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这一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都是难以忘怀的岁月篇章。
这一年,新中国迎来了四十周年的华诞庆典,举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从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到遥远的边疆小镇;从灯火辉煌的都市中心,到静谧偏远的乡村田野,每一寸土地都回响着对祖国的深情赞歌。
人们用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对这片热土的热爱与祝福。盛大的庆典活动在各大城市轮番上演,绚烂的烟火照亮了夜空,也点燃了每个人心中的激情。
文艺演出精彩纷呈,从传统的戏曲到现代的歌舞,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在为这盛大的节日增色添彩。
在这一年,张聪的人生轨迹也悄然发生了转折。对他而言,1989年既是挑战重重的一年,也是充满机遇的一年。
命运似乎多次向他抛出橄榄枝,试图引领他走向新的道路。虽然前路曲折,但张聪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勇敢地面对每一个挑战。
原本,张聪有机会前往京都工作,然而,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一个玩笑,最终这个美好的梦想并未能如愿以偿。
面对打击,张聪没有气馁,仍然不改初台,努力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奋斗。
值得一提的是,张聪与包老师携手合作,共同撰写了一篇反映湘西自治州成立三十年辉煌成就的长篇通讯——《万众一心筑辉煌》。
为了这篇通讯,他们深入湘西腹地,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调研工作。他们走遍了湘西的每一个角落,与当地百姓促膝长谈,倾听他们的心声与梦想。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他们亲眼见证了湘西人民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的壮丽篇章。
在通讯中,张聪和包老师以生动的笔触和详实的资料,描绘了湘西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取得的显着成就;讲述了湘西人民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凭借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勇气,开创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通讯一经发表,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大媒体纷纷转载,读者们对这篇通讯给予了高度评价。它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湘西的发展成就,也为张聪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与此同时,大庸地级市的成立为张聪带来了新的机遇。面对往上发展道路受阻的现实,张聪意识到,平调到一个新建的地级市,尤其是回到自己的家乡工作,或许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家乡熟悉的环境和人脉,或许能够为他的事业发展提供新的助力。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决心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大庸建市初期,张聪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勤奋,很快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和重用。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当地的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他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均可圈可点,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送别魏巍之后,张聪又接到了筹备大庸报的重任。这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对于刚刚建市的大庸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没有足够经费和人员保障的情况下,筹备市委机关报的成立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然而,张聪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决心全力以赴地完成这项任务。
当张部长将这项任务交给张聪时,语重心长地说道:“张聪同志,现在交给你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给你一万元经费,允许你抽调一个人,完成大庸报的筹备和创刊号的发布。”
听到这个任务后,张聪心中不禁一阵忐忑。一万元经费、一个人手,要完成市委机关报的筹备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但这是党的工作,是领导对自己的信任和重托,再苦再难也要迎难而上。
八十年代,报纸的编辑、排版、印刷工作还比较落后。
报纸的美化、版面设计、编排等工作都离不开美术编辑的参与;排版印刷更是需要手工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差错。
创刊号的所有文字工作、版式构思等任务,张聪都可以胜任,但美工方面却是个难题。为了确保筹备工作的顺利进行,张聪决定先向市委提交一份关于筹备成立大庸报的请示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张聪详细阐述了办报的宗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来源以及办公场所等核心问题。
他经过深入的思考和调研,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行性的建议和方案。他认为,大庸报应该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关注民生问题,传递正能量和主旋律。
在机构设置方面,应该设立编辑部、采访部、发行部等部门;在人员配备方面,应该招聘一批具有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新闻工作者;
在经费来源方面,应该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并通过广告收入等方式拓宽经费渠道;在办公场所方面,应该选择一个交通便利、环境优雅的地方作为办公地点。
张聪的报告得到了市委的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经过讨论和审议后,市委批准了他的请示报告,并任命他为大庸报筹备成立领导小组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主持日常筹备工作。
随后,张聪又马不停蹄地向省新闻出版局提交了关于创办大庸报的申请,并顺利取得了办报的行政许可和公开发行的刊号。
在筹备过程中,张聪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经费紧张是一个突出问题,他不得不精打细算地安排每一笔经费的使用;人员不足也是一个难题,他需要充分发挥自己和抽调人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极寻求其他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此外,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等问题也给筹备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然而,张聪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确保了筹备工作的顺利进行。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和辛勤努力,大庸报的创刊号终于顺利出版了。
当第一份报纸印刷出来时,张聪的心情无比激动和自豪。他深知,这是他和同事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他为家乡发展做出的一份贡献。
大庸报的创刊为当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它不仅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一个了解本地新闻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外部环境。