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关于迁徙之事的决议刚刚落下帷幕,气氛稍作缓和。
秦皇嬴安微微坐直身子,目光扫视了一圈朝堂上的群臣,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
“今日,朕还有一事要与诸位爱卿商议。镇南侯折叔琮,一生为我大秦守卫南疆,战功卓着,朕有意将他奉入武庙,以彰其功,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安静了下来,随后便响起了一阵低低的议论声。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神色各异,但大多都流露出认可之色。
文臣江革率先出列,他脸上带着诚恳的神情说道:“陛下圣明!镇南侯折叔琮忠勇可嘉,他守卫西南边陲多年,更是为大秦开拓疆土。将他奉入武庙,既是对他本人的褒奖,也是对天下将士的激励。让他们知道为大秦效命,必能青史留名……”
江革说罢,恭敬地退回到自己的位置。
文臣龙方等也不甘落后,他迈着大步出列,脸上带着崇敬的神色说道:
“陛下,江大人所言极是。折将军一生征战,历经无数恶战,从未有过退缩。他的英勇事迹,早已在大秦的将士之间传颂。
武庙乃是我大秦武将的荣耀,折将军当之无愧应位列其中。如此一来,更能让天下人看到我大秦对功臣的重视,激励更多的人为国效力。”
武将耿秉此时也从武将队列中站了出来,他单膝跪地,抱拳说道:
“陛下,折将军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谋略过人,每一场战役都身先士卒,为我们这些后辈树立了榜样。将他奉入武庙,是我大秦武将之幸,也是大秦之幸。末将坚决拥护陛下的决定。”
嬴安看着群臣纷纷表态支持,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点了点头,说道:“既然诸位爱卿都赞同,那此事便这么定了。”
关于镇南侯折叔琮奉入武庙一事达成了一致,气氛稍显轻松愉悦。
然而,秦皇嬴安的神色却再次变得严肃起来,他目光深邃地望向朝堂上的群臣,缓缓说道:
“诸位爱卿,接下来朕要与大家商议一件极为重要之事,那便是下一任蜀军将领的人选。”
此言一出,朝堂上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大臣们都意识到这将是此次朝会的重头戏。自从折叔琮病逝之后,蜀军将领之位便一直空悬着。
折叔琮功劳卓着,为大秦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他还是皇后的父亲,身份特殊,所以在此之前,朝堂上一直无人敢轻易议论此事。
如今,秦皇和皇后前往蜀地祭祀折叔琮完毕,这个问题也到了必须要解决的时候了……
文臣江革皱着眉头,出列说道:“陛下,蜀军肩负着守护西南疆土的重任,蜀军将领之位至关重要,需得慎重抉择。
镇南侯在世之时,治军严谨,蜀军在他的带领下,战无不胜。新的将领必须要有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经验,方能继承镇南侯的遗志,继续守护好西南。”
武将耿秉也上前一步,拱手说道:“江大人所言极是。蜀军常年驻守西南边陲,时常与周边的蛮夷部落发生冲突。将领不仅要能征善战,还得熟悉西南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
末将以为,需从军中选拔出一位威望高、能力强的将领来担任此职。”
这时,文臣龙方等出列说道:“陛下,微臣以为可以在镇南侯的旧部中挑选合适的人选。这些人跟随镇南侯多年,熟悉他的治军风格和作战策略,若能从中选出一位有才能者,定能迅速稳定蜀军军心,让蜀军继续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嬴安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议论,心中也在思索着合适的人选。他知道,这不仅关系到蜀军的未来,更关系到西南地区的稳定和大秦的江山社稷……
就在这时,文臣苏敬迈着沉稳的步伐出列,他恭敬地向秦皇嬴安说道:“陛下,微臣以为皇甫士素可堪大任,他能担任蜀军将领之职。”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群臣纷纷寻思起来,皇甫士素乃是皇甫仲容的弟弟。
皇甫仲容治军极为严格,他所率领的朔方军常年驻扎在北境贺兰,在朔方军中威望很高。
苏敬接着说道:“陛下,皇甫士素有着丰富的从军经历。他曾在朔方军担任都尉一职,跟随其兄皇甫仲容在北境积累了骑兵作战的经验。而且,他还在蜀军担任过副将,对蜀地的地理环境、军事布防以及蜀军的作战风格都十分熟悉。
如今,皇甫士素在禁军任职,更是磨炼了自身的统御能力。由他来统帅蜀军,实乃上上之选。”
嬴安坐在龙椅上,微微眯起眼睛,陷入了沉思。他脑海中不断思索着苏敬的提议。
皇甫士素的履历十分亮眼,他既有在北方骑兵作战的经验,又熟悉蜀地的情况,由他来担任蜀军将领,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而且,如今蜀地存在着公孙家和折家这两大家族。折叔琮刚刚病逝,但折家在蜀地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公孙家亦是蜀地的名门望族,在当地拥有着极高的威望和庞大的影响力。
虽然嬴安相信公孙家和折家对大秦的忠诚,但他更明白权力平衡的重要性。倘若让皇甫士素这样一位客将统帅蜀军,便能在一定程度上制衡蜀地的两大家族,从而维护大秦在蜀地的统治稳定……
嬴安在龙椅上沉思片刻后,终于缓缓点头,声音洪亮地说道:“朕准了。便任命皇甫士素为蜀军将领,即刻赴任。”
嬴安的话语掷地有声,在朝堂上回荡着。
群臣一听,纷纷跪地叩首,齐声道:“陛下圣明!”
众人心中都明白,这意味着皇甫家族即将迎来辉煌时刻,一门两将,这在大秦可是无上的荣耀与风光。
从此,皇甫家族无疑将成为关西新贵,在大秦的朝堂和军界崭露头角。
随着大秦复兴已过去二十五载,关西士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四个颇具影响力的大家族。
首当其冲的便是太后李长离庇佑的扶风李家,李长离身为太后,虽然平日里温柔贤淑。但她在朝堂背后,凭借自己的身份和影响力,为扶风李家撑起了一片天,让李家子弟在大秦官场中顺风顺水。
沙西张家也不容小觑,出了张长庚和张骁两位名将。这使得沙西张家声名远扬。
蜀地公孙家则有太妃公孙妙音庇佑,家族中还出了无当军将领公孙弘纲。这使得公孙家在蜀地的地位根深蒂固。
还有蜀地折家,有皇后折玉儿庇佑。折叔琮在世时,为大秦镇守西南疆,折家荣耀至极。如今折叔琮虽然病逝,但折家的根基依然深厚。
而如今,皇甫家族一门两将,皇甫仲容坐镇北境朔方军,皇甫士素即将统帅蜀军。这无疑让皇甫家族成为了关西士族中的第五个大家族。
群臣们心里都清楚,秦皇嬴安此举有着制衡之意。这几大家族在关西各有势力,相互之间需要一种微妙的平衡。秦皇让皇甫家族崛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的势力格局,避免某一家族过度强大而威胁到皇权……
朝堂上那些出身关东士族的官员们,此时则在心里暗自叹息。关西士族人才辈出,一个又一个家族崛起,他们心中满是羡慕与无奈。
一位年长的关东官员微微摇头,低声对身旁的同僚说道:“关西人才辈出,各大家族势力渐强,何时我关东也能有这般威风啊!”
身旁的同僚皱了皱眉头,眼神中闪过一丝不甘,轻声回应道:“我等也不可妄自菲薄。如今关西风光,但我关东也不乏有才能之士,只是尚未有合适的机会崭露头角罢了……”
然而,他的话语里虽带着几分自我鼓励,却也难掩语气中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