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敲敲打打的汉子们,沈遇安从马上下来。
杨帮主见到沈遇安疾步走了过来,“罪民见过沈大人。”
沈遇安摆手,“杨帮主不必如此,本官就过来看看。”
杨帮主领着沈遇安在场地逛了个来回。
“大人,自从出来后,我便把造船的好手找来,有弟兄们在,进展很快,定能在一个月之内完成。”
沈遇安满意地点头。
圣上同意他的提议,让三帮的人去往海外寻找那些高产的食物。
杨帮主是他选定的这次出海负责人,杨帮主和黄帮主两人不同,没做什么大奸大恶之事。
对海上的事熟悉,又有威信,最是合适。
第一批他先让漕帮全部人马和另外两帮少量人出海,等后续稳定了,剩下的人再看看。
当然,也不能浪费了,其余两帮剩下的帮众他打算物尽其用。
“海上危险无数,杨帮主还是早做准备的好。”
“在准备了,不成便成仁,要么带着东西回来,要么就葬身海上。”
沈遇安看着那些汉子熟练地造船,只道:“出海一事你擅长,心有成算便可,本官还有事先走了。”
沈遇安还真不是借口,这些时日他真的挺忙的。
上廉村和桃溪村的牲畜渐渐购齐,事情虽然交给齐有良去办,但沈遇安也要过问,偶尔抽空去看一下。
索性村民对如何养牲畜在行,虽然不解沈遇安要求打扫猪棚这那的要求,但两村村长靠谱,选的村民也负责,养牲畜倒是顺利。
回到南海郡,沈遇安发现城内的书生越来越多,回到府衙,沈遇安发了几道令。
“过些时日便是秋闱了,让巡逻的衙役警觉些。”
“是。”高庆领命下去。
“大人,下官手头上的事还没做完,秋闱又在眼前,这可如何是好啊。”
任天和陆大人忙得脚不沾地,双眼布满血丝,两人焦头烂额,抬头见沈遇安还是神采奕奕,两人不可置信地看着沈遇安。
年轻就是好啊。
他们没法说沈遇安比他们还空闲,毕竟沈遇安一天处理的事,比他们两人加起来的还多。
“秋闱的事怠慢不得,考院让人清扫出来,最好修葺[qi]一下,岭南这边容易下雨。”
龙门一旦关闭,那可就出不来了,万一在里面淋了雨生病可不好,好不容易才走到这一步。
“大人仁慈。”
“去牢房要人。”
三帮那些人在牢房里可浪费了不少粮食,可不就要物尽其用么。
沈遇安的命令自然有下面的人去办,这两位可是岭南二把手,这些小事不用劳烦他们。
“考题大人可有数了?”
沈遇安点头,“考题本官想得差不多了,再让学政大人他们出些题便可。”
岭南的学政大人低调得很,沈遇安想了下,怕是对方故意的。
毕竟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岭南之前的形势多复杂,那纪大人一家的惨状,让无数官员胆寒。
时间很快便来到秋闱那日,沈遇安一身官服来到考院外。
底下的学子看着比他们还年轻的知府大人。
“学生等,见过知府大人。”
“诸君免礼。”
沈遇安说了一些勉励的话,陆大人看了一下时辰,来到沈遇安身侧,“大人,时辰到了。”
“开龙门。”
随着沈遇安的话,衙役打开考院的门。
此刻天还未亮,但考院前灯火通明。
学子们搜身后,依次进入考院,最后,便是沈遇安他们这些考官进入考院了。
“关龙门。”
院门关闭,沈遇安行至主位上,看着那些神色各异,但隐隐激动的学子心中感慨。
三年前,他也和底下那些学子一样,心有凌云志,一飞冲天。
没想到现在他坐到主考官的位置了。
乡试三场,三天两夜一场,许多考生为了不被盖屎戳子,能忍则忍,考生小解就在考棚内解决。
所以第二天味道逐渐上来,沈遇安五感灵敏,比同行的考官还受罪。
正试开考第一天,沈遇安还下去巡视几趟,第三天在主位上稳如泰山。
一直到三场考试结束,沈遇安一脸如释重负,脚步匆匆离开考棚。
至于考院,乡试结果出来之前,沈遇安一众考官是不能离开的。
胡学政看着沈遇安的背影摇头,扭头对身侧的几位大人说道:“沈大人还是太年轻了,这才几日都坐不住。”
陆通判和任同知对视一眼,两人对胡学政笑笑,紧跟沈遇安其后。
这考棚的味道,他们也难以接受。
见众人没附和他,胡学政脸上挂不住,提步往阅卷房走去。
几位大人到了阅卷房,见沈遇安面色不是很好,众人作揖后便开始阅卷。
他们看的是第一场考卷,第三场的考卷还没誊写好。
只是看了几张卷,便知道沈知府为何面色这么难看了,实在是,难以入目。
特别是刚从京城调来的官员,更是连连呵笑几声。
胡学政见众人这样,面色有些不虞。
“岭南地处偏僻,此处无大儒为学子指点迷津,文章自是入不了诸位大人的眼。”
胡学政语气冷硬,不少官员见状,连忙收敛住脸上的表情。
沈遇安抬眸看了一眼胡学政,而后低头继续批卷子。
乡试的卷子,沈遇安等人在考院连续批了八天,倒是比一般的州府还快上两天。
“这是下官批好的卷子,请大人过目。”
诸位考官把批好的卷子放在沈遇安跟前的书桌上。
“这便是诸位大人选出来的正榜举子?”
低头看向第一份卷子,倒是不错,这份卷子他也有印象,是难得答得不错的卷子。
把正副榜的卷子看完,沈遇安点头,名次没有异常,他过目不忘,下面的人倒是糊弄他。
只是,
“胡学政,这八十人之多的正副榜,会不会太多了?”
“这,沈大人,乡试的取录,一向如此。”胡学政为难地看着沈遇安。
“如此文章,本官没那个脸送往京城。”
乡试的文章是要送往京城存储的,若是有特别好的文章,还会有官员拿给帝王阅之。
最后,沈遇安在胡学政不舍的眼神中,挑了些卷子出来。
沈遇安被胡学政幽怨地看着,但却神色如常。
因着岭南偏僻,他多有宽容,但面前的卷子确实不尽人意。
眼见沈遇安挑了不少出来,陆通判也委婉说道:“大人,这,上榜之人会不会少了点?”
“科举一事本就不易,本官不以京城江南等文风盛行之地相比较,可比幽州府还差,便说不过去了。”
众人这才想起,沈遇安就是从幽州府那苦寒之地考上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