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皇上一锤定音,报纸发行一事就此尘埃落定。
覃芊落仪态万方地向皇上行了叩拜大礼,动作行云流水,优雅而庄重,尽显恭敬之态:“臣遵旨,告退。”
声音清脆悦耳,宛如黄莺出谷,不卑不亢,透着一股自信与坚定。随后,她转身迈出御书房。
此时,夕阳的余晖宛如金纱,轻柔而温暖地洒落在长长的宫道上,将她的身影拉得修长,仿佛一幅意境深远的水墨画。
微风拂过,宫道旁的宫柳轻轻摇曳,枝条随风舞动,仿佛在为她送行,又似在诉说着对未来的期许。
覃芊落沿着宫道渐行渐远,宫墙琉璃瓦上的金光逐渐黯淡,如同岁月的脚步缓缓前行。
她的身影消失在宫门处,在侍卫们庄重的注目礼中,径直回了左丞相府。
次日,启明星仍在遥远的天际闪烁,宛如一颗镶嵌在夜幕之上的璀璨明珠。而此时,紫禁城已然被晨曦温柔地笼罩。
淡金色的光辉,恰似一层轻柔而细腻的纱幔,缓缓漫过那层层叠叠、绵延起伏如巨龙般的宫墙。
为庄严肃穆的太和殿披上了一层梦幻而又庄重的薄纱,仿佛将这座古老的宫殿带入了一个如梦似幻的仙境之中。
沉重而悠扬的钟鼓声,宛如历史的回响,穿透清晨的薄雾,悠悠荡荡地回荡在皇宫的每一处角落。
那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向世人郑重宣告着早朝的开始。
文武百官们身着形制各异、华丽考究至极的朝服,如潮水般鱼贯而入太和殿。
文官们身着绯色或青色的官服,色泽鲜亮夺目,恰似天边绚丽的云霞。
官服之上,绣着的精致禽鸟图案栩栩如生,仿佛即将振翅高飞。
他们头戴造型规整的乌纱帽,帽翅随着步伐轻轻晃动,仿佛在诉说着文人的儒雅与风度。
腰间佩戴的玉佩,随着他们稳健的步伐有节奏地轻摇,发出清脆悦耳、宛如天籁的声响,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和谐的乐章。
武官们则身披锃亮的银甲,那银甲的甲片在晨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凛冽的寒光,犹如冬日的冰霜。
他们脚蹬厚重的黑靴,每一步都踏得坚实有力,仿佛能将大地撼动,尽显英武豪迈之气。
众人依照品级高低,整齐划一地排班,而后向着端坐在龙椅之上的皇上,虔诚地行三跪九叩大礼。
那整齐划一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声,犹如滚滚雷鸣,在大殿内久久回荡,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臣子的忠诚。
礼毕,皇上神色威严,犹如那高悬于天际的烈日,目光如炬,锐利的眼神扫视着殿下群臣。
而后缓缓开口,郑重宣布筹备报纸一事。
圣谕声刚落,整个朝堂瞬间犹如炸开的油锅,原本平静的气氛瞬间变得热烈非凡。
文官群体的反应尤为强烈,他们原本平静深邃的眼眸里,刹那间燃起了炽热似火的光芒。
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改变命运、扬名立万的绝佳契机,那光芒中满是渴望与兴奋。
文官想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名字,机会犹如凤毛麟角般稀少而珍贵。
而这份报纸一旦发行,便如同搭建起一座连接他们与万千百姓的桥梁,成为了传播声名的绝佳平台。
他们仿佛已然看到,自己呕心沥血创作的锦绣文章,随着报纸的发行。
如春风般从繁华热闹的京都,传遍大江南北的市井巷陌、边陲小镇,被无数人争相传诵,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许多人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下意识地摩拳擦掌。
暗中精心盘算着如何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争取到这份美差。
即便不能直接负责报纸事务的运营,若能在报纸上发表几首得意的诗文。
让自己的才华被天下人知晓,那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
一时间,大臣们表面上依旧保持着朝堂应有的肃穆庄重。
然而内心却早已暗流涌动,暗自较劲,每个人都在心中权衡着自己的优势与胜算。
与此同时,他们在心底对锦瑞昭王充满了无尽的感激之情。
若不是她独具慧眼,想出这一绝妙主意,又怎会有如今这般难得的机遇降临。
翰林院编修率先按捺不住内心的急切,只见他身姿挺拔如松,快步走出队列。
他双手抱拳,毕恭毕敬,声音洪亮如洪钟,在大殿内清晰地回荡:“陛下,臣自束发受教起。
便日夜沉浸于经史子集的浩瀚海洋之中,多年来笔耕不辍,文思如泉涌般源源不断。
且臣心系天下,时刻关注时事动态,对当下的局势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这报纸主编一职,肩负着传播国家文化、引导舆论走向的重任,臣凭借多年积累的学识与才华,定能胜任,当仁不让!”
话音刚落,礼部侍郎冷哼一声,脸上露出一丝不以为然的神情。
他不紧不慢地向前一步,从容优雅地整理了一下身上的官服。
而后神色自若地说道:“张大人虽然才华出众,在文坛小有名气。
但办报纸绝非仅仅依靠文字功底便可,更需要卓越的策划与组织能力。
说到这方面的才能,臣在朝堂上下亦是有目共睹。
此外,臣平日喜好结交,与各地的文人墨客、商贾巨富往来密切,人脉广泛。
有臣负责此事,定能打通各方渠道,协调各方资源,让报纸顺利发行,充分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紧接着,其他文官也纷纷站出来,各抒己见,陈述自己的优势。
有的文官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强调自己深厚的文学底蕴犹如深邃的海洋,取之不尽。
有的则列举过往成功组织文化活动的经历,详细阐述每一个细节。
证明自己具备卓越的实践能力,仿佛在展示一件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朝堂上争论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众人互不相让,气氛紧张得如同紧绷到极致的弓弦,一触即发。
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最终,翰林院学士季暮笙凭借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条理清晰且极具前瞻性的策划方案。
以及对报纸运营的独特见解,力压群雄,脱颖而出,成功拿下这份差事。
得知结果的那一刻,季暮笙激动得脸色瞬间涨得通红,犹如熟透的苹果,身体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
平日里总是表情严肃、刻板的他,此刻再也顾不上朝堂上的仪态。
咧开嘴笑了起来,脸上的皱纹如同绽放的菊花般挤作一团。
他忙不迭地跪地谢恩,声音因过度激动而微微颤抖,带着无尽的感恩与决心:“陛下圣明!
臣定当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不负陛下圣恩!此后定将全身心投入报纸事务,为国家文化传播贡献绵薄之力 !”
太和殿檐角的铜铃,在微风如缕的轻抚下,悠然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当作响。
那声音宛如灵动的音符,与早朝结束的悠悠钟声交织回荡,余音袅袅,仿佛在诉说着宫廷岁月的悠长。
尽管其余文官因错失负责报纸这一宝贵差事,心底满是遗憾,如同失去了稀世珍宝。
但对于最终脱颖而出的翰林院学士季暮笙,众人内心仍不由自主地涌起敬佩之情。
季暮笙此人,才思敏捷若泉涌,博闻强识,腹中锦绣恰似浩瀚星辰,学富五车,声名远扬。
在翰林院履职的悠悠岁月里,他以卓越学识与严谨态度,宛如一位辛勤的耕耘者,主持编纂了多部极具影响力的经典典籍。
其中,《天玄通志》耗费五载光阴,宛如一场漫长的文化苦旅。
他带领一众史官,不辞辛劳,遍访各地山川,深入市井街巷,探寻历史的蛛丝马迹。
查阅海量文献古籍,如淘沙取金般对本朝历史进行深入细致的考证。
这部典籍内容详实全面,从王朝的起源到当下的兴盛,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记录。
为后世研究天玄历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珍贵依据,堪称史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而《艺文辑要》则如同一个广阔的文学殿堂,广泛收录本朝文人佳作。
从清新婉约的诗词歌赋,到深沉隽永的散文杂记,无一遗漏。
它极大地推动了文坛的繁荣发展,不少初出茅庐的文人,因作品有幸被收录其中,得以崭露头角。
如同一颗颗蒙尘的珍珠,在文学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正因如此,季暮笙的学问与人品,在朝堂上下备受赞誉,犹如朗朗乾坤下的清风,众人皆为之传颂。
然而,看着季暮笙脸上那抑制不住、愈发灿烂的笑意,落选的文官,顿时妒火中烧,暗中紧紧握紧了拳头。
指甲深深嵌入掌心,仿佛要将心中的嫉妒化作力量,牙齿咬得咯咯作响,似要宣泄那难以言说的愤懑。
下朝后,覃芊落迈着沉稳而优雅的步伐。
身姿轻盈却不失端庄,宛如春日微风中摇曳生姿的柳枝,与季暮笙并肩朝着偏殿走去。
偏殿内,雕梁画栋精美绝伦,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奢华。
阳光宛如灵动的精灵,透过镂花窗棂倾洒而入,在地面上投射出一片片斑驳陆离的光影,似一幅天然的梦幻画卷。
待四下无人,确保谈话不会被他人偷听,覃芊落从袖中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份早已准备妥当的文稿。
文稿所用纸张上乘,洁白如玉,散发着淡淡的墨香,那墨香宛如历史的余韵,萦绕在鼻尖。
上面详细记录着报纸的栏目设置、内容规划和发行策略。
每一个字都写得工整秀丽,笔锋间尽显覃芊落的用心与专注,仿佛每一笔都倾注着对报纸未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