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礼监,这是怎么回事?怎么皇上到现在还没上早朝?”
李忠满腔怒火地问道。
“这,这,禀告李大人,
皇上突然去了明月宫,有急事需要处理。”
司礼监被李忠这么一训斥,只能吞吞吐吐解释。
“皇上怎么管起后宫之事来了,
还不赶紧去催促一下,这成何体统?”
李翔听后,更是怒不可遏。
“是是是,小人这就去。”
司礼监被他们兄弟俩人一训斥,吓得两腿发软,
连忙点头称是,转身快跑去找夏和帝。
“哎呦,两位李大人好大官威嘛!”
“就是,怎么的,皇上作为天下之主,
难道就无权处理后宫之事了吗?”
吴立新跟吴雄安兄弟俩人看了看,被吓跑的司礼监,
阴阳怪气地嘲讽李忠兄弟。
李忠气得瞪了他们兄弟一眼,“老吴,你们两个干嘛呢?
从昨天就跟我们杠上了是吧?”
“李大人,此言差矣!咱们作为朝廷重臣,
自然是以效忠皇上,为天下百姓谋福祉为主。
绝不允许什么个人恩怨,谁若敢以公谋私,
本相第一个不答应。”
王丞相捋了捋胡子,一脸得意,缓缓说道。
但明眼人都看出来了,他就是在跟吴家穿同一条裤子。
“好,那继续回到昨天的话题,丞相,
下官问你边境军粮问题,到底怎么解决?”
“本相昨日已经不是说了,地方与朝廷各承担一半。”
李翔见王丞相说得那么有板有眼,马上又继续追问昨天的事务。
但王丞相不予理会,继续坚持昨天的说词。
“怎么可能呢?这不是在为我三弟吗?
本来国库就拮据,这样一来不是雪上加霜吗?”
虽然,这事不是李忠的管辖,但是他弟弟的事务,
自然,能帮就帮,不可能旁观。
“李大人,还是管好自身事务吧!讨论了那么多朝廷问题,
今日该讲讲科举事宜了,诸位大人说对吧?”
吴立新冷哼一声,虽说没明着帮王丞相,
但实际就是在替王丞相,两肋插刀。
王丞相听闻,马上投上一个赞许的眼神,
仿佛在说,嘿嘿,老吴干得漂亮。
“老夫觉得吴大人所言极是,朝廷诸多事务此前已讨论许久,
如今确实该将重心放在科举之事上了。”
一位依附吴家的老臣站出来,拱手朗声道,
语气里满是不容置疑的笃定。
王家的粉丝官员们也纷纷点头附和,
其中一位年轻官员接话道:“是啊,
我朝前些年饥荒不断,百姓受苦,科考之事也耽搁许久。
今年若再不举行,天下读书人的报国之心怕是要凉了。”
这话一出口,赢得了王家阵营里一片低声赞同。
然而,李家的粉丝官员们却持反对意见。
一位中年官员皱着眉,
上前一步道:“此时进行科考,时机尚未成熟。
一来打乱了既定的朝廷科考秩序,
二来国库本就不充裕,举办科考耗费颇大,
无疑会加重朝廷负担。”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引得李家这边众人纷纷附和。
王丞相见状,清了清嗓子,不紧不慢地开口:
“诸位,进行与否是后续再议之事,
但商讨国事乃我等职责所在,这科举之事,
今日确实该好好讨论一番。”
看似中立的话语,实则偏袒吴立新,
明眼人都能听出其中的意味。
李忠无奈,右手摆了摆,苦笑着说:“罢了罢了,
既然丞相都这么说了,那就讨论吧。
今年若要举行科考,便尽快选定时间。”
他心里虽有不甘,但也知道在这朝堂上,
此刻不宜再僵持。
这时,吴雄安站了出来,神色自信,高声说道:
“鉴于新皇登基,诸多礼仪都应有所更改。
今年的科举考官,依我看,理应由我的族兄吴立新大人担任。”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
李家的官员们顿时不乐意了,
一位脾气火爆的年轻官员直接跳出来反驳:
“科举之事向来由李忠大人负责,怎能说换人就换人?
吴雄安大人此番提议,怕是不妥吧!”
一位吴家官员立刻站出来,义正言辞地说道:
“怎么会不行呢?吴立新大人学富五车,
知识渊博,政治上经验老到,多年来为朝廷殚精竭虑。
况且吴家世代忠良,满门为国效力,
无论是从学识、经验还是品德上,
都完全符合担任主考官的职务,怎么就不适合呢?”
这番话落地,王家跟李家粉丝官员们纷纷点头称好,
一时之间,朝堂上附和之声不断。
吴立新与王丞相,吴雄安三人互相看了看对方,
脸上充满了得意之色。
这话像点燃了火药桶,三家官员你来我往,
互不相让,朝堂上争吵声此起彼伏。
众人心里都清楚,科举事关选拔人才,
背后实则是各方势力的扩充与较量,
谁都不愿轻易让步,弄得整个朝堂之上,
众人各执一词,争吵声、辩驳声交织在一起,
场面混乱不堪,丝毫不亚于人声鼎沸的菜市场。
李翔见皇帝迟迟没到,最后无奈地看了看何冲一眼,
这老家伙跟他家粉丝官员们,一直沉默迟迟不肯下场。
虽然觉得希望不大,但还是想着争取一把。
“何大人,你来说说看,此事怎样决断?”
吴立新跟王丞相等人一听,顿时嗤之以鼻。
差点没笑出声来,还想争取外援,人家会搭理你们才怪。
何冲神色平和,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
不紧不慢地开口:“诸位,今日这场争论,
各方各执一词,都有道理。
可这科举考官的人选,实在太过重要,关乎社稷根基。
咱们在这争得面红耳赤,也难有定论。
依我看,不如将此事呈到皇上跟前,皇上圣明,
定会做出最恰当的裁决 ,咱们就静候圣意便好。”
何冲心里嘿嘿一笑,想拉我下水,你想多了,
关我们何家什么事,没对你们李家落井下石,
那就已经对得起你们了。
就在众人争论不休之时,夏和帝终于踏入朝堂。
众人见状,纷纷跪地行礼,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待众人起身,李忠上前一步,
将这两日朝廷争论的科举考官人选、
边境军粮等事务,条理清晰地向皇帝一一禀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