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啊,这家伙可是个正宗的“官二代”。他老爹刘统勋,那官职大得能吓人,和珅后来的好多职位,都是刘统勋当年玩剩下的。刘统勋在乾隆初中期,那可是权倾一时的大臣,要是拿他和和珅比,那还算有得一拼。可刘墉呢,就没他老爹那么威风了。
刘墉这前半生啊,简直就像是在地方上“镀金”的。官职品级不高,就在那儿慢悠悠地熬着,跟熬老汤似的。一直到他57岁那年,才算是熬出了头,被调入京城,成了个从二品的内阁学士,这才算是踏入了高官的行列。
虽然他后来也混到了体仁阁大学士、吏部尚书,还加了个太子太保的衔儿,听起来挺风光的。但他就是没进过军机处的大门。你知道吗,清朝自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之后,就有个说法,大学士不入军机处,那就不算真宰相。所以啊,刘墉这官职,虽然听起来挺大,但实际权力跟和珅比起来,那可真是差得远了。刘墉啊,你这“官二代”当得,可真是有点“憋屈”啊!
乾隆皇帝任命刘墉为大学士的时候,那话说得可真是“委婉”啊:“刘墉这家伙,向来不肯实心任事,行走颇懒。现在实在是没人了,才让他来担这个体仁阁大学士的位子。”这话听起来,就像是乾隆在无奈地说:“唉,刘墉啊,你小子平时就爱偷懒,不怎么干活。但现在实在是没人可选了,我就勉为其难地提拔你吧!”
乾隆这话里的意思,明摆着就是看不上刘墉嘛。估计在乾隆心目中,十几个刘墉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个和珅来得实用。
说起来,刘墉这人也是挺圆滑的。历史上的他啊,可不像电视剧里演得那样刚正不阿,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在和珅被抓后,刘墉可是给嘉庆皇帝出了个“好主意”:“皇上啊,和珅这事儿,咱们就别牵连太多人了。稳定政局要紧,只杀首恶和珅,余党就放过他们吧。”这话说得,可真是滴水不漏,既表了自己的态,又给了嘉庆一个台阶下。刘墉啊,你这为官之道,可真是“圆滑”到了极点!
刘墉这家伙,虽然历史上他挺圆滑的,但不得不说,他还真是个“清流”中的异类。在那和珅权势熏天的年代,他愣是没去抱和珅的大腿,算是当时极少数“不随波逐流”的重臣之一。
嘉庆皇帝也是看中了他这点,才派他去审理调查和珅的罪证。这刘墉啊,就像是个“清官侦探”,去和珅那儿“搜证”去了。
说起来也怪,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是个出了名的清官,能为民做主,刘墉自己在地方上当官的时候,也是公正清廉,被老百姓夸得跟包青天似的。这父子俩啊,就像是清朝的“清廉组合”,在民间那可是名声大噪。
结果呢,这民间的老百姓啊,就把刘墉审理和珅这事儿给“神话”了,以为是他父子两代清官联手斗倒了和珅。嘿,这误会可大了去了!刘墉心里估计也在偷着乐:“我这圆滑的官儿,没想到还能被当成清官典范,斗倒和珅的大英雄,这可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说起和珅在朝堂上的“最强对手”,那非得是章佳·阿桂莫属了!这阿桂啊,也是满洲贵族出身,跟和珅那可是“同门师兄弟”,但人家阿桂,不管是能力、官职,还是乾隆的宠信程度,那都是稳稳地压和珅一头。
阿桂在朝堂上,那就是个“定海神针”,只要他老人家在世,首席大学士兼领班军机大臣的位子,那绝对是他的囊中之物。和珅啊,就只能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心里那个馋啊,就跟小猫看着鱼似的。
等到阿桂一去世,乾隆这才松了口气,心想:“哎呀,阿桂这家伙终于走了,这下子首席大学士兼领班军机大臣的位子,总该轮到和珅了吧!”于是呢,和珅这才得以“上位”,成了朝堂上的新宠儿。
不过话说回来,和珅心里也明白,自己这“第一”的位子,其实是阿桂“让”出来的。要是阿桂还在,他啊,就只能继续当那个“千年老二”了。这阿桂啊,简直就是和珅心头的“一座大山”,让他既敬畏又无奈,只能感叹:“既生和,何生桂啊!”
和珅那权势最鼎盛的时候啊,就像是个“双面胶”,粘着两个时间段不放——乾隆四十九年到乾隆五十四年,还有嘉庆二年。你瞅瞅这俩时间段,第一个是阿桂在外头统兵打仗,忙得跟个陀螺似的;第二个呢,是阿桂已经“驾鹤西去”了。这不明摆着嘛,只要阿桂在朝堂上站着,和珅就得乖乖地往后靠一靠。
阿桂这家伙,那可是“天生丽质难自弃”,家族出身高得吓人,能力和战功也是杠杠的。他老爹阿克敦,那可是康雍乾三朝的老臣,协办大学士、左都御史的位子都坐过,厉害得很。阿桂呢,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官职比老爹当年还要高,简直就是“官二代”里的战斗机!
和珅啊,你虽然也挺能耐的,但跟阿桂比起来,那还是得“稍逊风骚”。阿桂在朝堂上,那就是个“大哥大”,和珅啊,你就只能当个“小弟”,乖乖地跟在后头。这阿桂啊,简直就是和珅的“克星”,让他不得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