内经红楼:我能创造一个新贾府大唐小医师大明长歌之太后传奇从纨绔到拥兵千万!战场杀神从马前卒开始我家有个电饭锅御赐监察使爆兵百万占北疆,皇帝跪求我登基!天启新篇粉丝建言重塑大明穿越之我在明朝开药房朱标重生改写大明历史女王陛下,其实我是北境霸主大秦:我说我不当宰相,扶苏非要封我为王!白话三侠五义我一个庶子,权倾天下很合理吧?穿越三国之黄巾天下重生清末之傲视列强!如何拯救德意志三国:布衣赵武征途记立渊传沉默的战神穿越之铁血捕快水浒:我武大郎,反了!大唐镇国公系统!我有召唤军火异能我都皇叔了,叫刘备声大哥怎么了三国之现代魂起飞,从1973年开始晋世传奇之雄霸天下鹰扬拜占庭又名重生之马其顿王朝大明英宗朱祁镇穿越后我还是戴黄盔穿黄袍时空乱叙汉吏红楼:最强锦衣卫,我只手遮天!极品五世子脱了官衣,你跟我一个山贼讲道理?我孔圣唯一子孙,你问我懂论语吗重生美好三国:人屠现世,请诸位赴死无双镇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